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浩 周 勇
藝術的真正實現(xiàn),是在完成藝術消費、藝術接受和闡釋行為實現(xiàn)之后。而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藝術傳播不可或缺。所謂藝術傳播,就是藝術文本及其承載的社會信息的一種社會性流動過程,藝術信息通過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演變、傳播,達到社會化的目的,在受眾那里實現(xiàn)其藝術價值。[1]藝術傳播的過程,既是文化的傳承和思想的彰顯,也是藝術活動主體之間的精神交往,其中體現(xiàn)著一種復雜的動態(tài)關系。從藝術本體的角度看,藝術傳播過程是藝術由文本生成到藝術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而從社會的角度看,藝術傳播的過程則是思想文化、價值理想、審美取向等因素在主體間的互動過程。顯然,在這一過程中,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和規(guī)范的處理,因此,藝術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道德問題。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作為“美的活動”的藝術領域,也不可能越過道德的邊境,“藝術與道德的會通性、辯證互動性以及美與善的內在契合性是藝術道德概念的合理性基礎”[2]。因此,從道德角度觀之,藝術傳播活動既是藝術審美思想的傳播,也是道德的傳承、彰顯及在主體身上的內化。所以,探究藝術傳播過程中的道德介入,不僅是藝術本體論研究之需,亦是窺探藝術與社會關聯(lián)的重要視角,其意義不言而喻。
藝術文本是藝術傳播的信息源頭。顯然,作為文化傳統(tǒng)、作者思想價值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的載體,藝術文本從一開始就成為承擔道德呈現(xiàn)的信息源。藝術文本的道德呈現(xiàn),是藝術傳播過程中道德介入的先決條件。正是因為藝術文本的道德呈現(xiàn),使道德在藝術傳播過程中的介入成為可能。換句話說,當藝術作品以其作為藝術品的獨立自足性呈現(xiàn)時,道德意識也已形成,并成為藝術作品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伴隨著藝術文本、藝術信息的傳播,道德意識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道德文化傳統(tǒng)的私人化、個性化和藝術化的凝聚與表現(xiàn),作為藝術品呈現(xiàn),使道德由個人化、私人化領域進入公共傳播領域,完成道德的社會化。
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道德傳統(tǒng)在藝術領域的沉淀、傳承,都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從藝術史或道德觀念形成、演進的歷史脈絡等角度觀之,道德作為規(guī)范藝術存在和行為的工具,自始至終都是與藝術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的。公元前2 世紀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正統(tǒng)的政治、道德觀念,經秦、漢兩代的深化,成為中國藝術一種不可逾越的道德傳統(tǒng)。可以說,儒家的道德傳統(tǒng),影響了中國幾乎所有的藝術門類?!抖Y記》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薄岸Y”“樂”的結合,既是藝術的存在狀態(tài),也是道德的表現(xiàn)方式,更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宗白華講過,“禮”“樂”使最為瑣碎的日常生活升華到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3](P251)也就是說,藝術文本是以藝術的方式概括并升華人類的日常生活和道德行為,在時間的積淀和歷史的進程中,道德也作為歷史的流傳物,成為藝術不可跨越的邊界。作為歷史的流傳物,以藝術的方式實現(xiàn)其社會化進程,是道德公共性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伽達默爾認為,歷史流傳物無法脫離藝術語言而存在,理解傳統(tǒng)的過程,就是對藝術性及藝術化語言的理解。在伽達默爾看來,藝術的傳統(tǒng)蘊藉,是通過藝術語言的媒介而存在的,而理解的實現(xiàn),就是要通過藝術文本的語言探究其歷史蘊藉。[4](P503)
從藝術傳播的角度來看,作為藝術傳播的信息源,道德肯定不可能以孤立的方式實現(xiàn)自我傳播?!八囆g作為追求關于審美經驗的組織、陳述和傳播、共享,意味著一種社會交往方式,顯然可以說是特殊的藝術信息傳播活動。在古代藝術歷史進程中,藝術傳播因素是弱勢、隱態(tài)地存在的,它往往被包融在藝術社會學、藝術本體論等理論形態(tài)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只有當傳播要素已構成現(xiàn)實的文化建構力量,并深刻制約藝術文化存在狀態(tài)時,它才能作為一種闡釋的力量凸現(xiàn)并要求定義自身。”[5]同樣,道德也裹挾在這一歷史進程當中,成為藝術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文本承載了道德傳統(tǒng),還是道德傳統(tǒng)影響了藝術文本的形成,其實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兩者的結合,使藝術傳播呈現(xiàn)出鮮明的道德意識,成為影響人們德性、德行的一條重要途徑。傳播學者英尼斯就說,盡管傳播活動隱藏在歷史進程、社會組織以及人們感覺意識背后,但卻是這些因素形成的主要動力。[6]
