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晶瑩
微課(Microcourses;Small-lecture;)在國外出現的比較早,近年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國內興起,“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一、短小精悍——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高中地理課堂容量大,每一堂課都有很多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必修1的自然規(guī)律和原理很多,課堂中和課后能輔以短小精悍的微課,利于學生在課后快速的有針對性的突破重點難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構成的。微課擔當起“必要的學習資料”的角色,成為學生知識建構過程中的關鍵材料,其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因此只能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內容更加精簡。如一個時長5分鐘的以黃赤交角為主題的微課便可讓學生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
二、生動有趣——利于地理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情感的生成
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微課的傳播是單向傳播,這時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往往成為一節(jié)“微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布盧姆說過“凡是包含教育目標的地方,我們總是關注積極的情感,關注引導而不是驅使學生去學習?!睂W習興趣正是這樣一種積極的情感。因而在設計微課的時候生動有趣就成了很重要的指導方向。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選取一些吸引眼球的圖片和生動活潑的詞語;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自身在地理素養(yǎng),如主題是自然地理的,要結合典型的自然事物,最好是學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如主題是人文地理的,要結合時事,盡可能引入時事評析和自己的思考元素,讓學生感受時代發(fā)展動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這節(jié)微課就成功了一半。
三、資源多彩——利于呈現多彩資源融合的地理課堂
“微課”是以“微視頻”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思”等內容,營造了一個與具體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真實情境化的“微教學資源環(huán)境”。在微課中板圖、PPT、白板、視頻、教師有機結合,圖、文、聲并茂,給學生呈現的是一個多彩資源融合的課堂。每種不同的內容,可以用不用的資源來表達:地理實驗可以經錄制和剪輯,省時形象,如大氣熱力環(huán)流實驗、大氣受熱過程實驗;宏觀的地理現象用圖片給學生以視覺上的震撼,如褶皺、斷層、天體、宇宙;地理過程可以用視頻、動畫來展示,如板塊運動、鋒面和天氣、太陽的視運動等。這些資源可以是我們的一手資料,也可以借用他山之石——優(yōu)質課堂的片段,如在極地地區(qū)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借用市黃道路才名師工作室送課下鄉(xiāng)的《南極地區(qū)》里的節(jié)選片段作為微課穿插課堂,過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
四、靈活機動——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靈活學習
與傳統(tǒng)課堂的限時限地不同,微課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硬件允許是前提)只要學生愿意就可以進行學習。
1. 時空的靈活性
微課可以是傳統(tǒng)課堂的一個部分,也可以是課堂的延伸,對某重點難點的強化講解或者訓練,學生可以在課后安排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學校、家里、甚至路上)來學習,遇到了疑惑馬上通過預設的微課學習。如學完天氣系統(tǒng),對于冷鋒的天氣過程不是很理解,就可以找到相應的微課馬上學習,及時靈活。
2. 層次的多樣性
地理是一門對能力要求很高的學期,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快慢不一。在一對多的傳統(tǒng)課堂里,不同的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不一樣,課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來挑選微課,來決定微課的快和慢,甚至對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可以不斷的重復播放,效果顯著。在錄制前先根據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對學生進行大致的分類,包括基礎、提升、拓展等,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設計,針對不同的層次可以錄制不同的微課。以微課《地方時》為例:
Ⅰ層(接受能力較差,自覺性不高,基礎知識薄弱):知道地方時的概念,能做簡單的區(qū)時換算。
Ⅱ層(接受能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上進心):在地方時和區(qū)時之間靈活應用,能在經度、時間之間自由換算。
Ⅲ層(接受能力快,學習習慣好,學習潛力大):靈活的應用時間計算,能計算日期比例,處理日界線問題。
“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