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潮
所謂蒙學,是指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它一般只收8~15歲的兒童,大多屬于私學性質(zhì)。蒙學教育自三代而始,經(jīng)過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各朝的逐步發(fā)展,至清朝時已經(jīng)比較完善、成熟。蒙學教科書又稱為蒙書、小兒書等等,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主要憑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易經(jīng)·蒙卦》)點明了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蒙學教科書的價值取向是教科書、教科書編寫主體與作為學習主體的蒙童之間的一種需求與滿足需求關(guān)系的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決定特定歷史時期的教科書的價值取向,反過來,特定歷史時期的教科書價值取向必須與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相適應并為之服務。由于清朝前后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不盡相同,因而其前后時期蒙學教科書的價值取向也就有所區(qū)別。本文以清朝歷史演變?yōu)榫€索,將其劃分為兩個時期,即清朝前期、后期教科書價值取向。對于蒙學教科書,歷史學家周谷城在《傳統(tǒng)蒙學叢書》序言中有一段精辟的論述:“產(chǎn)生和流傳于封建社會的蒙學書,同樣屬于封建文化的范疇,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無論如何,它們絕不比廟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有的蒙學書能夠長久流行,為社會長期接受,在傳授基本知識、進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記憶的形式等方面,確實有長處和優(yōu)勢,是不能也不該被一筆抹殺的。僅僅在這一點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價值?!保?]筆者在文中著重分析清朝前期、后期蒙學教科書的價值取向,期望為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特別是小學語文的價值取向提供新的視野。
清朝前期是我國古代蒙學的成熟期。蒙學教科書洋洋大觀,堪稱完備。根據(jù)河北大學吳洪城教授的研究,清朝前期蒙學教科書主要有《急就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等等。[2]其價值取向主要體現(xiàn)為“倫理本位”、“人格本位”以及“知識本位”。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是講究倫理道德的國度。禮儀倫理道德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蒙學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其反映在蒙學教材的編選上,體現(xiàn)為以禮儀倫理道德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誠如朱熹在他編寫的《童蒙須知》中指出的“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當所知”[3]。
1. 對蒙童進行“忠”的教育
“孝”是封建家族中人倫關(guān)系的規(guī)范,“忠”將這種規(guī)范延伸到了社會。在中國古代社會,“忠”是“孝”的延伸。孔子云:“孝慈,則忠?!薄对鲜婪丁芬惨笞訉O做到“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4]?!靶ⅰ笔侵业那疤幔爸摇笔切⒌慕Y(jié)果,故而自古有“忠臣出孝門”。清代趙潤生的《庭訓錄》中有“吾輩讀書,當以忠孝為本。然求忠臣者,必于孝門之子,是孝又為忠之本也”。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難想象,他會做到愛人愛國?!爸摇钡挠^念常常為統(tǒng)治者所利用,體現(xiàn)在蒙學教科書上。如清李毓秀的《弟子規(guī)》中的“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2. 對蒙童進行“孝”的教育
孝是人倫之首,是家族倫理的起點,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以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薄缎⒔?jīng)》所言之“孝”從事親開始,“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5],“非孝者無親,大亂之道也”。[6]因為在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社會中,奉養(yǎng)父母有利于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而家庭的穩(wěn)定又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chǔ),也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基礎(chǔ)。兒童從小懂得這些道理,長大后身體力行,將“孝親”這種美德推廣開去,延及社會,便是孟子所贊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道德境界。“孝”是奉養(yǎng)父母,尊敬父母。從廣義上講孝就是奉獻社會。這一思想在清代的蒙學教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孝經(jīng)》規(guī)定天子之孝在于“事親”及加于百姓:“愛親者,不敢惡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諸侯之孝在于“守貴”、“守富”、“保其社稷”。卿大夫之孝在于“法服”、“法言”、“德性合于先王”。士之孝在于“事母”、“事父”、“事君”、“事長”。庶人之孝在于“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規(guī)》有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痹诳傂蛑羞€有這樣一段論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币簿褪钦f,父母有過錯,做子女的要規(guī)勸他們改正,但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爸G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薄队讓W瓊林》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p>
