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崔基哲
摘 要 既然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網絡文化也就是互聯(lián)網所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那么,作為新興的第四媒介,網絡已經形成一種生活方式。網絡文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首先表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人們在網絡世界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本文大體研究網絡文化,具體淺析網絡惡搞文化,分析近幾年和最新的文化現(xiàn)象,來此探究網絡惡搞文化的來源及其社會中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 文化 惡搞 來源 意義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當今社會離不開互聯(lián)網,無論什么階層,職業(yè),均在使用互聯(lián)網來輔助自己的工作。而當人們在感嘆互聯(lián)網的神奇時,殊不知,這是幾十年前冷戰(zhàn)的產物。1969年4臺IMP接口信息處理機開始成功地進行異地信息交換,這就是APPAnet的誕生,也是互聯(lián)網的起源。本文重點分析網絡惡搞文化的來源及其社會中的積極意義。首先,要在從惡搞文化上升一個層次開始分析,即分析網絡文化的來源;其次引出網絡惡搞文化的含義,然后通過分析原因,進而從中汲取積極的含義;最后做出總結。
1 網絡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從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而網絡文化并不意味著要在網絡中劃一個圈,指出哪些對象屬于或者不屬于網絡文化的范疇。一些事件無論是從在哪里出現(xiàn),若是被大眾廣泛關注,被用于網絡上,就可成為網絡文化。例如幾年前的“華南虎事件”“很黃很暴力”等,本發(fā)生在身邊的一個普通新聞,在互聯(lián)網這個新興環(huán)境下,被無限放大,轟動一時。還有最近的“力挺周星馳”“春晚停辦”或者“阿里巴巴上市”、“2014年最后一百天”等,現(xiàn)在網絡文化正由明星個人虛幻化逐漸往大眾生活化發(fā)展。
但是網絡文化并不是直接就把生活中的世界搬到網絡中去,這期間需要技術的支持。例如制作網頁的Dreamweaver,制作圖片的Photoshop,制作視頻的會聲會影等。例如微博,據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CNNIC)發(fā)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微博用戶規(guī)模為2.81億。軟件和媒體的廣泛使用,而且逐漸簡易化,免費化,使用技術實現(xiàn)的網絡文化不再是專業(yè)人員的專利。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家庭電腦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都使網絡文化可以被更加快捷方便地傳播。
網絡文化是基于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人文與技術結合的文化,它隨著網絡在全球的擴展而通行無阻。也逐漸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 惡搞文化的起源及案例
惡搞文化,指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常見形式是將一些既成話題,節(jié)目等改編后再次發(fā)布,屬于二次創(chuàng)作的其中一種。“惡搞”文化體現(xiàn)了顛覆經典、解構傳統(tǒng)、張揚個性、諷刺社會的反叛精神,具有強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惡搞在當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見。
