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海燕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xiàn)在的歷史教學。傳統(tǒng)高中歷史教學一般都是給學生講授一些現(xiàn)成的歷史知識,并沒有注重到教學方法、教學習慣,以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觀念、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新課程改革之后,在強調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主要通過歷史事實、歷史圖片等。新課程改革后的歷史教材已經引入大量史料,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通過這些史料,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問題。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史料 應用分析
由于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都是現(xiàn)代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現(xiàn)存的有形的文字、圖片等進行感知、體驗與揣摩。史料作為研究歷史最為基本的材料與資料,對于歷史研究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史料當中提供的佐證,才能夠幫助當代人還原過去的歷史,因此,如果要真正了解當時的歷史真相,就要積極地研究史料、運用史料。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厥褂檬妨?,能幫助學生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歷史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一、目前教學中史料應用不當?shù)脑?/p>
因為史料和我們日常所說的材料并不相同,日常的有些材料是猜測的,但史料都具有真實性。史料運用的量度指的就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具體應用的多種不同形式的史料的則數(shù)及史料所包含的信息量的總和。通過大量的調查與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史料應用不多的最主要兩個原因是資料難找及教學實踐有限。通過這兩點原因就能夠看出,目前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之多,無法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運用史料;同時,史料的數(shù)量過多,如果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之內進行講解,就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
(一)沒有明確應用史料的目的。
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應用史料,應該主要為教學目標服務。通過讓學生解讀史料,教會學生如何分析與思考歷史問題,如何更客觀公正、公平地看待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課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裝飾,不能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選擇與教學內容毫不相關的史料,如果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濫用史料,則不僅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二)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史料的真實性。
由于史料的角色與地位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作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的附屬品,其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歷史。如果高中歷史教師在運用史料時沒有這樣的定位,那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時,就會不自覺地進行補充,從而占據(jù)過多的課堂教學時間。雖然為學生講清楚了歷史事件,但降低了整體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的策略
高中歷史教師要更好地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正確看待史料的運用問題,而對史料的有效運用又直接關系到史料運用的量度。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就是歷史教師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現(xiàn)在很多的歷史課堂教學來看,史料運用的理想境界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減少史料的數(shù)量,使得史料的運用數(shù)量保持在恰到好處的范圍,從而使史料的使用價值最大化。但是這樣的適度范圍是很難定義的,并沒有一個絕對值,教師如果想要更好地使用史料,就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而定。
(一)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適當?shù)氖妨稀?/p>
由于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史料都是由歷史教師選取的,歷史教師在選擇史料時就要根據(jù)具體的課程標準、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等,明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對史料中的側重做出取舍,從而提高史料的針對性。教師所選取的史料應該與教學內容之間有共同的知識要點和聯(lián)系,這樣才能更好地深化教學主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與完善知識體系。歷史教師要做到這些,就要選擇一些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史料,這樣才能防止在列舉史料時出現(xiàn)重復,從而占用課堂教學時間。例如,在選擇人教版高中歷史的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的史料時,有很多可供選擇的史料,但是根據(jù)本章內容,所要側重的是唐太宗對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國智慧及貞觀之治的歷史作用。
(二)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使用史料應該利用其最大值,不能只注重史料的表面現(xiàn)象,雖然表面上看是在運用史料,但實際上卻是在用史料走過場。教師需要在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之后選擇合適的史料,并且把這則有效的史料用透,幫助學生理解透徹,更有效地壓縮使用史料的數(sh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般歷史教師都認為,對史料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都需要讓學生回答問題才能完成。所以教師在進行史料的講解時,要精心設計一些質量較高、富有啟發(fā)意義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深度。例如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內容時,教學的主體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教師應該充分地圍繞這則史料進行問題的設計。
(三)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學生的需求。
教師在進行史料的選擇時,客觀上都會考慮學生的心理與興趣。很多時候,如果僅僅讓學生閱讀枯燥無味的史料,就會使學生產生疲勞與厭學的現(xiàn)象。這時,歷史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運用游戲或娛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維的敏捷度。這就需要教師選擇多樣化、有趣味性的史料,并且還要控制好史料的信息量與數(shù)量。例如,教師在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時,就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該人物的相關事跡,給學生看該人物的畫像或照片等。多種多樣的史料,能更好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總而言之,歷史的過去性導致歷史學科的性質就是學習歷史,通過學習歷史能夠學會借鑒與反思,因此歷史教師在講課時必須正確運用史料。史料的運用應該與課本內容相聯(lián)系,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史料,通過多種多樣的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展示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歷史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國榮.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J].教學與管理,2012,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