社會道德意識在藝術文本中的沉淀、蘊藉,是社會道德風尚、社會道德規(guī)范以藝術的方式,實現(xiàn)自身的傳承和發(fā)展,這是道德與藝術在歷史維度的結合和表現(xiàn),也是道德之所以成為道德或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的時間維度的考量。而從藝術傳播的層面看,道德的介入則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道德對媒介化過程的參與和影響。一方面,藝術的形成過程需要藝術媒介的參與,個體道德價值在藝術中的內化,是道德傳統(tǒng)在藝術中的沉淀和升華;另一方面,藝術的公共傳播過程中,藝術作品中蘊藉的道德外化,是道德由個人思想轉化為公共意識和認知行為的過程,也是德性轉化為德行的開端。前者關涉的是藝術媒介化也即其形式化的過程,是道德介入藝術傳播的前提;后者關涉的則是藝術成型之后,借助特定媒介的傳播過程,是道德介入藝術傳播的具體途徑和方式。
對藝術傳播而言,藝術作品的生成是前提和基礎。真正的所謂藝術作品的生成,必須經歷審美價值、道德觀念和藝術思想由內而外的過程,藝術作品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觀念到物化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啊囆g媒介’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憑借特定的物質性材料,將內在的藝術構思外化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品的符號體系?!魏嗡囆g作品都是物性的存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沖動、藝術構思和作品形成這一聯(lián)結,其主要的依憑就在于媒介?!盵7]顯然,正是因為藝術媒介的存在,使藝術家的全部思想活動,無論是知識、道德還是情感,均通過某種藝術特有的媒介,得以形式化,實現(xiàn)由內容而形式,由內而外的連通過程。所以,藝術媒介的形式化過程,其作用非常明顯:一方面是搭配特定的藝術形式,如音樂借助聲響,木刻借助木材,文學借助語言,等等;另一方面,則是特定的藝術媒介表達特定的藝術思想和道德情感。媒介的物性特征與藝術家的內在感知世界相結合,形成藝術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的表達方式,成為藝術傳播活動的基點。
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從藝術傳播的角度看,是一個物性的生成過程。杜威說,藝術的創(chuàng)造就是一個做或者造的過程。追求技藝的藝術和追求美的藝術,都不外乎如此。例如,無論是建房子,還是表演樂器,抑或是唱歌,或者舞臺上的角色表演,都需要以身體或身體以外的物質材料,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從而制作出可聽、可見或可觸摸的東西。[8](P50)顯然,藝術媒介的物性特征,決定了藝術道德蘊含的方式。藝術作品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美”是藝術的本質規(guī)定性之所在,而“善”則是藝術之“美”的補充,是人類怎樣看待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是人類倫理的范疇。當藝術按照人類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的規(guī)律進行恰當?shù)乃囆g表演時,媒介便成為這種真、善、美交流信息的平臺,是藝術媒介使真、善、美的表達成為可能。換個角度看,媒介的物性特征及其附著的道德蘊含,是各不相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性,也即是說,藝術媒介本身就具有追求“善”的應然性。如在繪畫領域,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色彩就蘊藉著特定的政治、倫理道德內涵;在文學領域,置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之中,語言作為媒介的存在和規(guī)則運用,也已先驗地設定了道德的意識范疇和價值目標。如此看來,道德在藝術品的媒介化過程中,便已經規(guī)定了它作為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互動行為的客觀屬性。
