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口語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論你學習什么專業(yè),從事什么工作,口語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我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從教師的言傳身教入手,在朗讀課文時力求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在分析課文時繪聲繪色,入情入理。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口語能力;心理
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需要通過長期的努力,需要有一套科學的方法。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幫助學生克服“怕”的心理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偏遠地區(qū)的農(nóng)村學校,所有的學生都是
來自農(nóng)村。一般來說,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接觸的事物比較有限,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膽子小,他們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大聲說話,更談不上在眾目睽睽之下發(fā)表個人的見解了。所以,如果不解決學生“怕”的心理,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就難以開頭了。
我常常在課外書刊中找一些好的作品,在學生中間朗讀,或者就某個問題發(fā)表一段演講,以此來熏陶觸動學生;其實,那些偉大的演講家和著名的教授,在開始講話的時候,常常也是非常害怕
的,只有經(jīng)過反復地實踐,才能達到“不怕”,而且列舉了許多演講家的例子和我自己的切身體會。通過以上的做法,讓學生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好像是作戰(zhàn)前的一個動員。
二、開闊學生的視野
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想開闊學生的視野,必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學生閱讀量的擴展不能僅靠老師的督促,讓學生“厭讀”,必須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才能讓學生“樂讀”。我平時有意識地講一些趣味性強的、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然后推薦給學生讀。學生對書籍的興趣在我的引導下有了一些改觀,有許多學生變得“樂讀”。
2.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邊遠山區(qū)學生手中的書籍少得可憐,有的學生除了課本幾乎沒有課外讀物,所以學生的閱讀量是非常有限的。我通過學校的圖書館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每周我堅持讓學生借閱一本書,并且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讓許多書上的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3.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的優(yōu)勢
雖然在邊遠山區(qū),可網(wǎng)絡普及了。我借網(wǎng)絡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對殘疾人的認識,我通過網(wǎng)絡把《千手觀音》播放給學生看,把張海迪的事跡做成課件讓學生感受,這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視
野,另一方面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網(wǎng)絡形象直觀,能最及時地把世界各地的信息傳達給我們,學生不再是“井底之蛙”,學生只要想了解,他們可以了解世界。
三、遵循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
1.逼上講臺
人有時候是一種既懶惰又膽怯的動物,你不逼他往往是不行的。在做好思想動員以后,第一步就是讓學生走上講臺。不管怎么難以發(fā)動,都要千方百計逼他上臺,只要能站在講臺上,說上幾句話,就要給予肯定。這一步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如果做好了,就會給后來的練習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2.要求舉止大方、從容不迫
在把學生逼上講臺以后,不要忙著讓他們開始講許多話,而是要訓練他們的行為舉止,要他們做到大方雅觀,從容不迫,這一步也非常必要。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被迫上臺的學生往往是行為不雅,洋相百出,如果不糾正,養(yǎng)成習慣就難以改正。一般情況下,通過兩三次的練習,不正確的舉止均可得到糾正。
3.要求吐字清晰
這一步要求學生站在臺上讀或背別人的作品,在讀背的過程中,主要看他的吐字是否清晰。這一部分的重點在于糾正一些發(fā)音上的語病,糾正一些字詞的不正確發(fā)音,注意方音與普通話的區(qū)別,練習發(fā)音的技巧,多讀一些短詩、短文、繞口令。
這一步是承上啟下的部分,既是舉止行為練習的一個延伸,又是對下面具有實在意義的口語表達的一個準備。
4.朗讀響亮流利、動聽,富有表情
這個練習階段要求在上一個階段的基礎(chǔ)上再提升一步。就是說,不但能讓人聽清楚,而且要優(yōu)美、生動,表情豐富。在做這一步練習時,首先教師做示范,再引導學生看一些語言效果好的電影、電視劇等。接著,讓那些讀得好的學生上臺表演,給讀得不太好的學生指出不足之處及努力的方向。
5.撰寫演講稿并進行演講
這一步是具有實在意義的口語訓練。在形式上,首先我讓學生寫字數(shù)較少的稿子,寫下后經(jīng)老師修改再進行登臺演講練習,逐步過渡到字數(shù)較多的演講。從內(nèi)容上,由自由演講過渡到半命題,命題演講,最后進行演講比賽。
通過以上的階梯練習,學生的口語水平往往有較快的提高。
參考文獻:
黃仕澤.利用課前演講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J].語文教學通訊,2000(Z4).
作者簡介:黎增月,女,1977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大才鄉(xiāng)下白崖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