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錫麟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間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可以說是一部“致青春”的經(jīng)典作品。它主要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主人公艾默里·布萊恩在圣雷吉士教會學校和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期間的種種經(jīng)歷和體驗,反映了20世紀初期新一代美國青年迷惘失落、揮霍青春的心路歷程。這部小說在1920年3月一問世,立即引起了轟動,作者一夜成名,成了新一代青年的代言人。第一次印刷的3000冊在三天里就銷售一空,到1921年10月銷量總數(shù)達49000冊。[1](P119)在當時對于一位文學新人來說,這樣的銷量是空前的了。英美批評界對它也有著熱烈的評論,評價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不過,總體上褒遠多于貶。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說:“我拜讀了《人間天堂》,這部小說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菲茨杰拉德是美國年輕一代作家中為數(shù)不多的出類拔萃的小說家之一?!盵2](P159)著名批評家H.L.門肯在《時髦圈子》(Smart Set,August 1920)上贊揚《人間天堂》是“一部真正驚人的處女作——結(jié)構新穎、表現(xiàn)手法極為老練精妙、閃爍著美國文學中少見的光彩……”[3](P48)門肯贊揚的正是這部小說的敘事藝術。該作品的敘事藝術涉及多個方面,因篇幅所限,本文將僅限于探討作品的圖像敘事。
Ekphrasis(或者Ecphrasis)是自古希臘以來就有的一個修辭術語,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發(fā)展變化,有著多種多樣的定義。不過,最基本的一點是:它是關于語言文字與圖像的關系的一個術語,具有跨學科的特征。該詞的中譯名也有著多種,如:“視覺書寫”“書畫文”“寫畫文”“以文繪畫”“語詞賦形”“讀畫詩”“藝格敷詞”“符象化”“造型描述”“語像敘事”“圖像敘事”等等。這些譯名分別側(cè)重于修辭學、文學、藝術史、圖像學、符號學、敘事學等。本文側(cè)重從敘事學的角度解讀《人間天堂》,因此將采用“圖像敘事”這一譯名。①
關于文字與圖像的關系,在中國古代文論里也有論述。北宋詩人蘇軾曾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名句。元代楊維楨提出了“詩畫同體”說:“東坡以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北宋張舜民則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盵4](P165)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詩人與學者也注意到不同藝術門類的相通性,東西方學者對此問題都有共同的感受和看法。
西方批評界在談到圖像敘事在文學中的傳統(tǒng)時,常常提到的經(jīng)典范例有: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對阿喀琉斯之盾的描繪、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但丁的《神曲》之《煉獄》篇、莎士比亞的《魯克麗絲受辱記》、濟慈的《希臘古甕頌》、奧斯卡·王爾德的《道連·格雷的畫像》等。20世紀也有一些具有鮮明圖像敘事特點的文學作品,如:W.H.奧登的《美術博物館》(Musée des Beaux Arts)和約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的《凸鏡中的自我畫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1975)。一些長篇小說也采用了圖像敘事的手段和方式,諸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麥爾維爾的《白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等等。②