顯然,藝術家在物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受到媒介道德蘊含的支配,另一方面,卻也具有面對媒介時的道德選擇的主動性。嚴格來說,藝術傳播的過程,肇始階段就是由內在構思到外在創(chuàng)作,由于恰當?shù)乃囆g媒介的運用,與內在精神要素是一脈形成的。根據(jù)媒介的物理材料屬性,藝術家選擇內在性的“內容”與材料的形式相契合,于此,情感、想象、道德、審美追求,在物質的媒介形式中被一一雕琢、再造。根據(jù)恰當?shù)?、適合表達的道德規(guī)范制約以及創(chuàng)作主體的道德訴求,色彩被涂抹到畫布中,詞語以適當?shù)姆绞街亟M,印象也按照需求再排列,大理石得到合理的雕琢,所以,藝術家運用媒介表現(xiàn)其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情感,也是一個主觀能動地追求道德的表達和實現(xiàn)的過程。正如卡西爾所說,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把堅硬的原料融合在自己的想象之中的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詩的、音樂的、或者造型形式的新世界。[9]這樣,“內”與“外”相互結合,藝術家對媒介的運用和處理,既是接受道德規(guī)約的過程,同時也是實現(xiàn)道德傳承和思想發(fā)揚的過程??梢哉f,這也正是藝術傳播過程中的道德之源。在這個過程中,道德傳統(tǒng)、藝術家主體的道德水平以及藝術作品可能產生的道德影響,都通過藝術媒介的形式化過程得以彰顯。人類藝術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應當怎樣”的價值方向,在這個階段慢慢凸顯出來,隨著藝術傳播活動的進程,藝術傳播表達的社會價值取向、理想目標以及對社會關系的調和作用,便隨之完成。
顯然,藝術媒介和藝術傳播媒介是兩個層面的問題。藝術媒介是指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借助媒介而實現(xiàn)自身質的規(guī)定性的過程;而藝術傳播媒介,則是藝術作品成型以后,藝術信息公開傳播借助的媒介手段。前者是藝術傳播的基礎階段,后者則涉及藝術傳播的中介問題;前者是道德介入藝術傳播的基礎,是道德的個人化行為,后者則是道德意識成為社會共識的具體進程。
每一種新的媒介方式的引入,都意味著藝術傳播方式的變革。從口頭媒介、文字媒介到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在新的技術力量的推動下,首先推動的是藝術本身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方式的變革。隨著媒介的演化,新的媒介技術逐漸成為藝術傳播的重要力量。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的發(fā)展,也因此越來越倚重媒介的進步、革新及其對藝術的參與。麥克盧漢宣稱,媒介即是信息和人的延伸?!八^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于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10](P33)麥克盧漢所謂媒介即人的延伸是指,媒介存在有對人的組合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tài),所以,媒介完全可以發(fā)揮塑造和控制的作用。[11](P271)這正是媒介倫理作用的一種體現(xiàn)。對媒介本身來說是如此,對存在于媒介中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對借助媒介而實現(xiàn)自我傳播的藝術來說,更是如此。
正因為傳播媒介與藝術作品、人的相互作用,媒介本身成為一種道德的信息載體,作用于人,并以潛移默化的審美方式,塑造、改變、滲透到人類精神領域,改變人和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因為歸根結底,媒介的任何傳播行為都可能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12]正因為如此,在口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時代,藝術傳播過程中的道德介入,便各有差異。口頭媒介時代,藝術傳播還只是承載著發(fā)現(xiàn)自我、確證自我與世界聯(lián)系的一種方式;文字傳播時代,由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之間有了交流,道德的介入,可以正式成為一種與社會管理和政治理念相結合的公共行為;到了印刷媒介時代,這種關系進一步深化,隨著傳播“把關人”的出現(xiàn),道德“把關人”的作用日漸突出,傳播審查機制與道德引導聯(lián)姻,促進了藝術的大眾化,也使道德對藝術介入的廣度和深度更為空前;及至電子媒介時代,搭載計算機和移動互聯(lián)網,藝術傳播得到幾何級數(shù)的提升,在普通大眾欲望更為個性、多元并猛烈爆發(fā)的時代情境中,藝術表達和體驗的極度個性化,更需要道德律令的引領和道德規(guī)范的介入,以便使人們的思維、認知和生存方式,朝著社會共同體的理想價值目標邁進。當然,至于在各個媒介時代,道德介入藝術傳播過程的方式及具體影響,則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藝術傳播行為只有在藝術的接受、理解完成之后,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在藝術傳播媒介獲得極大發(fā)展的今天,藝術傳播活動對社會和受眾的影響越來越大。在主體價值多元、個體欲求彰顯的時代語境中,大眾傳播渴求道德的參與,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對規(guī)范人倫秩序、調和社會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正是道德介入藝術傳播最終也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以藝術為載體,在大眾傳播中,培育和激發(fā)受眾內在的、穩(wěn)定的、具有一貫傾向性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
