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沖
摘 要:殯葬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眾的道德追求和價值觀念的反映。在中國傳統(tǒng)殯葬觀念中,厚葬與薄葬交織更替,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殯葬文化的兩條主線。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殯葬與殯葬文化不可或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殯葬習俗人文化特征,逐漸與現代文明日相融合。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殯葬;殯葬觀念;殯葬改革
中圖分類號:K89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2-0127-02
殯葬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殊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人們在殯葬觀念上以及具體的殯葬行為方式上,一直沿襲著傳統(tǒng)的殯葬觀念(以儒家、墨家為主),并且厚葬與薄葬交織更替,使中國的殯葬習俗成為文明傳承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殯與殯葬
殯葬,即殯殮埋葬。周制:利用“屬纊”方法確認親人生命終結,次日舉行“小殮”儀式,即在臥室為死者凈身著壽衣。第三天舉行“大殮”儀式,即在堂前東階上(即主位)進行入棺儀式。亡人入殮后要停柩待葬,遷柩于西階(客位),即“殯”?!抖Y記·檀弓上》記載,“夏后氏殯于東階之上”,“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周人殯于西階之上”[1]?!墩f文》:“死在棺,將遷葬柩,賓遇之?!盵2]停柩待葬期間要舉行一系列社會性活動以表達人們對于死者的感情?!皻洝边€可以理解為“埋葬”,如《荀子·禮論》:“三月之殯?!贝颂幍摹皻洝本陀小奥裨帷钡囊馑糩3]?!霸帷庇小安亍钡囊馑迹纭抖Y記·檀弓上》:“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盵4]狹義的殯葬一般指的是處理死者遺體的方法和對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發(fā)訃告、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挽聯(lián)、出殯送葬、安葬等一系列的喪葬事項。
殯葬活動并不是從人類之初就有的。在原始社會初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低下,人們的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吧鲜绹L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5],這種比較原始的埋葬方式,談不上殯葬。大約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們對待死者便由無意識的處理轉變?yōu)橛幸庾R的安葬,殯葬觀念逐步形成。當時的殯葬非常簡陋,人死后用荒草包裹好后,埋入土中即可,不用棺槨,不起墳堆,無任何標志。
真正意義上的殯葬活動和是在人類進入氏族社會以后由于“靈魂不滅”觀念的產生而產生的??脊虐l(fā)掘證明,在當時的遺址中,對死者遺體有了“化妝”處理(如將遺體染色),死者有了隨葬品。這說明氏族社會的人們開始對血緣關系有了認同,對死者的遺體有了保護意識,對祖先有了追念意識?!八涝诠?,將遷葬柩,賓遇之”[6],當人們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性活動來對待死者時,殯葬就具有了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也就產生了殯葬倫理觀念。
最早的職業(yè)殯葬始于西周,當時從事殯葬工作的人是國家一級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漢代皇帝指派官員來“典喪事”,東漢時已經有了專門制造棺槨的機構,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載,洛陽“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里內之人以賣棺槨為業(yè),賃輀車為事”[7]。不過當時的殯葬比較簡單,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來操作。殯葬的進一步專業(yè)化和火葬與佛教在中國的流行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后,火葬很快得到漢族人認可,寺廟承擔殯葬事宜,僧人誦經,為死者超度靈魂?!胺偈保褪撬聫R經營的火葬場。由于佛教的日益?zhèn)鞑?,喪葬活動在民間推廣開來。
二、殯葬觀念的發(fā)展
殯葬文化是傳統(tǒng)文明中特殊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人們在殯葬觀念上一直承襲著儒、墨兩家的兩種殯葬觀念。儒家所倡導的“禮”和“孝”,構成了整個中國傳統(tǒng)殯葬觀念的基本內核,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厚葬的殯葬觀,深深影響了后世的中國普通民眾??鬃又鲝垺吧鹘K追遠”[8]、“事死如生”[9]、“三年守喪”[10],其殯葬觀念影響深遠?!昂裨峋脝室运退?,孔子之所立也”[11],其弟子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作為殯葬觀的內核貫穿始終。
孟子對孔子的“孝悌為本”以及“禮”的思想有所超越和發(fā)展?!笆率霝榇螅渴掠H為大”,他認為父母在世時要侍奉他們,這是最大的事情[12]。但同時孟子又強調“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13],可見孟子把為父母“送死”看的更重。在《孟子·公孫丑下》中,記載了孟子厚葬母親之事[14],孟子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在父母身上節(jié)省錢財。荀子將儒家的厚葬主張進一步系統(tǒng)化,他的“君子敬始而慎終”與孔子的“慎終追遠”一脈相承。荀子在《禮論》中強調:“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盵15]可見荀子是把生死終始若一的理論與儒家的禮緊密結合,視為為人的最高準則,人不能厚生而薄死。墨家的“節(jié)葬論”直接針對儒家的“厚葬論”。