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岸
摘要:
在管理工作中,群體決策常常受到從眾行為的影響。決策的氣氛、參與者共性、與決策關聯(lián)性、能力差異等都可能引起從眾行為。為盡量避免從眾行為的負效應,可以考慮從調整群體構成及人員關系、降低環(huán)境壓力、提高參與者決策能力和決策動機等角度采取綜合應對措施。
關鍵詞:
決策;從眾行為;群體;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8-0035-01
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在現(xiàn)代社會中,當組織面臨與其運行、發(fā)展相關的復雜管理問題時,往往會采用多人參與的群體決策模式來獲得解決方案。但必須指出的是,從眾行為作為人在群體中的易發(fā)行為,其對決策的負效應不可忽視。應當注意避免從眾行為在群體決策中發(fā)生。
1 從眾行為對群體決策的負效應
從眾行為是個體面對他人觀點或做法時,盲目放棄自身觀念和行為的獨立性,與他人保持一致的行為選擇。有群體存在,從眾行為就有可能產生的?!叭嗽埔嘣啤?、“亦步亦趨”、“隨大流”是從眾行為的常見表現(xiàn)。群體決策中從眾行為的負效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1 產生片面的決策結果
從眾行為發(fā)生時,決策參與者的思維變得簡單化,片面化,對達成共同意見的興趣變得大于對問題的實際解決;在決策過程中呈現(xiàn)出有價值的信息量減少,備選方案選擇面狹窄的狀況。如果任從眾行為在參與者中蔓延,那么對問題及方案討論的廣度和深度就會蕩然無存:群策群力變成集體獨斷,理性分析被感性躁動取代,平等討論讓位于對觀念或權威的迷信。這樣一來,群體決策產生的結果將會因變得片面而降低科學性,甚至帶來決策失敗。
1.2 導致決策與執(zhí)行脫節(jié)
群體決策參與者,同時也常常是決策的執(zhí)行者。從眾行為影響下的決策結果,實踐上很難得到執(zhí)行者完全的實現(xiàn)。因為在決策過程中,從眾可能造成了這兩種影響,一是參與者的本人意愿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表達,甚至是在群體壓力下的被迫放棄;二是參與者因發(fā)生從眾行為,而沒有對決策方案進行仔細領會。前一種情況,可能導致執(zhí)行者在群體決策后依然我行我素;后一種情況則可能導致決策方案效果與預期出現(xiàn)偏差。
1.3 形成不良的決策組織文化
根據(jù)美國管理學家西蒙的觀點,管理就是一個不斷決策的過程。決策行為在管理中是不斷持續(xù)的。群體決策作為一種決策方式,需要決策組織保持良好的組織文化。良好的決策組織文化能帶來感召力、進取心、責任心,保證群體決策參與者全身心投入到決策過程中,發(fā)揮出自身的角色作用。如果放任從眾行為不加應對,那么不但決策參與者的決策動機會降低,不良的決策組織文化也會逐漸形成,例如,責任淡漠、陽奉陰違、潛規(guī)則、老好人現(xiàn)象等等,此外還可能打破決策參與者之間的平等,出現(xiàn)權威崇拜。如果以此發(fā)展下去,“連續(xù)的決策”必將因之陷入惡性循環(huán)。
2 群體決策中從眾行為的主要成因
正因為從眾行為負效應會危害群體決策,那么對其成因作相應分析就顯得必要。在實踐中,這樣一些因素最容易導致從眾行為的發(fā)生。
2.1 壓抑的決策氣氛
會議形式、參與者地位不平等、陌生感、潛在風險及沖突等都可能引起壓抑的討論氣氛。在環(huán)境壓力下,人的思考能力下降、緊張感、焦慮感隨之上升;同時,還會表現(xiàn)出小心拘謹,擔心說錯話,擔心觀點遭到公開否定,擔心暴露自身問題,擔心各種未知風險。處于這樣的氛圍中,從眾行為似乎成為了一種“自保”的需要。
2.2 參與者之間過多的共性
在一些群體決策中,參與者之間存在相當多的共性,例如:年齡、文化程度、經歷、職級、生活方式、人際環(huán)境、利益需要等等。共性容易產生組織凝聚,但在決策中也容易會引起思維方式的同質化,形成相似的決策傾向。這樣一來,就算有人產生了不同的觀點,或看到一些別人沒察覺到的問題,但也會暗自保留自己的意見,畢竟很少有人愿意讓自己與群體顯得格格不入。
2.3 不合適的決策參與者
