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凡
摘 要: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本文就如何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進行了探索,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幾種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179-0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關于閱讀和寫作關系的名句,道出了“多讀”的重要性?,F(xiàn)在,很多家長都能認識到這一點,也能響應老師的號召,在課余時間鼓勵孩子“多讀”。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一些家長對孩子閱讀的書目限制過死,不大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閱讀取向。比如,有的家長強調孩子多讀“優(yōu)秀作文選”,認為這種讀能學習、借鑒寫作的方法,積累新詞佳句;有的家長則強調多讀文學方面的名著,認為可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有一次我們組織了一個關于家庭藏書和家長購書意向的調查也顯示,家庭藏書以作文指導類或文學作品類為主;而買什么的書往往沒有自己的意見,大多是根據孩子的要求。因此對孩子們和家長們課外閱讀的指導就非常重要,我們在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種做法。
一、每期一本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著作
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yōu)雅情懷。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誦讀中華經典,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誦讀中華文化經典是十分有利于學生成語、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積累的。例如在《論語》中就有許多句子可簡縮為成語,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等。熟讀成誦精美語詞和積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正所謂 “多讀胸藏萬匯,勤寫筆下生花”, 在說寫時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 使語言的表達更生動、雋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概言之,誦讀中華文化經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說與寫的能力,切實地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我們在一年級的上學期推薦的是《弟子規(guī)》,這是一部規(guī)范青少年和學生的道德行為的書,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五年級的上學期推薦的是《論語》這部書。為什么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在中國,猶如《圣經》在西方,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時至今日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如其“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于我,那些富與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的人生觀,“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處世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币约啊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學習和教學的態(tài)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是那么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二、每周一次閱讀交流課
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和情感體驗,教師應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展示閱讀成果的舞臺,在展示過程中交流閱讀經驗,享受閱讀的樂趣。圍繞課外閱讀來組織活動,是反饋閱讀效果,激發(fā)進一步閱讀興趣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展覽會。把學生閱讀筆記如摘抄的好詞佳句、讀后感以展覽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既是展示,也是一次檢查。在展覽中,學生交流閱讀感受,總結閱讀經驗,提高閱讀水平。評選出“閱讀能手”、“閱讀標兵”等,通過展示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同時又要注重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是表演展示。以表演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更能激發(fā)學生讀書欲望和創(chuàng)造激情。表演的形式有“課本劇”、“故事會”、“詩歌朗誦會”等。通過這種形式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體驗成功的喜悅。課本劇的編演,對學生的語文知識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是對學生閱讀效果的一次檢驗,更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展示。編演課本劇同時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改編是一種創(chuàng)造,表演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每個學生在對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改編后進入表演,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達到巔峰,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高度的個性化。觀看的學生把臺上形象與自己創(chuàng)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xiàn)的技巧與自己的努力結果相對照,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富,臺上臺下,交流創(chuàng)新成果,共同提高語文素質水平。
三是辦報著書,編課外閱讀小報。要求學生定期辦一份手抄報。內容主要是自己在閱讀過程的摘抄的精彩片段、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學生相互閱讀的基礎上再展開評比,讓學生從中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讀的書多了,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寫書”。把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分類整理成冊,再配上插圖,一本本精美的“著作”就這樣“出版”了。學生捧著自己人生的第一本書,別提有多興奮了。由讀書到寫書,增進了學生對書的情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每課有2-3篇推薦閱讀內容
在教學一篇課文時,把內容、題材、主題等有一定聯(lián)系的課外讀物進行比較閱讀,用課內帶動課外的方法,擴充課堂教學容量,同時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如六年級有一篇課文《夏》,我們在學習這一課課文時候又選取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推薦給學生們,學生在鑒賞中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了閱讀能力。其實,課文中同題材、同類別的作品有很多,在教學時可以以點帶面,鼓勵學生進行專題摘抄、探究。
四、每天一首古詩或現(xiàn)代詩的誦讀
課前誦讀。在語文課的課前5分鐘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方式有背誦古詩詞,朗讀精彩片斷等等。小學生的意志品質正處于逐步形成發(fā)展之中,他們往往缺乏堅持閱讀的耐心。開展課前誦讀,既是給學生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也是對課外閱讀的督促。每天的詩文誦讀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以積少成多循序漸進的方式。每期推薦的古詩文較多,集中在幾天內或一兩周內學習,學生要理解、背誦、默寫、鞏固等,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一兩天一首,化整為零,不集中突擊,讓學生利用課前三分鐘讀讀背背,在誦讀中一步步理解,學生就會感到輕松愉快,越背勁頭越大,越背越覺得學習古詩詞的情趣,避免了學生的厭學心理的產生。只要學生喜歡朗誦,那些詩歌思想內容、表達技巧之類,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體悟出了。
二是以興趣做引導的方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有強大的內驅力。古詩詞浩如煙海,理解其語句、結構等更是有一定的難度。要把握詩的豐富內涵,感受詩的瑰麗語言,培養(yǎng)對古詩的閱讀興趣,一定要多讀。機械地讀不行,敷衍地讀不行,必須有學習古典詩詞的情趣。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朗誦情趣呢?每天課前三分鐘,讓學生日讀成趣,每天與古詩見一面,讀一讀、背一背、品一品、議一議?!俺ο嗵帯?,“日久生情”,定會收到令人驚喜的的學習效果。
三是以由易到難、逐步理解的方式。每學期第一節(jié)課,我都是選擇學生容易記背、瑯瑯上口的一首,讓學生覺得背誦古詩并不難。接著選取比較容易的一首,這樣有易而難,循序漸進,每天自讀自悟,教師及時檢查,反饋和補救。學生耳聞目染、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感悟力和詩歌鑒賞力。
四是以復習鞏固,學以致用的方式。背會了并不就是萬事大吉了,還必須及時鞏固。有些學生平時的背誦過關了,可是在考試時,默寫填空卻經常丟分,原因是出現(xiàn)了錯別字。寫作引用時,也常常出現(xiàn)字詞寫錯寫別的現(xiàn)象。這說明他們掌握得還不扎實,需要掃清生僻字。背誦一段時間后,要有計劃地復習,重復朗誦。再有,抄寫能夠加深學生對字形的掌握,而且還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式。所以我提倡學生在完成背誦時,或者當注意力無法集中時,要結合抄寫進行背誦。在復習迎考的時間里,要督導學生默寫并認真檢查。這樣能有效鞏固已經背誦了的古詩詞內容,加深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