藝術以審美的方式實現(xiàn)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道德溝通,在藝術情境中,通過情感共鳴,可以實現(xiàn)雙方主體對道德情感的體認,從而在藝術的傳播活動中,實現(xiàn)道德關系的傾向性。藝術的審美形象及其表現(xiàn)出的情感和道德傾向,使受眾根據(jù)自身的情況,對自身利益、社會利益相關的藝術傳播活動,產生或認同或否定的情感判斷。如此來看,在藝術傳播的審美接受環(huán)節(jié),道德對受眾和社會起著積極的調節(jié)作用。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所以,積極的、肯定的道德情感會有力促成受眾道德品質的形成。[13]當然,道德情感是藝術作用于人的一種方式,也是藝術的感性體驗在倫理關系中的體現(xiàn)。但是,藝術活動畢竟是感性和理性的統(tǒng)一,藝術傳播活動,也同樣是藝術感性經驗和理智認知的傳播活動。所以,以道德角度觀之,對受眾而言,藝術傳播活動并不僅僅意味著道德情感的激發(fā),同時還意味著道德認知的形成。在審美體驗中體悟道德情感,在道德情感中激發(fā)道德認知,受眾在藝術情境中反觀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自身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完成道德認知。所以,以藝術的方式,受眾逐步實現(xiàn)了主體的覺醒,將藝術體驗活動上升為理性反思活動,在此基礎上,形成由藝術行為激發(fā)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斷。
“任何東西,如果沒有完整的藝術價值結構,就不是藝術;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對藝術價值結構的要求,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藝術?!盵14]藝術的價值導向是藝術品成為社會精神文化產品的必然屬性。道德正是以價值導向的方式,實現(xiàn)對藝術的參與以及對人類德性和德行的影響,培養(yǎng)受眾的道德意志。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傳播行為影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推動社會進步,這一類藝術作品,總是正面的、積極的社會道德的代表。經此潛移默化的影響,受眾在對藝術的多樣需求中,能夠得到道德熏陶,以理智戰(zhàn)勝內心的不良欲望,排除雜欲的干擾,實現(xiàn)自我內心既定的以及社會規(guī)范設定的道德目標。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藝術價值的領域,人類總是設定著理性、精神的先在優(yōu)越性,因而將人的感性和理性割裂,將審美和道德割裂,總是試圖以理性控制感性、精神控制自然的方式來追求理想的生存目的。也正如此,藝術和美學,都被寄予厚望。[15]關注藝術傳播過程中的道德介入,不失為探究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但是,這條路徑并不是道德的控制或者審美的屈從,而是藝術從道德意志到道德行為的自由轉換、通達。
藝術傳播的最終指向是人的發(fā)展。當?shù)赖陆槿胨囆g生產和傳播過程,道德傳統(tǒng)、道德概念和知識內化為接受者的德行之后,需要將道德品質外化為實際行為,從而對受眾產生實際的影響和作用。也就是說,道德對藝術傳播活動的介入,最終完成于道德實踐之中。這樣,藝術審美活動、價值體驗行為,最終成為促進人的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因素,藝術價值全面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成為現(xiàn)實。
[1]蘇艟,方興.論藝術傳播的本質[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3).
[2]顧超,曹孟勤.論藝術與道德的關系[J].江蘇社會科學,2010,(6).
[3]宗白華.天光云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劉家亮.試論藝術傳播批評[J].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
[6]王錫苓.淺析文化主體從區(qū)域文化轉向全球文化[J].蘭州大學學報,1995,(4).
[7]張晶.藝術媒介論[J].文藝研究,2011,(12).
[8](美)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M].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9](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10](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1](加)埃里克·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2]邱芳烈.媒介管理的道德倫理[J].浙江學刊,2003,(5).
[13]馬滕.論受眾的道德教育[J].山東社會科學,2006,(8).
[14]翟振明.論藝術的價值結構[J].哲學研究,2006,(1).
[15]王德勝.試論藝術審美的價值限度[J].文藝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