惡搞文化在中國網絡開始流行起來,是從《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開始的。2006年初,一個中國大陸自由職業(yè)者胡戈創(chuàng)作的一部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迅速在網絡走紅。該片通過視頻剪輯,重新配音,通過對《無極》和《中國法制報道》的合輯,改編成一部啼笑大眾的因為饅頭而引發(fā)的一件刑事案件。該片一發(fā)布,就在網絡上掀起惡搞之風,各種惡搞開始盛行,例如《春運帝國》,《鳥籠山剿匪記》,《滿城盡是加班族》等等。這些都是通過視頻剪輯,將原有內容煥然成另外一個毫不相關的內容,通過詼諧的方式來對社會一些現(xiàn)象進行諷刺。在本文中,采用《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作為案例分析。
在這個視頻中,胡戈套用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法制報道》的外殼,直接挪用了其演播室鏡頭,但卻舍棄了該節(jié)目具有的真實、客觀、嚴肅的內涵,填充了一部匪夷所思、荒誕不經的惡搞鬧劇,演繹了一段“無厘頭”風格的殺人案件的偵破過程。這段由個人完成,用一臺電腦,花費6元,耗時5天,時長20分鐘的網絡視頻,是對當年被瘋狂宣傳而華而不實,內容空洞的《無極》的嘲諷,引起網友的共鳴和追捧,在網絡上的下載量超過了《無極》這部電影。當今惡搞文化充斥著網絡,人們難以想到當年的胡戈遭到了《無極》的導演陳凱歌的法律起訴,最后使得在2006年2月15日胡戈公開向陳凱歌道歉。一部《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引發(fā)出現(xiàn)實的一場無硝煙的血案。
3 惡搞文化的發(fā)展
相比2006年胡戈遭到多方面的抵制,在現(xiàn)今顯得更為開放。在人們逐漸接惡搞文化這幾年里,惡搞文化逐漸被商業(yè)化。傳媒大師邁克.格勞迪說:“越是大的公司,就越是對‘惡搞持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認識到,如果他們能夠讓受眾或者是顧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內容,才能夠和他們形成良性的互動,品牌的認知度也會隨之提高?!钡湫褪吕陀?,后舍男生簽約太合麥田,廣告節(jié)目邀約不斷;靠標新立異出位的芙蓉姐姐在網絡走紅后,開始參加各種商業(yè)活動,出場費在20萬元以上。
網絡惡搞文化不僅逐漸商業(yè)化,同時逐漸被主流接受。在現(xiàn)在諸多的惡搞作品中,周星馳的經典作品《賭俠》、《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游》等作品,大多被剪輯重新配音融入惡搞文化中,在這其中未聽到周星馳對此表示過不滿。此外一些影視劇,被引用來改變加以惡搞,這些原創(chuàng)者沒有對此提出訴訟。由此可知,當今社會主流文化對惡搞文化逐漸持有一種包容的態(tài)度。網絡惡搞文化是怎么來源的?它可以為社會帶來什么積極意義?下文開始進行淺析。
4 惡搞文化的分類分析
(1)當代人逃避現(xiàn)實。當代人現(xiàn)在在社會感受到就業(yè)、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無形壓力,所以人們渴望在網上找到安慰和共鳴?;ヂ?lián)網沒有現(xiàn)實社會中的階級性、規(guī)矩性。因此人們對于上網形成一種依賴性。
(2)時代需求。有些惡搞文化的出現(xiàn),是應時代的發(fā)展,例如國家新政策、社會新聞等,有些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得不到人們的認可,所以在網絡上用正面的語言作為反語描述,來表示不滿。舉個明顯的例子是發(fā)生在2012年的切糕事件,被廣大網友在網上惡搞吐糟,比如“糕富帥”,“一斤切糕北京內環(huán)買房”。事過一年后,網友對此事的憤怒不減,2014年的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有一個巨大的年糕鏡頭,被廣大微博網友視為切糕,并調侃說:“感覺國庫都在這里了。”
(3)就是商業(yè)利益的驅使。有些網絡文化的走紅,一些明星的新聞在網上曝光,可能就是幕后推手制造的新聞,以增加商業(yè)效應。典型事件有“奶茶妹妹事件”。
(4)網民的從眾心理。一些權威網站用點擊排行榜來引導人們的上網行為。很多人雖然不是新聞的創(chuàng)作者,卻是轉發(fā)的有強力量。此類事件有“芙蓉姐姐”“小月月事件”等。
(5)個人喜好現(xiàn)實得不到滿足。有些惡搞文化的形成是出自一些網友的個人喜好,與利益無關。很多影視劇或者明星會得到很多人的追捧,有時在熒屏上展示得不夠清楚,一些某某迷渴望找到一個相同興趣,共鳴說話的地方。例如新版的《笑傲江湖》,陳喬恩飾演的東方不敗和令狐沖相愛卻沒在一起,廣大網友感到不過癮,于是各種改編結局的視頻,或者自創(chuàng)續(xù)集小說走紅網絡,滿足廣大網友的心之所向。