圖像敘事研究引起了當代不少學者的關注,成了當代視覺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其中影響較大的學者及論著有:默里·克里格(Murray Krieger)的《圖像敘事:自然符號的幻覺》(Ekphrasis:The Illusion of the Natural Sign,1992)、詹姆斯·赫弗蘭(James Heffernan)的《詞語的博物館:從荷馬到阿什伯里的圖像敘事詩學》(Museum of Words:The Poetics of Ekphrasis from Homer to Ashberry,1993)和W.J.T.米切爾(W.J.T.Mitchell)的《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1994)等。
對于圖像敘事含義的界定有寬泛的,也有狹義的。簡要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1.對一個視覺藝術作品的語言描述;2.對任何場景(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造的)的生動的語言呈現(xiàn);3.用文字再現(xiàn)視覺的再現(xiàn)。[5](Pi-iv)《勞特里奇敘事理論百科全書》(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2005)中的“圖像敘事”(Ekphrasis)詞條在羅列了從古至今的定義后,明確提出:“術語‘圖像敘事’包括對視覺現(xiàn)象的任何詞語描繪。”[6](P133)該書的另一詞條“視覺敘事性”(Visual Narrativity)則說:“如果描寫并不作為一個真實的藝術品存在,這樣的一種視覺敘事就稱之為圖像敘事?!痹撛~條進一步指出:“比喻是敘事文本的視覺化策略,但是它一直是語言的一種效果……敘事中的每一個視覺意象首先是詞語的意象……說到底,這些意象是語言的產(chǎn)物?!盵6](P629)該詞條反對把敘事與圖像視為本質(zhì)上不同的表達形式的觀念,認為:“視覺敘事在文化上是廣泛存在的,特別是因為閱讀本身就要求持續(xù)的視覺化。相應地,不是小說過時了,而是那種認為敘事與圖像在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文化表達方式的概念過時了。”[6](P632)根據(jù)《芝加哥大學媒介理論關鍵詞詞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ories of Media:Keywords Glossary),現(xiàn)在多數(shù)學者接受赫弗蘭提出的定義:圖像敘事是“視覺再現(xiàn)的文字再現(xiàn)”(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7]
以上種種界定表明了在圖像敘事中圖像與語言的密切關系,敘事在讀者頭腦里產(chǎn)生的圖像是語言的效果。從文學和敘事學的角度看,圖像敘事主要是指文學作品中以文字形式對藝術作品(繪畫、雕塑、攝影、廣告等)、人物形象及行為、場景(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等的視覺再現(xiàn)。
《人間天堂》對攝影、圖畫、廣告等圖像大多只是提及,缺少描繪,如:小說主人公艾默里剛到普林斯頓大學時,在納騷大街仔細觀看一家商店櫥窗里展示的運動員照片,其中包括一張橄欖球隊長艾倫比的大照片。[8](P52)所以,本文不探討這一方面,而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和場景兩個方面。
《人間天堂》在人物形象的描繪上,菲茨杰拉德采用的圖像敘事往往把對人物外貌、衣著的描寫與心理活動的刻畫結(jié)合在一起,常常以細致、生動的文字再現(xiàn)了人物視覺形象。在描寫主人公艾默里從普林斯頓大學回到家鄉(xiāng)明尼阿波利斯,與他的初戀情人伊莎貝爾在舞會上第一次見面的情況時,作品描寫道:
此時的伊莎貝爾也在打量著她的對手。首先他的頭發(fā)是赭色的,而從她自己的失望感來看,她知道她原以為他的頭發(fā)是黑的,像廣告上看到的那種修長的身材……至于其他方面,只見他臉色微紅,身材挺拔,是浪漫的形象;一套緊身的燕尾服,一件絲褶裥飾邊的襯衣,與他的身材外貌十分相稱……[8](P87)
上述關于艾默里形象的描述再現(xiàn)了他在伊莎貝爾眼中的視覺形象。這里既有對艾默里外貌的描繪,也有伊莎貝爾對初次見到他的感覺。兩人一見鐘情,很快就“到了非常明確的階段”。不過,這段戀情并未持續(xù)太久便告終了。
除了伊莎貝爾,《人間天堂》還描寫了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的其他三段戀情,分別是克拉拉、羅莎琳和艾里諾。羅莎琳可以被視為美國爵士時代里的新潮女郎的代表。作品對她進行了這樣的評價:“她生活中很沒有原則;她的哲學是自己要及時行樂?!盵8](P226)她在同主人公初次幽會時,就毫不掩飾地說道:“我吻過十幾個男人。我看我還會跟十幾個男人親吻。”[8](P232)書中有一段對她形象的描繪:
