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和德國的交流日益增多。但中德文化間的差異給兩國的跨文化交流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沖突。為避免沖突,我們首先應該熟悉兩種文化并探索其差異。本文首先介紹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接著簡要闡述了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事業(yè)成功與生活質(zhì)量,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這五個文化維度,并著重對比中德文化在這幾個維度上的差異,使人們理解文化差異,從而避免沖突,以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關鍵詞: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3-0139-02
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和德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教育等領域的溝通、交流與合作也愈來愈頻繁。但由于中德文化的差異,這種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卻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沖突。并且這些沖突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德國都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因此引起這些沖突的文化差異也成為跨文化日耳曼學研究的熱點。
提到中德文化交流,人們立刻便會想到現(xiàn)任歐洲華人學會理事長、德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關愚謙先生。關先生與中德文化交流有著深刻的淵源,他的妻子海佩春也是一位德國作家、漢學家。這些年,海佩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寫作中,她與關先生共同完成了10本書的撰寫和翻譯工作,為中德文化交流搭橋獻策。《德國媳婦中國家》是近年海佩春出版的一本專著,許多作家都給予此書高度評價。馮驥才說:“一些學者警告我們,未來的世界將要因文明的不同發(fā)生沖突乃至對決,本書的一對主人公卻用相互的愛否決了這種可怕的預言?!辫F凝評價說:“一雙‘德國媳婦的眼睛,誠懇、善意地觀察并眷顧著她的中國家。通篇客觀、率直又不乏幽默的語言,講述著兩種文化的相遇、試探、碰撞與融匯?!边@本書以一個中國大家庭為背景,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敘述視角描寫了德國人眼中的中國、中國人、中國傳統(tǒng)和中國文化。展現(xiàn)了中德文化在家庭觀念、愛情觀念、等級觀念方面的差異及中德文化的沖突與調(diào)和等,為我們了解中德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視角。因此本文以此書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為工具,著重解釋中德文化在這五個維度上的差異。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
文化現(xiàn)象錯綜復雜,文化差異包羅萬象,要能較好地區(qū)分、比較兩種文化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虧有那些對文化癡迷的學者們多年來孜孜不倦的研究,他們提出了區(qū)分文化差異的方法和維度,這樣,我們就可以從這些文化維度入手去分析文化間的差異了。本文作者選擇了具有重要影響的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從多方面、多角度地闡述中德文化差異。
目前,最具影響的文化理論是由荷蘭管理學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維度理論。在1968年和1972年,霍夫斯泰德針對IBM分布在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1.6萬名員工進行了兩次關于文化價值觀的調(diào)查,得到了大量數(shù)據(jù)。在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他找出了能夠解釋導致文化差異的因素,并于1980年在《文化的后果》一書中發(fā)表了該研究的成果。他認為可以用4個跨文化維度解釋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事業(yè)成功與生活質(zhì)量。10年后,霍夫斯泰德又重復了先前的研究,但這次研究對象包括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總數(shù)超過60。這次研究不僅再次證實了原先4個跨文化維度的存在,同時又發(fā)現(xiàn)了第5個維度,即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該研究結果發(fā)表在他1991年出版的《文化與組織》一書中。
二、基于五個維度分析中德文化差異
下面我們以《德國媳婦中國家》為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來解讀中德文化差異。
(一)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
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指的是人們關心自己、個人目標及群體、群體目標的程度。個體主義文化強調(diào)“個人”,想的是個人的幸福,個人的追求和個人的利益。相反,集體主義文化強調(diào)“群體”,看重家庭式的觀念,人與人相互依賴的關系及對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在這一維度上,中國與德國相比是一個更傾向于集體主義的國家,這一特征在《德國媳婦中國家》中有多處體現(xiàn)。比如書中寫道:“我們住在德國,但是我總感到,愚謙的心永遠懸在中國,他時時刻刻希望給中國多做點事,希望中國脫離貧困。為什么他不能夠多集中一些心思來改善我們在漢堡的生活呢?”[1]73在中國這種強調(diào)集體主義文化的國家,人們心中想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關先生同樣意識到自己作為祖國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而生活在強調(diào)個體主義文化中的德國人,首先想到的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為優(yōu)越的生活,追求個人的幸福生活。
另外,在關先生與海佩春登記的當天晚上,宴請所有參加登記儀式的朋友到飯店用餐,可用餐之后,所有的中國人都不走,表示要到賓館去。海佩春很是不解,關先生解釋說,這是中國人的風俗和禮節(jié),叫“鬧洞房”。這里明顯表現(xiàn)出中國人要與群體中其他成員分享一切的集體主義特征。這令德國人是難以想象的,這侵犯了別人的隱私,即使關系再親近也得留下私人空間??!