3. 對蒙童進行“仁”的教育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鑰匙,掌握了孔子“仁”的思想,就能夠打開他思想的大門,就能夠領(lǐng)略到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叭省弊鳛橐粋€重要的德性,具體指與人相親、愛人,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學問,也是做人的最高準則。古代家族為維護“仁”,要求家庭成員以“仁”為準繩,甚至不惜犧牲個體的生命來換取所謂的“仁”?!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鼻宕鷱埪南榈摹稄垪顖@訓子語》中有這樣的論述:“凡做人須有寬和之氣,處家不論貧富,亦須有寬和之氣。此是陽春景象,百物尤以生長?!薄叭藷o論貴賤,總不可不知人?!薄百t者必謙恭”、“賢者必敬謹”、“賢者必誠坦”、“賢者必寬厚慈良”。[7]作者在這里著重談論的是做人要有仁愛寬和之心,指出處家不論貧富,須有寬和之氣。無論貴賤,必須知人,親近賢人,疏遠小人。清朝的蒙學教科書也有許多關(guān)于“仁”的論述。如《千字文》中的“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jié)義廉退,顛沛匪虧”等等。這些主要強調(diào)個人要有仁慈惻隱之心,即使在生活顛沛震蕩、造次無依之時也不能丟掉?!肚ё治摹愤€強調(diào)統(tǒng)治階級要有“仁”的思想,即愛民、親民的民本思想。如“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fā)殷湯”,“愛育黎首,臣伏戎羌”等等。
4.對蒙童進行“愛”的教育
從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起源上看,孔子“愛人”的這種思想始于“保民”、“敬民”等周代初期的思想?!皭廴恕背蔀榫又叭省钡乃枷雰?nèi)容關(guān)鍵,并廣泛適用于社會生活中。在“仁”的思想內(nèi)容中,“愛人”的思想清晰地體現(xiàn)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普遍重視以及對整個人類社會運行進程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fā)展的關(guān)注??鬃油瞥缛实拢⒁源藖硪笞约?。他認為只有做到仁德,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孔夫子“愛人”這一思想在清代的蒙學教材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如《弟子規(guī)》:“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p>
5. 對蒙童進行“禮”的教育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岸Y”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內(nèi)涵極為豐富,地位也很重要,有人甚至以為中華文化就是“禮”文化。簡要而言,“禮”是社會行為的法則、規(guī)范、儀式的總稱?!肚ё治摹分兴憩F(xiàn)的“禮”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為人子人臣之禮:“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二是男女之禮:“女慕貞潔,男效才良?!比切值苤Y:“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彼氖菫槿似拗Y:“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五是孝親之禮:“蓋此身發(fā),四大五常。恭惟鞠養(yǎng),豈敢毀傷?!绷墙挥阎Y:“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復,器欲難量?!逼呤羌漓胫Y:“嫡后嗣續(xù),祭祀烝嘗?;嬙侔?,悚懼恐惶?!睆囊陨纤e可以看出,《千字文》中有關(guān)“禮”的教育內(nèi)容豐富、細致、全面。在清代,“禮”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熟悉它的內(nèi)容,接受它的制約。學童從小接受“禮”的教育,對其人格塑造、情感宣泄、意志表達、為人處世等有很強的規(guī)范作用。
6. 對蒙童進行“悌”的教育
以“悌”為倫理基礎(chǔ)的傳統(tǒng)蒙學教材,把家庭成員的和睦共處作為齊家的一個道德準繩。明清時期學者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寫道:“家運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權(quán),人不能操其權(quán),而已實自操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內(nèi),即家貧窶終身,而身型家范,為古今所仰,盛莫盛于此。如身無可型,而家不足范,當興隆之時,而識者己早窺其必敗矣!”[8]清朝的蒙學教科書,對家庭成員間的職責、關(guān)系都有很多的論述?!队讓W瓊林》卷二中就有專門的章節(jié)來介紹兄弟:“患難相顧,似脊令之在原;手足分離,如雁行之折翼?!币馑际钦f兄弟在患難中互相照顧,好像脊令鳥落在平地,飛鳴而求同類;兄弟手足分離開來,又如鴻雁的行列折斷了羽翼。雁行原意為飛雁的行列,這里是指并行、并列而有次序的意思。也就是說兄長弟幼,如雁之平行而有次序?!兜茏右?guī)》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清朝的蒙學教科書除了對蒙童進行“倫理本位”價值取向即“忠”、“孝”、“仁”、“愛”、“禮”、“悌”的教育外,還對蒙童進行“人格本位”價值取向的教育。
1. 培養(yǎng)蒙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根曾經(jīng)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我國古代許多蒙學教育專家都非常重視對蒙童進行良好習慣的教育。南宋著名儒家人物、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在《小學》一書中明確了怎樣培養(yǎng)蒙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他認為“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穉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捍格不勝之患也?!保?]也就是說,只要從小對蒙童的行為進行培養(yǎng)、規(guī)范,蒙童長大之后才能收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培養(yǎng)蒙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清代蒙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清朝李毓秀所編《弟子規(guī)》中“朝起早,夜遲眠,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jié),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步從容,立端正。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等等。[10]
