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略論荀子的孝道觀

2015-02-21 01:40楊孝青
關(guān)鍵詞:禮義孝子荀子

楊孝青

荀況,世稱荀子,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其著述收入《荀子》。荀子“論學論治皆以禮為宗”(《荀子集解·王先謙序》[1]),“孝”在其思想中居于從屬地位。荀子對孝道的論述主要集中于《禮論》《性惡》《大略》和《子道》等篇章。荀子對孔子、孟子的孝道思想進行了揚棄,提出了孝道遵從禮義、從義不從父、從道不從君等主張。

一、孝道遵從禮義

荀子生活于群雄逐鹿的戰(zhàn)國末期,爭奪、殘暴、淫亂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辭讓、忠信、文理則不能生存于世。荀子從其親身經(jīng)歷體會到人性之惡,認為善都是偽的。他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髯又赋觯允翘熘?,不可學,不可事;禮義是圣人所生的,可學,可事。人性本惡,凡圣皆同;不同者在于圣人能夠化性起偽,制定禮義以匡定天下。

荀子重禮,認為禮義是由圣人所生,用來調(diào)節(jié)天地萬物和人的秩序。厘清禮義的內(nèi)涵,有利于全面把握荀子的思想。在荀子學說中,“禮”雖然包含“義”,但兩者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岸Y”起于調(diào)節(jié)人的紛爭,用來滿足人合理的欲望。“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yǎng)也。”(《荀子·禮論》)荀子不但認為禮是為了養(yǎng)人之欲,而且斷定禮還是天地人之根本?!岸Y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保ā盾髯印ざY論》)

“禮”為養(yǎng),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是天下之大本?!疤煜聫闹咧?,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荀子·禮論》)那么“義”又是什么呢?荀子曰:“夫義者,內(nèi)節(jié)于人而外節(jié)于萬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調(diào)于民者也。內(nèi)外上下節(jié)者,義之情也。然則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湯本義務(wù)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wù)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保ā盾髯印妵罚┰凇盾髯印芬粫?,“禮”“義”合用出現(xiàn)109次,“孝”字出現(xiàn)44處,包括“孝”在內(nèi)的其他各重要概念皆以“禮義為宗主、為元首”[2]。

在荀子的學說中,“禮義”處于核心地位,具有本體屬性?!疤斓卣呱家?,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tǒng),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Y義具有本體屬性,孝道當然要從屬之?!靶⒆又?,禮義之文理也”(《荀子·性惡》)。荀子認為,曾子、閔子騫和孝已(殷高宗之太子)三位至孝之人擁有孝的名和實,是因為基于禮義。孝與不孝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能遵從禮義。荀子曰:“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從情性、安恣睢、慢于禮義故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髯佑尚詯赫撏瞥隽硕Y義的本體屬性,主張施行孝道要遵從禮義。這是荀子孝道觀的一個鮮明特點。

二、從義不從父

荀子也認為“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荀子·仲尼》),然其孝道觀與孔子、曾子、孟子等人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第一,不孝不能立身處世。在孟子生活的時代,不孝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較為常見,故孟子譴責了五種不孝的行為。到荀子時代,不孝的現(xiàn)象更加顯著了。荀子認為,不孝之人會有三種不詳和不順。他說:“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xiāng)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人有此三數(shù)行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保ā盾髯印し窍唷罚┛梢?,“孝敬長輩、順從兄長”是儒家一以貫之倡導(dǎo)的美德,是孝子必備的品德。不孝之人不但有不祥之運,還會有必窮之命。

有努力奉養(yǎng)雙親的,卻仍然落下不孝之名。子路問孔子:“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yǎng)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認為這是“身不敬、辭不遜、色不順”的緣故。也就是說,要做到身敬、辭遜、色順,才能算是孝。荀子說:“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災(zāi)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荀子·子道》)必須做到“敬”“義”“愛”,那么只有仁者才能符合孝子之道。“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笠馐钦f,發(fā)言能夠使人可聞,不詐妄;孝子的行動能夠使人可見,不茍為。使近者能夠親近,遠著能夠歸附,這就是孝子之道。

第二,從義不從父??酌蠈⑹路铍p親視為大孝,如孔子稱贊閔子騫至孝,孟子稱贊舜至孝。荀子則將事奉雙親視為小孝,而將利國之孝稱為大孝。他說:“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在處理父子關(guān)系上,孔子主張事親以“敬”,曾子主張事親以“順”,孟子主張父子“不責善”,荀子則主張“父子有爭”。荀子認為在三種情況下應(yīng)該“從義不從父”:“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于從而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荀子·子道》)簡單地說,不從命而能夠使雙親免于危險、屈辱和禽獸之行,乃是孝子對父母“忠、義、敬”的表現(xiàn)。

