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子
時代發(fā)展下的德育教育“真的需要用心、用情、用智慧”。因為“每個學生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因為“教育需要我們的等待”。是的,人生不可以總是全速前進,有時候停下來也是一種境界。特別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顯得尤為必要。因為我們工作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的工作必然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雙向性。我們制定的教育策略,施行的每個方法在不同的受教育群體中,受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作用下,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付出絕不是1+1=2這樣簡單。許多教育效果都是需要時間去發(fā)酵,需要受教育者本身的內化才能成功。因此,基于教育雙向互動的原則,我們在執(zhí)著地追求通過教育來改變他人的同時,也應當要保持著一份認真聆聽,耐心等待的藝術,懂得這一藝術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彼此的思考過程需要等待
作為教育工作者,當發(fā)現問題時,在責任心的驅使下,都會想盡一切的辦法去了解,嘗試解決。在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以下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教育者的一方迫切想以最高的效率解決問題,不想讓事情復雜化;受教育者的另一方會審慎地視情況而定,盡可能地逃避因為干了不好的事情所帶給自己的懲罰,如果這兩種心理狀況所產生的兩種情形不能得到很好的交匯,教育者就很容易產生教育技術上的錯誤,過程中教師也很容易忽視學生作為一個“心智”未成熟的客觀存在的事實。受教育者也容易出現錯誤,對教育者產生抵觸的心理。因此,我們在每次的教育工作中,應該客觀開展好教育工作,細心地傾聽學生,給予學生自我思考與反思的過程,在該過程的等待中,教育者審視自己的教育手段與方法,適時地對自己的方法進行調整,學生在亢奮的狀態(tài)中冷靜下來后,對自己的行為或教育者的教育也會有個反思與內化的過程。而且在這一個過程,學生一旦自我領悟了,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育效果的發(fā)酵與成熟需要等待
問題的解決怎樣才算是最合理,誰也說不清楚,但要解決好問題,具有良好的教育藝術是不可或缺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外部條件對教育過程的影響。社會的變化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情感交流方式,對兒童德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價值取向的傳播日趨“多元”,這對于價值觀不穩(wěn)定的小學生來說,在許多事情做出正確的道德決策和道德行為是十分困難的。教育藝術的展示更多的是指向于教育者本身,但因為教育具有雙向性,盡管再高超的教育者,他還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譬如,受教育者個人素質﹑外部的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對受教育者的教育絕不是一次簡單的說教過程,它更是一個長期而且是動態(tài)跟蹤的過程。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在教育過程中清楚地認識這一點,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可能是長期的,高效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在教育過程中懂得等待,懂得觀察,懂得調整。
三﹑教育的空間與時間的拓寬需要等待
教育可以是一個時間點,但更多的時候是一個過程。教育所起的作用很多時候是需要空間和時間去消化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每次的教育都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也將不能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與受教育者的接受。如果每次的教育都只是一個時間點或是個匆促的過程,那么受教育者永遠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他永遠都只是一個被說教者,永遠只是一個被人牽著鼻子走的人而已。這樣的教育將讓教育的雙向與互動的原則蕩然無存。因此,在教育中適當地拓寬教育的時間將有利于學生的自我領悟,對于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很有作用的。同時,教師在等待中有也能進一步地拓寬教育的空間。本來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育工作的同時,手段是有限的。在拓寬教育時間的同時,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領略到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指導,教育的手段也就可能更趨多樣化。在教育的時間與教育空間得到拓寬后,教育的效果也將越發(fā)明顯。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個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來說適時地停下腳步,學會傾聽,學會靜下心來“等待”也不失為一種教育的好方法,德育的藝術永無止境,需要我們不懈追求。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