她有一頭耀眼奪目的金發(fā),要學會裝扮這樣的頭發(fā)會幫染料業(yè)的大忙。一張讓人永遠親不夠的嘴巴,小巧,略顯肉感,徹底讓人春心蕩漾。眼睛灰色,皮膚白皙無瑕,雖然有兩個難以察覺的色斑。她的身材苗條健美,沒有發(fā)育不全的地方,望著她在房間里走動,望著她在馬路上行走,或做一個“側(cè)手翻”,會令人賞心悅目。[8](P226-227)
這段圖像敘事生動地再現(xiàn)了她在別人眼中再現(xiàn)的視覺形象。正是她的這種形象強烈地吸引了艾默里,導致他對她有著一種近乎刻骨銘心的愛戀,以至于他被她拋棄之后,沉溺于極度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甚至曾一度宣布自殺。
第三章的“魔鬼一節(jié)”描寫了在紐約的一次聚會上艾默里遇上了一位令他感到恐懼不安的陌生人。下面是在艾默里眼里的視覺形象再現(xiàn):
那人……的臉仿佛是用黃蠟澆鑄的……他的嘴巴是那種叫做坦誠的類型,兩只眼睛神情鎮(zhèn)定而嚴肅,目光緩緩地從他們一個人身上移到另一個人身上,臉上只有一絲詢問的表情?!割^一點都不纖細,但是靈活而又脆弱……老是在抽動,一忽兒捏起來,一忽兒又攤開……那樣子真是說不出的可怕……[8](P150)
已經(jīng)酒醉的艾默里隨即離開,走在月光下的馬路上,覺得那人跟在他后面,于是他拐進一條小巷,“沿著曲折蜿蜒的狹長的黑暗的小巷奔跑……突然他癱倒了”[8](P152-153)。這樣結(jié)合了人物心理感受的圖像敘事把一個令人恐懼的陌生人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這一情節(jié)是在艾默里補考不及格、感到“他的成功哲學垮塌了”、他的父親去世、家庭經(jīng)濟日益惡化等一系列挫敗和打擊之后出現(xiàn)的?!八c倒了”象征艾默里在人生的道路上摔了大跟斗。這段圖像敘事的描繪也為后來艾默里徹底失去信仰、感到失落和迷惘做了鋪墊。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成功地運用語言來展現(xiàn)人物眼中的視覺形象,描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圖像敘事在《人間天堂》的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場景描寫、尤其是普林斯頓大學校園景觀的再現(xiàn)方面菲茨杰拉德花了不少筆墨。作者多次從主人公感受的角度去描繪校園建筑。作品第一卷第二章的標題即是“尖頂建筑和怪獸滴水嘴”,下面是其中一段:
他很想到那些幽暗芳香的小路上到處走走,那里可以看到威瑟斯布恩樓,她像一個沉默的母親,看住閣樓孩子輝格樓與克里奧樓,那里還可以看到黑乎乎、蛇一樣的哥特式建筑利特爾樓委蛇而去,到達奎勒樓和帕頓樓,而這兩幢房子又把神秘的色彩染遍湖邊靜謐的坡地。[8](P58)
上述這些建筑都是真實存在的,其中大多數(shù)現(xiàn)在還存在,都屬于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性建筑。③這里作者的描繪是對主人公艾默里作為新生,對普林斯頓大學校園景觀的視覺再現(xiàn)。它們展現(xiàn)了艾默里的視覺感受在其心中形成的畫面,表達了艾默里如愿以償進入心儀的大學后的愉悅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對該校的深厚感情。
《人間天堂》是一部關于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小說。作品對校園建筑的文字再現(xiàn)也與表現(xiàn)主人公的成長有一定關系。在第二章“一個濕潤的象征性插曲”一節(jié)中,作品先對校園夜景進行了描繪,然后描寫了校園建筑對主人公自我認識和反思的啟示:
他窗前可以看得分明的塔樓,高聳入云,形成一個尖頂,同時依然渴望更大的高度,直至尖頂?shù)捻敹嗽谠绯康奶炜罩幸呀?jīng)無法全部看清,這使他第一次意識到校園人影的轉(zhuǎn)瞬即逝和微不足道,他們僅僅是基督使徒傳統(tǒng)代代相傳的繼承者而已,除此以外,豈有他哉。他喜歡這樣認為,哥特式建筑,由于它有向上的走向,尤其適合于大學校園,這已經(jīng)成為他個人的思想。大片靜謐的綠地,安靜的教學大樓里偶爾見到的熬夜的燈光,都會緊緊抓住他的想象,而大樓尖頂?shù)母哐艅t成為他這個認識的象征。[8](P74-75)
上述段落的圖像敘事清楚地表明了:校園的哥特式建筑,尤其是大樓的尖頂和塔樓,在艾默里心中形成的畫面所產(chǎn)生的影響啟發(fā)了艾默里的自我認知,使他認識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激勵他去努力奮斗,促進了他的成長。