2. 培養(yǎng)蒙童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
清朝蒙學教科書中對于蒙童的要求多種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倫理本位”教育之外,其他的教育如溫和親切、正直誠實、勤儉節(jié)約等等在蒙學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從留傳下來的蒙學教材研究中可以得出結(jié)論——清朝非常重視培養(yǎng)蒙童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1)溫和親切的教育。清代張履祥在《張楊園訓子語》中論述到:“凡做人須有寬和之氣,處家不論貧富,亦須有寬和之氣。此是陽春景象,百物尤以生長”、“人無論貴賤,總不可不知人”、“賢者必謙恭”、“賢者必敬謹”、“賢者必誠坦”、“賢者必寬厚慈良”。作者在這里著重談論的是做人要有溫和親切之心,指出處家不論貧富,須有溫和親切。無論貴賤,必須知人,親近賢人,疏遠小人?!队讓W瓊林》則指出:“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2)正直誠實的教育。正直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儒家思想在其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對誠實品德推崇備至。清代汪輝祖為教育后世子孫而作了《雙節(jié)堂庸訓》。該書全面而精要地闡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原則,涉及到提高自身修養(yǎng),應對各種人物,治理家庭、教育后代等許多方面。其中談及到有關(guān)誠信的篇章也為數(shù)不少。如《勿欺》篇:“天下無肯受欺之人,亦無被欺而不知之人。智者當境即知,愚者事后亦知。知有遲早,而終無不知。既己知之必不甘受之。至于人皆不肯受其欺而欺,亦無所復用;無所復用其欺,則一步不可行矣。故應世之方以勿欺為要。人能信我勿欺,庶幾利有攸往。”作者巧妙運用簡練的語言,用“勿欺”推及做人要誠信。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受到欺騙,千萬不要做出欺騙別人的事情,否則一定會對自己不利。(3)勤儉節(jié)約的教育。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勞動為生,以勤儉為本,其家庭養(yǎng)成教育自然崇尚勤勞儉樸。清朝的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幼學瓊林》則指出:“唐文宗袖經(jīng)三浣,晉文公衣不重裘?!?/p>
清代的蒙學教科書在對蒙童進行“倫理本位”、“人格本位”價值取向教育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對蒙童進行一些知識性內(nèi)容的教育。古代蒙學專家認為,蒙學教育必須以對蒙童進行“倫理本位”、“人格本位”價值取向的教育為先,但也不能忽視對蒙童知識性教育。
南宋王應麟曾經(jīng)指出:“君子恥一物不知,譏五谷不分,七穆之對,以為其洽聞,束帛之誤,謂之寡學。其可不素習乎?”如果教出來的蒙童“五谷不分”,則是蒙學教育的失敗。因此,必須通過日常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掌握一些日常的生活知識。
1. 豐富蒙童的生活常識
任何蒙學教科書如果脫離了孩子的生活世界,就會完全蛻變成為特定時期統(tǒng)治者道德教育或者思想教育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被社會淘汰。清朝許多蒙學專家注意到這一特點,在編寫蒙學教科書時選用相應的識字教材。如《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diào)陽。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鱗潛羽翔?!薄都本推分械摹皥@菜果蔬助米糧”,“錦繡縵托離云爵,乘風懸鐘洞樂,豹首落英兔雙鶴,春草雞翅鳧翁濯”,“貰貸賣買販肆便,資貸市贏匹幅金”,“疆畔畷伯來犁鋤,種樹收斂賦稅租”等等。《三字經(jīng)》中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薄栋偌倚铡分械摹摆w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楮衛(wèi),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2. 豐富蒙童的歷史常識
古人很重視對蒙童的歷史教育,強調(diào)“古為今鑒”。清代歷史類蒙學教材的編寫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數(shù)量眾多。這一方面適應了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要求,蒙童通過學習古圣先賢的事跡,從小就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道德標準的規(guī)范;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寫文章需用大量的典故,而蒙童從小就有組織地集中學習大量的典故,并利用幼年期加以記憶,可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日后寫作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如《千字文》中的“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回漢惠,說感武丁。俊義密勿,多士實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薄度纸?jīng)》中的“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披蒲編,削竹筒,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國進入了多災多難、備受欺侮的年代,拉開了中國近代歷史的帷幕,也拉開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帷幕。統(tǒng)治階層中的開明者開始意識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奇技淫巧”在戰(zhàn)爭與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學會如何制造“堅船”、“利炮”,則必須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按照《清史稿》的說法,“自五口通商,英法聯(lián)軍入京后,朝廷鑒于外交挫衄,非興學不足以圖強”。