(6)網絡的匿名性。網絡的匿名性可以保護自己。
(7)嫉妒別人的生活。某衛(wèi)視明星被惡搞模仿節(jié)目受到廣大歡迎,有一方面是看到被模仿的明星可以滿足大眾的一種獵奇心理,人們很難看到明星背后的樣子。另外名人富豪的生活不如意的事件也會引起非常大的轟動。中國居民收入模型是正三角型,低收入者占據大部分,一些人有仇富心理,于是為了引導大眾的正確價值觀,通過惡搞名人,來糾正大眾的心理不公平的思想。
(8)人們標新立異,滿足虛擬的心理?,F(xiàn)在人們生活瑣事繁忙,很難有現(xiàn)實中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并且社會關系復雜,人們不愿意去與現(xiàn)實中的同伴去交流。而在網絡上,彼此陌生,一些人們在生活中不受重視,而在網絡上卻大受歡迎,這種反差使得這些人愿意選擇在網絡上與網友交流。
網絡文化的更新?lián)Q代同樣非???,主要有網絡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而輿論的消退是因為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比如長春嬰兒事件,在兇手得到法律制裁后,這件事也隨之銷聲匿跡。
5 結論
網絡文化或惡搞,不僅減輕人們在生活中的壓力,而且還起到了很好的監(jiān)督作用,網友通常會對一些社會事件用反語來諷刺,使一些政策開始順從網絡的民意而改變。有時一個網友對某事件的看法,可以在網上找到千萬同樣看法的人。當代的文化發(fā)展依賴于經濟發(fā)展,雖然很多惡搞文化是出于商業(yè)目的,但是需要國家的商業(yè)經濟繁榮,會給文化發(fā)展帶來經濟支持。網友的從眾,一些最新事件會第一時間在網上流傳,比如汶川地震等,起到迅速團結國民凝聚力的作用。
但是在現(xiàn)在學術研究領域里,對網絡惡搞文化是批大于贊,主要是過于僵硬化和形式化,也和中國改革開放時間不長有關。學術研究里主要還是集中在對紅色文化的惡搞,來以偏概全對全部網絡惡搞文化加以批判。筆者認為,網絡惡搞文化可以減輕人們的壓力,帶來歡樂,也要堅決抵制對紅色文化的惡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相關部門要加大監(jiān)管力度,過濾不良文化,傳播有益文化,相信網絡文化惡搞還是會對社會的發(fā)展帶來有利作用的。本文通過分析網絡文化的來源進而引出網絡惡搞文化,分探究了網絡惡搞文化對于社會的積極意義,證實了新時代下網絡惡搞文化的流行的強有力的論據。 (下轉第240頁)(上接第208頁)
*崔基哲: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 孟建,祁林著.網絡文化論綱.新華出版社,2002.
[2] 鐘瑛著.網絡傳播倫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 趙士林,彭紅著.網絡傳播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4] 尹章池著.網絡傳播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5] 何威著.網眾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6] 郭加書.論信息化背景下的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A].1003-4145-[2010]08-0038-05.
[7] 王璐.淺析新時代背景下的網絡文化.河南鐵道警察學院.
[8] 彭蘭.網絡文化的構成及其與社會現(xiàn)實的互動[A].0257-0246(2011)07-0149-10.
[9] 常晉芳.網絡文化的十大悖論.
[10] 胡靜.網絡惡搞現(xiàn)象的青年亞文化特征解讀.山東大學.
[11] 翟丹陽.后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網絡惡搞”的媒介認同研究.
[12] 胡曙中.探析我國網絡惡搞及其發(fā)展.
[13] 蔡琪,謝瑩.受眾視域中的網絡惡搞文化.
[14] 鄧榕,周清平.網絡惡搞文化的現(xiàn)象批評.
[15] 杜駿飛.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A].南京大學.
[16] 網絡惡搞文化http://baike.baidu.com/view/42829.htm 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