群體決策參與者應當具有與決策內容的相關性。在一些情況下,群體決策組織者把不了解具體情況、或不具足夠關聯(lián)性的人也納入群體決策,認為可能帶來一些特別的東西。實際上,這些人反而極可能會成為從眾者,其一,當他們面對著群體壓力,加之信息掌握不對稱,對問題的考慮程度會不夠專業(yè),往往處于討論的劣勢,提不出什么意見;其二,在決策內容和參與者的工作內容、利益等缺少關聯(lián)時,參與者的決策動機也會相應缺乏;此外,還有一類個體在心理層面根本就是游走于群體邊緣,對身邊事物習慣性地漠不關心,如果非要讓他們就決策問題表態(tài),從眾也許就是其唯一選擇。因此,當僅僅為了取得更多備選方案或更大決策接受度就打算增加決策參與者的時候,應當考慮發(fā)生從眾行為的風險。
2.4 決策參與者能力差異
世上不存在兩個能力完全相同的人,作為群體決策參與者也是如此。在群體決策時,經??梢钥吹蕉床炷芰姷娜四馨l(fā)現(xiàn)問題的背面、預測能力強的人能夠設定合理的目標,意志力強的人能夠堅持原則,頭腦縝密的人能夠從雜亂的信息中提煉出要點,表達能力強的人口若懸河,這些都是十分讓人羨慕的能力。但是,還有一部分人習慣于唯書唯上,唯唯諾諾,不愿意動腦筋,不習慣做細致分析,缺少心理承受能力,顧忌形象不敢擔當。在能力高下對比明顯的時候,這部分人能力差的人只好“人云亦云”,選擇降低自身的角色定位。
3 關于群體決策從眾行為的應對措施
聯(lián)系上述對群體決策中從眾行為成因的探討,可以考慮通過實施以下措施來做出應對。
3.1 搭建合理化決策群體
從眾行為是人在集群狀態(tài)下的特有行為,可以考慮通過優(yōu)化決策群體結構來避免。一是避免參與者人數(shù)過多,在龐大的人群面前,人的求同傾向是最為強烈的。二是降低參與者的同質性,適當減少內部產生的凝聚。三是進行決策任務劃分,充分發(fā)揮不同參與者的個體優(yōu)勢。四是不要將與決策關聯(lián)性不大,不具備決策動機的人納入決策群體。
3.2 強調決策群體的內部平等
群體決策不是為權威人物設置來凝聚人心的發(fā)聲平臺,而是要每個參與者都能打開思路暢所欲言,在各種信息、觀念、方案的匯集、碰撞中形成合理的決策結果。群體決策中每個人地位都是平等的。參與者除了將身心集中于決策本身,無需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關系。因此,在從眾行為發(fā)生時,明智的組織者或權威者都應當主動強調每個參與者都具有平等的發(fā)言地位。
3.3 適當降低決策中的環(huán)境壓力
過高的環(huán)境壓力帶來緊張焦慮,令大腦運轉遲緩,影響人獨立理性地思考,因此需要進行適當調節(jié)。一是通過打消決策參與者的各種風險顧慮,讓他們相信不會“因言獲罪”;二是當討論的氣氛沉悶時,及時采用輕松幽默的方式;三是倡導一種融洽的議事文化,參與者彼此尊重、寬容、理性地探討;四是合理布置環(huán)境以及減少儀式等環(huán)節(jié)形成的心理壓力。
3.4 激發(fā)參與者決策動機
在一些事關重大的群體決策活動上,不難發(fā)現(xiàn)某些決策參與者的反常表現(xiàn),例如漫不經心、走神、目光呆滯、昏昏欲睡等等。從管理心理學上歸因,這種狀態(tài)體現(xiàn)出參與者決策動機的缺乏。他們有很大可能性從這種狀態(tài)演化出自身的從眾行為。如果要他們真正參與到決策過程,避免發(fā)生從眾,那就需要在群體決策前就通過一些方式激發(fā)出他們的決策動機。
3.5 提高參與者決策能力
避免發(fā)生從眾行為,與提高參與者決策能力是不可分的。作為組織而言,一是可以通過專門培訓的方式傳授決策知識,訓練決策技能;二是可以通過給予參與者鼓勵、支持、表揚,幫助其樹立自信力;三是通過給予較多參與機會,使其獲得決策經驗的積累。就參與者而言,則需要在平時工作中有意識地積累信息,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分析總結,努力培養(yǎng)自身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同時,還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在群體中的抗壓能力與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1][美]哈羅德·孔茨.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
[2][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為[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3]談友勝.國外從眾行為理論研究進展述評[J].生產力研究,2010,(9):24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