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在1895年《上清帝第二書》中就指出:“考泰西之所富強,不在炮械軍器,而在窮理勸學?!?904年 1月13日清政府頒發(fā)《奏定學堂章程》,從而改變了清朝后期蒙學教科書的價值取向,開始建立近代初等教育制度。初等教育包括蒙養(yǎng)院四年、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為強迫教育階段,屬普及教育性質(zhì),其宗旨是“啟其人生應有之知識,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基,并調(diào)護兒童身體,令其發(fā)育”;其課程有:修身、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國文字、算術(shù)、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高等小學堂4年,宗旨是“培養(yǎng)國民之善性,擴充國民之知識,強壯國民之氣體”,課程有修身、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國文字、算術(shù)、中國歷史、地理、格致、圖畫、體操等。
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主持重新擬定的一系列學制系統(tǒng)文件,史稱《癸卯學制》?!豆锩畬W制》規(guī)定初等小學堂格致科要義“在使知動物植物礦物等類之大略形象質(zhì)性,并各物與人之關(guān)系,以備有益日用生計之用。惟幼齡兒童,宜由近麗遠,當先以鄉(xiāng)土格致。先就教室中器具、學校用品、及庭院中動物植物礦物,漸次及于附近山林川澤之動物植物礦物,為之解說其生活變化作用,以動其博識多聞之慕念”;規(guī)定高等小學堂格致科教育要義“在使知動物植物礦物等類之形象質(zhì)性,并使知物與物之關(guān)系,及物與人相對之關(guān)系,可適于日用生計及各項實業(yè)之用,尤當于農(nóng)業(yè)工業(yè)所關(guān)重要動植礦等物詳為解說,以精密其觀物察理之念”。
《癸丑學制》規(guī)定理科要旨“在使兒童略知天然物及自然現(xiàn)象,領(lǐng)悟其中相互關(guān)系及對于人生之關(guān)系,兼使聯(lián)系觀察,養(yǎng)成愛自然之心”。綜上可見,學制規(guī)定的各科學教育科目的教育目標基本上都與教育界所呼吁的科學教育應具備的作用相符合——都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關(guān)乎物質(zhì)自然的知識,掌握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了解自然界與人生的關(guān)系,以備日用生計及實業(yè)之用,并養(yǎng)成初步的熱愛自然之心。
科學教育可以使兒童具備基本的自然知識,了解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并養(yǎng)成熱愛自然之心。如王朝陽在《高等小學理科教授之研究》一文中指出“研究小學理科教授第一當討究其目的之安在,即理科教授于教育上究有何種價值是也”。他認為理科教育的價值包含三個方面:“(1)使知自然物自然現(xiàn)象對于人類之關(guān)系(人生觀);(2)使得自然物自然現(xiàn)象之知識(世界觀);(3)養(yǎng)其愛自然愛真理之情(宇宙觀)?!眰b名發(fā)表的《普通教育上之生物學》指出生物學的教育價值也有三個方面:“甲、磨練學生之觀察力;乙、就生物界之組成而得其正確思想;丙、養(yǎng)成倫理上之觀念?!彼^“就生物界之組成而得其正確思想”即是指生物教育可以使得學生獲得關(guān)于生物界之正確知識并掌握其對于日常生計有用之處;所謂“養(yǎng)成倫理上之觀念”則是指用觀察、思考等來磨礪學生的心智,用自然界的優(yōu)勝劣汰現(xiàn)象來警示學生進取,用動物界的齊心協(xié)力來感染學生,以使其養(yǎng)成敬業(yè)愛群之心。由此可見,當時的教育者對于普通科學教育的作用與價值的定位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獲得知識、技能,以期投入實用上,而是更加關(guān)心普通科學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自然觀、宇宙觀等方面的作用。
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一文中意味深長地說:“倘有人作一部歷史,將中國歷史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作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地被熏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保?1]本文對清朝蒙學教科書價值取向的剖析雖有欠缺,但期望能從理論上彌補清朝蒙學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方面的一些不足,并能在豐富清朝蒙學教科書研究的內(nèi)容上盡微薄之力。俗話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痹谌祟愡M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我國教育改革深入發(fā)展的今天,重新審視清朝蒙學教科書的價值取向,棄其糟粕,汲其精華,對今日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亦有借鑒和啟迪價值。
[1] 周谷城.傳統(tǒng)蒙學叢書序·龍文鞭影[M].長沙:岳麓書社,1986.2.
[2] 吳洪城.清代前期蒙學教材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2007(6):81-86.
[3] 于興漢.中國古代蒙學教材的編選特色[J].教育史研究,2000(1):1.
[4][8] 包東坡.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精粹[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
[5][6] 任叔寶校訂.忠經(jīng)·孝經(jīng)白話精解[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77、152.
[7] 翟博.中國家訓經(jīng)典[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628.
[9] 朱熹著.小學譯注[M].劉文剛譯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
[10] 清朝李毓秀著.衛(wèi)紹生注解《弟子規(guī)》[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 -11.
[11] 魯迅.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A].魯迅全集(第五卷)[C].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