《人間天堂》中還包含了一些對自然景觀和都市景觀的圖像敘事。這些視覺形象的文字再現(xiàn)往往同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活動和心境相關,常常是情景交融的圖像敘事。這樣一些關于場景的圖像敘事烘托了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氣氛,營造出與人物心境相應的敘事空間。艾默里從中西部的明尼阿波利斯到東部康涅狄格州的圣雷吉士教會學校讀書期間,他多次去紐約。作品的圖像敘事結(jié)合了心理描寫展現(xiàn)了他眼中的紐約:
在他眼里紐約就是湛藍天空上的一道耀眼白光,留在他心中的是一副雄偉壯麗的圖畫,堪與《天方夜譚》里的夢幻城市媲美;不過他這一次是借著電燈的燈光看到的,從百老匯一個接一個的招牌上和在阿斯特大飯店女人的雙眸里,無不透出晶瑩閃爍的浪漫色彩,他和圣雷吉士學校的小帕斯克特就是在這里用餐的。他們走在劇院座位間的通道上,迎面?zhèn)鱽砹宋凑{(diào)弦的小提琴緊張的撥弦聲和不協(xié)和的聲音,聞到了胭脂撲粉的強烈、濃郁的香味,這時候他已經(jīng)徜徉在奢侈享樂的愉悅氣氛里了。周圍的一切都使他陶醉。[8](P40)
這是一段具有強烈感官刺激的圖像敘事,它涉及了視覺、聽覺和嗅覺,把艾默里初次看到的紐約、紐約對他心理的沖擊以及他的深刻感受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來。自此以后,艾默里和他的朋友們迷戀上那里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放縱自己、揮霍青春,預示了爵士時代感到迷惘失落的一代新潮青年的出現(xiàn)。
艾默里在情場上屢戰(zhàn)屢敗,而在作品第二卷第4章的“幾根支柱的倒塌”一節(jié)里,更遭到了一連串打擊:他在報紙上看到他所深愛的羅莎琳與萊德先生結(jié)婚的公告;他母親留下的公司破產(chǎn);他成長道路上的精神導師達西主教突然去世。接著的第五章以圖像敘事的方式描繪了此時失意潦倒、痛苦不堪的艾默里,他獨自一人在雨夜中、躑躅在紐約街頭的情景。后來,艾默里走到第五大道,登上一輛公共汽車的頂部,“孤獨地”“頂著綿綿細雨”,“他腦海里仿佛開始了一段對話”。他深深地沉浸在自省之中。在花了10頁敘述他的自省后,作品的敘述者說道:“在深深地自責、孤獨和理想破滅的狀況下,他走到了迷宮的人口處。”[8](P350)這即是說,他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緊接著作品又是一段圖像敘事,再現(xiàn)了一幅紐約哈德遜河畔的畫面:“又一個黎明在江面上彌漫:一輛黑暗中的出租車在馬路上匆匆駛過,車燈依然閃亮,就像喝了一夜酒后煞白的臉上兩只通紅的眼睛。遠處江面上傳來了憂郁的汽笛聲。”[8](P350)以上這些文字所再現(xiàn)出來的如同一幅幅印象派的畫。這樣凄涼、傷感的畫面與主人公痛苦、失落的心境契合。圖像敘事所渲染出的環(huán)境氣氛和建構的敘事空間有助于人物的刻畫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更能感染讀者。
正是在圖像敘事描繪出的這樣的人物心境和環(huán)境中,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凸顯。《人間天堂》的最后部分先是再一次再現(xiàn)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景觀:“早已經(jīng)過了午夜,普林斯頓的大樓和建筑的尖頂還能看見,亮著零零星星的熬夜的燈——鐘聲在一片黑暗中響著。鐘聲就像無休止的夢繼續(xù)不停地響著……”[8](P371)緊接著作品發(fā)出了新一代美國青年的心聲:“他們是新的一代……等到他們成長的時候,他們卻發(fā)現(xiàn)所有的神都消失了,所有的仗都打完了,對人類的所有信念都動搖了……”[8](P371)這段話反映了當時美國青年一代嚴重的精神危機,表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新一代青年和“迷惘一代”作家的精神特征,也成為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一段經(jīng)典語錄。作品中對人物心情的描寫與對人物所處環(huán)境的圖像敘事交融在一起為主題的表達營造出了適當?shù)姆諊?/p>
從以上作品關于場景的圖像敘事例子及分析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成功地把圖像敘事手段與心理描寫結(jié)合在一起,為人物刻畫和主題表達提供了如詩如畫的場景描寫和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氣氛。