孝子要敢于與父母爭辯。荀子借用孔子之語曰:“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保ā盾髯印ぷ拥馈罚┩跸戎t注曰:“審其可從則從,不可從則不從。”[3]父母做符合道義的事就遵從,不符合道義的事就不從,而且要據(jù)理力爭。荀子明確主張人要善辯?!胺惭圆缓舷韧?,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然而不好言,不樂言,則必非誠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好辯。”(《荀子·仲尼》)荀子善辯之論與孟子“不得已而辯”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時好辯之士的言行能夠引起統(tǒng)治者重視有莫大的關(guān)系。

第三,禮治生死。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倡所導(dǎo)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這一儒家的重要傳統(tǒng)。他指出:“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毙B(yǎng)父母要善始善終,既要使父母老有所養(yǎng),又要在父母百年之后按照禮義進行喪葬。荀子嚴厲地批判了當時一些學派的“厚生薄死”論,認為那是在行奸人之道。他說:“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保ā盾髯印ざY論》)荀子認為,事奉生者不忠厚、不敬愛,就是粗野;葬送逝者不忠厚、不敬愛,就是刻?。壕訉⒅暈樾邜u(《荀子·禮論》)。為此,荀子對不同階層喪葬的標準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故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shù),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荀子·禮論》)

荀子贊同孔子“三年之喪”的主張,認為這是“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不可益損也”(《荀子·禮論》)。在祭禮方面,荀子也提出了一些標準。例如:“饗,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飯稻粱;祭,齊大羹而飽庶羞,貴本而親用也。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大一,夫是之謂大隆?!保ā盾髯印ざY論》)大意是:在祭祀遠祖時,將酒器盛上酒水,先獻上黍、稷,然后供上稻粱。在祭祀近祖時,先獻上不加調(diào)料的肉汁,再盛上各種美味。這些既是為了尊重飲食的本源,又有實際的用處。尊重本源是形式上的修飾,接近實際是內(nèi)容上的合理,兩者合一就形成了禮義制度,這是對禮的最大尊崇。

三、從道不從君

荀子認為大孝應(yīng)該是利國之孝。在孝與忠的關(guān)系上,他主張“為君絕父”。

第一,忠大于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與國的觀念往往融為一體,故儒家能夠移孝與忠??鬃印⒃?、孟子等人皆認為血緣親情大于君臣之義,所以事親為大。忠孝難以兩全的時候,應(yīng)當“為君絕父”。荀子曰:“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保ā盾髯印ぶ率俊罚┧J為君恩大于父恩,因此忠大于孝。這種主張迎合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叭绻f專制主義是封建孝道的重要特征。那么,以孝道助成專制政治的最早理論雛形即來自于荀子”[4]。

第二,從道不從君。雖然荀子主張從君高于從父,然而卻不主張對君主絕對服從,而是要“從道”。所謂“道”,在荀子看來就是“隆禮”。君主應(yīng)該王霸并用,治國以禮?!熬苏?,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危?!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凑諒牡啦粡木睦砟?,荀子認為有利于君主治國的諫臣、爭臣、輔臣和拂臣,是“社稷之臣”、“國君之寶”?!耙烈⒒涌芍^諫矣,比干、子婿可謂爭矣,平原君之于趙可謂輔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謂拂矣。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保ā盾髯印こ嫉馈罚┌创藰藴?,荀子還為君主開出了選賢任能的方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p>

第三,施行禮治。荀子認為要想社會安定,老百姓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chǔ),還要有禮義教化。他說:“不富無以養(yǎng)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wù)其業(yè)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shè)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习傩盏奈镔|(zhì)生產(chǎn)有了保障,才能為事奉雙親提供條件。對老百姓教之以禮義廉恥,社會秩序才能和諧。戰(zhàn)國末期,戰(zhàn)亂頻繁,統(tǒng)治者征收徭役、兵役無度,導(dǎo)致社會人口大量減少,老者得不到子女的贍養(yǎng)。荀子主張要勞役有度。“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yǎng)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三月不事。從諸侯來與新有昏,期不事?!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y(tǒng)治者應(yīng)該重義輕利,百姓不會為貧窮所困,方為治世?!傲x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p>

由孔子開端,經(jīng)曾子、孟子、荀子等人的不斷發(fā)展,儒家孝道理論臻于完善。儒家的孝道,內(nèi)可以事奉雙親,外可以忠君愛國,由此及彼泛愛萬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王先謙.荀子集解: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1

[2]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M].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97:6-7.

[3]王先謙.荀子集解: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626.

[4]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83.

猜你喜歡
禮義孝子荀子
久病為何無“孝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麟溪水長流
宋墓與孝子故事磚雕
和諧
孝順的定義
關(guān)于倫理道德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