李紅莉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護理干預對小兒腹瀉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將168例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小兒腹瀉病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yī)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療效情況。結果:兩組療效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79.76%和94.05%,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結論:中醫(yī)護理干預措施充分體現(xiàn)中醫(yī)特色,無明顯副作用,方法多樣,各具特色,療效顯著,操作簡單方便,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中醫(yī)護理干預 小兒腹瀉病 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057-01
小兒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yōu)樘攸c的消化道綜合征,是造成兒童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將168例腹瀉病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小兒腹瀉病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yī)護理干預,取得顯著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小兒腹瀉病患兒168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84例。所有患兒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小兒泄瀉中醫(yī)診斷標準。對照組男52例、女32例;觀察組男48例、女36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及病情、治療方法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小兒腹瀉病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依據(jù)臨床不同證型給予中醫(yī)護理干預。
1.2.1 生活起居護理
①病室及環(huán)境:病室溫度適宜,干濕度適中,空氣新鮮,每日開窗通風2次,根據(jù)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并注意腹部保暖。給予各項護理干預措施時防止患兒受涼。②皮膚護理:保持臀部的清潔、干燥,便后及時用溫水清洗,如發(fā)現(xiàn)肛周及臀部皮膚發(fā)紅涂抹氧化鋅軟膏。③口腔護理:用溫開水或生理鹽水漱口,防止口腔潰瘍。
1.2.2 飲食護理
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有嚴重嘔吐者,暫時禁食4-6小時,不禁水。好轉后繼續(xù)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注意飲食衛(wèi)生,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日煮沸消毒,母乳喂養(yǎng)者母親喂奶前清洗乳房,洗凈雙手,同時忌食生冷食物。
1.2.3 用藥護理
①足浴的護理:取地錦草、葛根各20g,訶子、肉豆蔻各12g,黃芩、黃連各15g,加水分兩次煎煮至500-700ml藥液足浴,每日2次,此方法用于濕熱型腹瀉。足浴選用搪瓷盆或木盆,溫度在38-40℃,時間在30-40分鐘為宜,不宜在飯前、飯后30分鐘內足浴。足浴時適當按摩足部,促進藥物吸收,效果更好。②敷貼的護理:取吳茱萸、肉桂各6g,五倍子4g,研碎成末,用米醋調和成糊狀敷貼臍部,主要用于風寒瀉。敷臍前先清潔患兒臍部,后將調和好的藥物用寬膠布敷于臍部,最好用透氣的紙膠布。每次敷12小時,每日1次。③中藥內服的護理:取葛根6g,肉豆蔻5g,雞內金6g,山藥10g,薏苡仁10g,扁豆6g,黨參10g,白術6g,茯苓10g,赤石脂10g,訶子5g,我院自制成顆粒劑,喂微甜,5g/袋,每日3次,每次2.5g,此方法用于脾虛型腹瀉。將藥物用溫開水溶解,在兩餐間服用,服藥后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引起嘔吐。④灌腸的護理:取葛根、黃芩、黃連各9g,茯苓10g,甘草3g,加水煎煮至50-70ml灌腸,此方法用于濕熱型腹瀉。灌腸前囑患兒先排便、排尿,以晚上睡眠前為宜,易于保留藥液。取左側臥位,藥液溫度在35-38℃,肛管宜細,插入深度為7-10cm左右,注入藥液速度慢并抬高臀部防治藥液溢出,盡量保持藥液在30分鐘以上。
1.2.4 情志護理
患兒或精神不振或煩躁不安,故情志護理更為重要,對患兒態(tài)度和藹,語速宜慢,操作宜輕。向患兒家長講解各項中醫(yī)護理干預措施的意義,取得患兒及家長的配合,使藥物達到規(guī)定的使用時間,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jù)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制定的療效標準:顯效:治療72小時內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小時內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小時內糞便性狀、次數(shù)、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3 討論
小兒腹瀉病為兒科常見病,屬中醫(yī)學“泄瀉”范疇,發(fā)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傷于飲食、脾胃虛弱為多見,主要病變在脾胃[3]。夏月小兒護理不周,感受暑邪,未及時發(fā)病,至深秋霜降或立冬前后,復感當令之邪而誘發(fā)。暑邪又多兼濕,濕熱內阻于脾胃,下迫大腸多為濕熱瀉。治宜清熱利濕,安腸止瀉。小兒脾常不足,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清陽不升,而導致脾虛瀉。治宜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外感風寒邪氣,傷及脾胃,而致風寒瀉。治宜疏風散寒,祛濕止瀉。臨床上通過辯證分型,予以不同的中醫(yī)用藥護理。小兒腹瀉病的治療過程中護理及其重要,通過生活起居、飲食、用藥、情志等中醫(yī)護理干預,提高了小兒腹瀉病的治療有效率。中醫(yī)護理干預措施充分體現(xiàn)中醫(yī)特色,無明顯副作用,方法多樣,各具特色,療效顯著,操作簡單方便,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wèi)平.兒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46.
[2] 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3] 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