菲茨杰拉德之所以在他的處女作里就能夠如此熟練地運用圖像敘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熟諳西方文學中的圖像敘事傳統(tǒng),而這一傳統(tǒng)的重要代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曾在一封寫給女兒弗朗西斯的信中,盛贊濟慈的詩作:
《希臘古甕頌》美得令人難以承受,每一個音節(jié)都令人信服地如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音符,否則它只是某種你根本不懂的東西。它就是事情的真相,因為一位非同尋常的天才在歷史的那一點上停了下來,觸摸了它。我想我已經(jīng)讀了這首詩上百次了。大約在讀第十次時,我開始明白它是關于什么的,并抓住了其中的悅耳音調(diào)和精美的內(nèi)在機理。對于《夜鶯頌》也是一樣,我每次讀它都會熱淚盈眶?!妒喣峁?jié)前夕》有著英語文學中最豐富、最悅目的意象,莎士比亞也不除外。[1](P72-73)
菲茨杰拉德研究專家馬修·J.布魯科利(Matthew J.Bruccoli)在其所寫的菲茨杰拉德傳記中引用了上述信件后,明確指出:菲茨杰拉德“力圖成為濟慈式的散文作家,模仿那位詩人的節(jié)奏,并用濟慈式的精美意象豐富他自己的風格?!瓭瘸闪朔拼慕芾乱簧杏篮愕挠绊懀瑸樗峁┝艘粋€創(chuàng)作敏感性的典范”[1](P72)。
濟慈是一位善于運用圖像敘事的大師,他的《圣亞尼節(jié)前夕》和《希臘古甕頌》等詩歌都是圖像敘事的杰作。詹姆斯·赫弗蘭在其頗有影響的論文《圖像敘事與再現(xiàn)》就用了近5頁的篇幅去細致地分析并高度評價《希臘古甕頌》。[9](297-316)富于詩人氣質(zhì)的菲茨杰拉德如此崇拜濟慈,所以濟慈擅長的圖像敘事也成了菲茨杰拉德喜愛并熟練運用的重要寫作方式和技巧。由于濟慈對菲茨杰拉德的深遠影響,圖像敘事不僅出現(xiàn)在菲茨杰拉德的處女作《人間天堂》中,也出現(xiàn)在他后來的多部作品里。
在《人間天堂》出版幾個星期后,菲茨杰拉德曾經(jīng)以采訪錄方式撰寫了一篇文章,談論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體會。他寫道:
風格即是色彩。我想要能夠用詞語做任何事情:像威爾斯那樣處理充滿激情的描寫,像塞繆爾·巴特勒那樣明晰地運用似非而是的雋語,具有蕭伯納的廣度和奧斯卡·王爾德的風趣,我要描繪出康拉德那樣的寬廣酷熱的天空,希琴斯(Hichens)④和吉卜林那樣鑲著金邊的日落和斑斕彩霞的天空,以及切斯特頓(Chesterton)那樣色彩柔和的黎明與黃昏。[10](P34)
這段話清楚地表明當時年僅24歲的菲茨杰拉德已經(jīng)具有強烈的自覺意識去運用詞語,意識到文字與圖像的關系,要用圖像敘事的方式去描繪出種種景觀。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當時美國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影響。菲茨杰拉德親歷了20世紀初期美國從農(nóng)業(yè)社會轉(zhuǎn)變?yōu)楣I(yè)社會和消費社會的巨變,攝影、電影、廣告、包含了大量圖片和廣告的流行雜志(諸如:《星期六晚郵報》《女士家庭雜志》《大都會》)等等與圖像相關的媒介無處不在,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充斥著圖像的世界。⑤雖然菲茨杰拉德在《人間天堂》里并未細致地描繪這些圖像,但是他在此作品中確實多次提到了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存在著照片、廣告、流行雜志,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們?nèi)タ措娪暗鹊惹闆r。對社會歷史變化有著強烈敏感性的菲茨杰拉德自然會受到這個充斥著圖像的世界的影響,所以他在寫作中會如此注重運用詞語去描繪人物和景觀,運用文字去實現(xiàn)視覺的再現(xiàn)。
簡言之,圖像敘事長期存在于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在濟慈這樣的圖像敘事大師的范例影響下,對文學敘事與圖像關系具有強烈敏感性的菲茨杰拉德在他的處女作中運用了圖像敘事的手段?!度碎g天堂》中運用文字實現(xiàn)了視覺的再現(xiàn),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和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及氛圍。這一技巧對作品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主題的表達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度碎g天堂》不僅在主題上,而且在藝術手法(包括圖像敘事的手段)上,都預示了菲茨杰拉德后來的創(chuàng)作方向。
