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鳳燕
文體意識是指人們在文本寫作和閱讀中,對不同文體模式的自覺理解、熟練把握和獨特感受,是對讀寫實踐的一種能動的再認識。文體不同,風格不同,表現(xiàn)的手法及方式也不同,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區(qū)別。當前,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缺乏文體意識,面對不同文體,卻用同一套路,千篇一律地進行教學,這是語文閱讀教學耗時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文體意識,才能高屋建瓴地使用文本,駕馭文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解讀文本要有文體意識
閱讀是信息的解碼活動。讀者要讀懂文本所攜帶的信息,其前提是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存在著對語言代碼及其組合規(guī)則的共同理解,這是文本信息傳遞得以暢通的保證。而這種代碼組合規(guī)則的共識,就是一系列相對穩(wěn)定的文體模式。讀者只有根據它所暗示的解碼方式,才能“破譯”作者所編制的代碼規(guī)則,真正理解文本所傳遞的話語信息。不同文體的文本,其代碼組合及解讀方法完全不同,這是由它們把握社會生活的各自方式決定的。
教師對課文進行讀解,需先辨體裁,認識其內在的和外在的特征。否則,就會出現(xiàn)誤讀。如:有的教師在教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時,把“山一程,水一程”理解為一程山一程水;把“風一更,雪一更”理解為一更風一更雪。這就是缺乏文體意識的表現(xiàn)。詞中的“一”是虛指,而不是確切的數(shù)字,它含有連續(xù)不絕的含義?!吧揭怀?,水一程”說明離故鄉(xiāng)之遠,行軍之艱難;“風一更,雪一更”說明風雪交加,氣候惡劣。如果把“一”當作確切數(shù)字來看待,就無法體會到千軍萬馬跋山涉水,浩浩蕩蕩向山海關進發(fā)的聲勢;也無法體會到將士們被聒耳的風雪聲驚醒,睡意全無,更加懷念溫暖、祥和的故園的情感。
不同文體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教師與文本對話時,應根據不同的文體,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情感走進文本,才能真正走進文本世界,領悟到文本的內涵,體會到文本的精妙之處。
二、確定教學目標要有文體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對不同文體提出了不同的教學目標:“閱讀敘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可見,文體不同,教學目標也不同。
但在實際教學中,制定教學目標時缺乏文體意識的現(xiàn)象還比較普遍。如《去年的樹》(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是一篇擬人體童話。全文語言樸實無華,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推動故事的發(fā)展,但情深意濃,帶著些許傷感,贊美了高尚的,令人蕩氣回腸的友情。教參中制定的目標是:1. 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正確讀寫“融化、剩下、伐要、煤油燈”等詞語。2. 分角色朗讀課文。3.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童話揭示的道理。
顯然,三個目標無一涉及童話作品所特有的語言學習上的價值。筆者認為,根據童話的特點,應把教學目標細化,除了上述目標外,還應有本課特點的目標,如:1. 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推動故事發(fā)展的表達特點。2. 想象小鳥尋找樹朋友的過程,體會小鳥內心的變化,提高想象力。
只有定準了教學目標,才能用好教材,才能使例子的功能得到最佳的發(fā)揮。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
三、選擇教學內容要有文體意識
不同文體的文本選取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也有所區(qū)別。在敘事性作品的閱讀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對文本中“情”的把握,引導學生抓住一些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詞語、句子深入地進行品讀,使得學生的獨特體驗,始終不脫離記敘文本身所含的“情”的內容。而在說明文的閱讀教學中,由于“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的表達方式,旨在介紹、說明事物或事理,給讀者以相應知識的文體”,教師既要特別注意激發(fā)學生對文本中“知識”的學習興趣,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文本中介紹的知識,又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科學性、準確性、生動性。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爬山虎的腳》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兩篇課文都寫到爬山虎,但文體不同,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也應不同?!杜郎交⒌哪_》是一篇狀物文章,其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教學時應選擇描寫爬山虎的葉、腳的特點的句子進行教學?!赌瞧G綠的爬山虎》是一篇敘事文章,要關注文本中人物的“情”,抓住文中令人感動的和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教學。如:“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抓住這樣的句子進行教學,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正因為葉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對“我”有所了解,才請“我”到他家做客。我才有機會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葉老的教導使“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作文。這樣的學習不僅體會了句子的含義,還學習了通過描寫景物抒發(fā)感情的寫作方法,同時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四、運用教學策略要有文體意識
在教學中,我們要顧及文體特色,運用相應教學策略。只有把握好不同文體的“個性”,引導學生從不同文體的特點出發(fā),進行獨特的體驗和感悟,才能讓學生 “個性體驗”的目標更加集中,體驗更加深入,更能學有所獲。
如:寫景文章,我們通常用“讀課文—想畫面—談感受—再讀課文—悟寫法”的策略。古詩,我們通常用“介紹作者及背景;朗讀想象,理解詩意;品味語言,背誦積累;感情朗讀,體會詩情”的策略。童話,我們通常用“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童話,換位體驗,領悟文本的內涵、情感,走出童話,領悟表達技巧”等策略。
……
當然,教無定法,課沒有一定的模式。只有根據不同的文體選擇不同的策略,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寧寶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