(二)權力距離
權力距離指的是一個社會中的人群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國家,社會層級分明,權力距離大;接受程度低的國家,人和人之間比較平等,權力距離小。
在權力距離這一維度上,中國人比德國人的權力距離感要更高一些。中國被封建社會統(tǒng)治了數(shù)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在人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使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這種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仍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強調(diào)在家尊敬父母,在單位尊敬領導,在學校尊敬師長,講求的是社會秩序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等級。與中國不同的是,德國強調(diào)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私人生活、政治權利、學術討論和決策過程方面,人們講求平等,認同個性平等和法律平等。而在中國的家庭中這種權力距離表現(xiàn)得很明顯,在關先生的家里,小輩們都要完全地尊敬從命于父親,這是他們家的傳統(tǒng)規(guī)矩,只有這個外國媳婦敢“頂嘴”,說出不同的看法。另外,權力距離的差距還表現(xiàn)在人們對稱謂的處理上。當海佩春第一次見到關先生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兒子時,二人便直接用名字稱呼對方。在德國,家庭中的成員可以以名字直呼父母、長輩;而在中國有教養(yǎng)的家庭中,晚輩對長輩直呼姓名是絕對禁止的。
(三)不確定性規(guī)避
不確定性規(guī)避這一維度指的是對于不確定性和含糊性的容忍程度。生活在低規(guī)避程度國家的人們對不確定的事物有較高的容忍度和適應能力,人們往往對模糊的指導語沒有怨言,即便沒有詳細的指令,也會自己去“悟”。相反,生活在高規(guī)避程度國家的人們比較注重尋求有序的社會系統(tǒng),會采取各種手段、措施減少不確定的因素,并要求對指令做出精確的要求,決不能含糊。
中國同德國相比,其民眾更能容忍不確定性。例如,在關先生的哥哥到德國期間,恰逢弟弟這段時間不在家,盡管德國弟媳對哥哥照顧得十分周到,可這段時間,他吃的卻很少,也消瘦了不少。海佩春經(jīng)常和哥哥一同去超市買東西,并問他喜歡吃什么,要不要買?但他總是回答用不著,為他買什么,也都被委婉拒絕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德國和中國相比,規(guī)避不確定性程度較高。德國人說話直率、坦白,平時也喜歡十分明確的表達;而中國人更傾向于模糊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直接說“是”或“否”。但德國弟媳根本不了解中德文化在這方面的差異,仍然按照德國式的思維行事,以為這些東西他真的不喜歡,這便是模棱兩可引起的誤會,是典型的中國人和德國人的誤會。
(四)事業(yè)成功與生活質(zhì)量
注重事業(yè)成功的文化強調(diào)物質(zhì)主義,重視工作績效,成長在這種文化下的人們競爭意識強烈,對生活的信念是“為工作而生活”。然而,注重生活質(zhì)量的文化強調(diào)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水準,平等團結,重視人與人心靈上的溝通,人們的生活信念是“為生活而工作”。
中國文化和德國文化都比較追求事業(yè)成功。海佩春在書中寫道:“我發(fā)現(xiàn)這個民族的確非常勤勞敬業(yè),努力鉆研,愿意吃苦,和我們德國人有相像之處。這也是中國在這么短短幾十年能夠如此快速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吧!”但如今,德國這個追求事業(yè)成功追求物質(zhì)主義的國家愈來愈重視家庭和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在德國,每人每年享有至少24個工作日的帶薪休假,其中不包括雙休日和法定節(jié)假日,而中國的最低帶薪假期為10天。另外,為了鼓勵父親履行照顧孩子的責任,德國新政策規(guī)定,給新生兒父母中的一人12個月的有薪假期,如果申請這個有薪假期的是母親,那么父親還可以額外申請兩個月的“陪產(chǎn)假”。但中國人為了事業(yè)成功愿意付出更多,甚至可以忽略家庭和個人生活質(zhì)量。比方說恰逢上班時間,孩子生病了或妻子要生產(chǎn)了,許多人依然會堅守在工作崗位。因為這樣的行為會受到贊賞,中國社會一直贊賞那些通過自身努力奮斗而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物。這本書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中國社會強調(diào)事業(yè)成功導向的特征,例如,關先生的外甥女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后來通過自學參加高考,只可惜差幾分落榜了。但她不甘心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于是寫信給關先生希望她能夠到德國讀大學,她希望好好讀書,將來為祖國效力。中國現(xiàn)在很多人仍有這種想法,認為進好的學校,念名牌大學,出國留學,才是通向事業(yè)成功之路。
(五)長期—短期導向
長期—短期導向這個維度指一個文化對傳統(tǒng)的重視程度,體現(xiàn)著一個文化是否愿意長期忠誠于傳統(tǒng)的、先前的思想和價值觀,表明了一個社會的決策是受傳統(tǒng)和過去發(fā)生事情的影響程度大還是受現(xiàn)在或?qū)淼挠绊懗潭却蟆iL期導向國家強調(diào)長期承諾,尊重傳統(tǒng),其核心價值是長遠利益;短期導向的文化則不強調(diào)長期觀念、傳統(tǒng),而看重眼前利益,做事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中國文化有強烈的長期導向;相反,德國文化有明顯的短期導向。例如,關先生家里在“文革”期間被抄時,他的兒子才十一歲,但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郭沫若先生寫給父親的兩幅字,送到了一個好朋友家里。后來,聽說好朋友的父親也被打成反革命,家也被抄了。慶幸的是,在他十幾年后回國,他的好朋友竟然告訴他,這兩幅字被保護了下來。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孩子對父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此外,書中還提到,許多德國人指責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一些人確實試過針灸、中藥,但只是服了幾服藥,做了幾次針灸,見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就立即給予否定。這反映了德國文化短期導向的特征。
三、結語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對中德文化特征有了粗淺的了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使我們能夠?qū)煞N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進行比較,令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可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兩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征。但由于文化的復雜性,借助一種理論并不能完全理解兩種文化,因此我們應該在意識到兩種文化間存在差異的同時,繼續(xù)加強跨文化知識的學習,進而提升我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海佩春.德國媳婦中國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2]陳曉萍.跨文化管理(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文化與組織:軟件心理的力量(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胡冰,張瑾.從文化維度視角解讀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異[J].河北學刊,2012(6):201-203.
[5]何明霞.文化維度理論視角下的文化差異性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