注釋:
①本文采用“圖像敘事”的譯文一則因為其完整地包含了英文原文中的兩層意思,二則也可與常用的“語象”一詞區(qū)別,后者常與英文中的“icon”相對應。
②關于圖像敘事在文學中的傳統(tǒng),可參見James Hef fernan:Ekphrasis and Representation,New Literary History,Vol.22,No,2 (Spring,1991),pp.297-316 ;Ernest B.Gilman:Ekphrasis:The Illusion of the Natural Sign,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Vol.54,No.4 (Dec.1993),p.572;Mario Klarer:Ekphra-sis,David Herman,et al.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London:Routledge,2005,pp.133-134。
③參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Historical Photograph Collection,Grounds and Buildings Series 1850-1980。
④羅伯特·S.希琴斯(1864-1950),英國小說家、音樂評論家,著有描寫倫敦時尚社會的長篇小說《綠色的康乃馨》(1894)和置于北非背景的暢銷愛情小說《阿拉的花園》(1904)。
⑤僅以《星期六晚郵報》為例,該刊在1902年每期銷售314671本,廣告收入為360125美元;到1922年每期銷售2187024本,7倍于1902年,廣告收入劇增至28278755美元,是1902 年的78 倍多。數(shù)據(jù)來自Frederick Lewis Allen,The Big Change:America Transforms Itself,1900-1950,New York:Harper & Row,1952,p.104。
[1]Bruccoli.Mathew J.Some Sort of Epic Grandeur:The Life of F.Scott Fitzgerald.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81.
[2]Jeffrey Meyers.Scott Fitzgerald:A Biography.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4.
[3]Mencken,H.L.Books More or Less Amusing.Henry Claridge,ed.F.Scott Fitzgerald:Critical Assessments,Vol.2,The Banks,Mountfields,East Sussex:Helm Information Ltd.,1991.
[4]王先霈,王又平.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Bartsch Shadi & Jas Elsner.Introduction:Eight Ways of Looking at an Ekphrasis.Classical Philology,Vol.102,No.1 (Jan.2007).
[6]Klarer Mario.Ekphrasis.David Herman,et al.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London:Routledge,2005.
[7]Welsh Ryan.Ekphras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ories of Media:Keywords Glossary,Web.1 June 2012.
[8](美)F.S.菲茨杰拉德.人間天堂[M].金紹禹,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9]Heffernan James.Ekphrasis and Representation.New Literary History,Vol.22,No,2 (Spring,1991).
[10]Bruccoli Mattew J.Judith S.Baughman,F(xiàn).Scott Fitzgerald on Authorship.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