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呢?這需要教師的智慧和方法。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讓學生進入情境——入境。那如何讓學生“入境”呢?這就需要教師的努力創(chuàng)造——造境,造境就是圍繞某個目的,根據(jù)文本特征和學生狀況,創(chuàng)造某種情境,從而讓學生活躍起來,讓課堂精彩起來。
關鍵詞: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高效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闭Z文教學的真正境界就是要讓學生“入境”。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入境”呢?關鍵是教師要努力營造和創(chuàng)設情境,在學生(閱讀主體)和課文(閱讀客體)之間架起溝通心靈和情感的橋梁——這也就是“造境”。
一、造境的原因
1.造境是實現(xiàn)教學雙邊活動的必然要求
語文新課程強調(diào)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的活動和體驗,讓他們開口說話,學會與他人交流,并共享自己的經(jīng)驗與感受。那么,如何能使學生開口說話,以實現(xiàn)教與學的互動呢?筆者第一次執(zhí)教《我的母親》時,在拓展延伸部分設計了這樣的活動:“請以‘母親對我的影響為題寫一段話,談談自己的母親。(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原本以為學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可愿意開口發(fā)言的學生寥寥無幾。問題出在哪里呢?經(jīng)過課后反思,我認識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數(shù)學生不理解自己的母親,也不愿意談及自己的母親。因此,老師一定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產(chǎn)生表達的沖動。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上做了兩點改動:(1)以語言描述情境。在活動內(nèi)容出來之前,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著名作家莫泊桑曾經(jīng)說過:“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出現(xiàn)在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币苍S你還沒有察覺,但是,母親的言行舉止,無不對我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細想一下,在你的成長歷程中,母親對你有什么影響呢?這則導語,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征,通過動情的語言,開啟了學生感受母愛的大門。(2)以音樂渲染情境。多媒體播放音樂《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曲子與主題十分契合,將學生帶入濃濃的親情氛圍中。我按照新的教學設計第二次執(zhí)教了《我的母親》,效果果然大不相同,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2.造境是讓學生深入文本的有效途徑
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這個對話應是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的對話,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深入文本,而要避免“淺讀”“泛讀”。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語言平淡,樸實無華,但是飽含深情。初一的學生限于年齡和閱歷,閱讀時不易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的濃濃深情,容易讀淺,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精心“造境”。比如,品味“爸爸”的最后一句話“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jīng)長大了,是不是”時,學生恐怕很難把握“爸爸”說這話時內(nèi)心的復雜感情,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爸爸”的內(nèi)心,讀出其中的感情,老師特意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境”:“如果讓爸爸敞開心扉說,他會對英子說什么呢?”這樣就調(diào)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老師的啟發(fā)暗示下,輕松自然地走進了文本。
二、怎樣造境
1.造境要注意目的性
“造境”的作用之一是要促使學生認真地思考和探究問題,使其認知和思維從膚淺走向深刻。例如,教學《蘭亭集序》時,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明白《蘭亭集序》不但字美——“行書天下第一”,而且情也美——貌似消極、痛惜、悲嘆的背后卻蘊含著積極的生命思考和人生追求。所以,教師的問題不妨這樣設計:“唐太宗生前視《蘭亭集序》如命,死后還將其帶進昭陵殉葬,這是為什么呢?”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慢慢發(fā)散,并圍繞問題去探尋《蘭亭集序》的書法價值和生命追求。
2.造境要注意暗示性
教學情境不一定是問題,但包含著問題。這也就是一種暗示。比如,在學習“景物描寫要運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恰當”的重要性,一位教師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現(xiàn)在是秋末冬初的一天,西風凜冽,第一場雪飄飄揚揚落滿了枝頭。如果我們用某種修辭手法寫這一雪景,運用修辭手法時一定要注意什么呢?”學生想來想去也沒有想到是“恰當”,于是,這位教師無奈之下只有自己道出答案——“運用修辭手法要恰當”。這樣情境創(chuàng)設看似“問題”和“情境”都有,但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沒有對“問題”進行暗示。其實,這位教師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現(xiàn)在是秋末冬初的一天,西風凜冽,第一場雪飄飄揚揚落滿枝頭,有位同學詩興大發(fā)。他這樣寫雪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桃花開。大家覺得怎么樣?”這里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問題,但是由于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觀察和體驗產(chǎn)生了沖突,學生自然會提出質(zhì)疑:哪有像桃花般粉紅的雪呢?這時老師再追問一句:“因此,我們運用修辭手法時應注意什么呢?”學生便會輕而易舉地掌握“恰當”運用修辭手法的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所以可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fā)生需求,努力學習。”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之火需要教師去點燃,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教師手中的火把,它是我們讓學生思維似火的如意法寶。
參考文獻:
葉圣陶.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22.
作者簡介:賴波波,1984年出生,男,江西新余人,就職于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