據《淮南子》記載:“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盵16]墨子對儒家厚葬久喪、勞心傷財等進行直接否定,認為“……久喪偽哀以謾親”[17],直接導致“喪天下”:“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盵18]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厚葬之風已經波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厚葬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王公大人有喪者,曰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存乎匹夫賤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諸侯死者,虛庫府,……若殉從,曰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盵19]貴族極盡奢侈,厚葬隨葬場面大盛。厚葬導致國庫空虛,社會財富遭受巨大損失。儒家殯葬觀從社會禮制以及倫理道德出發(fā),有它的合理性一面,而墨家的喪葬觀是從底層社會出發(fā),亦具有節(jié)儉、安民的積極意義。莊子對死亡則持一種超然態(tài)度?!肚f子》記載:“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如此!”[20]這不僅表明了莊子對死亡的超然態(tài)度,更表明了他對世俗厚葬的不屑一顧。列子對生死的態(tài)度比莊子更為豁達,列子曾說:“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盵21]可見列子對死后的火葬、水葬、天葬、埋葬等都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的這種豁達,難能可貴。在《呂氏春秋》的《節(jié)喪》、《安死》中亦有反對厚葬的論斷。
中國社會厚葬風氣長盛不衰的原因錯綜復雜。首先,厚葬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關系。人們只有在有了剩余產品的前提下,厚葬才有可能。其次,厚葬與原始的靈魂不滅觀念以及人們對于鬼神的敬畏有關。靈魂不滅觀念認為,人死精神在,靈魂能夠干預人事,禍福后人。其三,厚葬與宗教信仰有關。人人都有“善終”的愿望,厚葬既是對逝者的“善終”,又能給世人帶來心靈的慰籍。佛教對于死亡問題上的輪回轉生觀,對人們影響很大。其四,厚葬與儒家所提倡的殯葬觀念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儒家所倡導的“禮”制和“孝道”,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殯葬觀念的基本內核,漢代儒家以其“獨尊”的特殊地位,為業(yè)已存在的厚葬風氣推波助瀾,并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國殯葬觀念及實踐體系。
三、中國現代社會的殯葬改革
在現代社會,殯葬與殯葬文化同樣不可或缺,只是進行了改革,以使其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中國的殯葬改革始于鴉片戰(zhàn)爭。1844年,在上海出現了第一個外國公墓。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由中國人開設的第一家殯儀館,殯儀館以恢復中華傳統(tǒng)禮儀為口號,布置莊嚴肅穆的祠堂。從1949年至1981年,中國殯葬改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關的法制化建設與管理等工作都進一步加強,人們的喪葬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后來殯葬禮俗逐漸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殯葬經濟。殯葬禮儀的根是文化,反映民眾的道德追求和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殯葬習俗也不斷變異,滲入了諸多現代文明元素,使得古老的祭奠儀式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民眾的世俗化生活。如端午節(jié)祭屈原,關帝廟祭關公,岳王廟祭岳飛,烈士陵園祭英雄等,都表達了對“忠”的崇敬。清明節(jié)為先人掃墓,是對“孝”的弘揚。我們應當正視忠、孝文化,充分肯定儒墨等諸子百家對于殯葬文化的巨大貢獻。要秉承“崇儉黜奢”的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jié)儉辦喪事,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優(yōu)秀的現代殯葬文化。
參考文獻:
〔1〕〔4〕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一卷)禮記·檀弓上[M].華藝出版社,199.186.
〔2〕(6)(漢)許慎撰.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85.
〔3〕(9)江天一主.傳世藏書(第一卷)荀子·禮論[M].華藝出版社,1997.531.
〔5〕(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滕文公上[M].海南出版社,1992.348.
〔7〕楊衒之.洛陽伽藍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22.
〔8〕朱熹.四書集注.論語·學而[M].海南出版社,1992.68.
〔10〕朱熹.四書集注[M].海南出版社,1992.224.
〔11〕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二卷).淮南子·氾論訓[M].華藝出版社,1997.1558.
〔12〕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離婁上[M].海南出版社,1992.382.
〔13〕(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離婁下[M].海南出版社,1992.392.
〔14〕朱熹.四書集注.孟子·公孫丑下[M].海南出版社,1992. 320.
〔15〕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一卷).荀子·禮論[M].華藝出版社,1997.531.
〔16〕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二卷).淮南子·要略[M].華藝出版社,1997.1613.
〔17〕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一卷).墨子·非儒下[M].華藝出版社,1997.613.
〔18〕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一卷).墨子·公孟[M].華藝出版社,1997.633.
〔19〕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一卷).墨子·節(jié)葬下[M].華藝出版社,1997.595.
〔20〕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一卷).莊子·列御寇[M].華藝出版社,1997.766.
〔21〕江天一.傳世藏書(第二卷).列子·楊朱第七[M].華藝出版社,1997.801.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