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軍(河北省遷安市大崔莊鎮(zhèn)石梯子溝中心完全小學064400)
小學品德與社會如何實現有效教學
馬福軍(河北省遷安市大崔莊鎮(zhèn)石梯子溝中心完全小學064400)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提高學生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的行為實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果只是機械地灌輸'勢必會讓學生生硬記憶'而并不能形成自覺化行為'這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基礎之上的互動探究'是學生知識與技能'道德與修養(yǎng)'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那么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如何來實現有效教學呢?對此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我們要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模式'要為學生營造愉悅而歡快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快樂學習。
(一)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學科的喜愛是建立在對教師的喜愛與尊重之上。正是學生對教師的喜愛才換來了對學生的喜愛。相反'如果學生不喜歡教師'學生也會將這種消極的情緒與抵抗心理帶到學科的學習上來。因此教師不要把師生關系單純地定位于教與學的關系'而是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要關心學生'熱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熱愛。這樣就可以縮短師生距離'換來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學生自然就愿意親近教師'愿意參與學科教學'并會從內心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學習行為。這樣才能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從而為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
以往采用的黑板加粉筆加教材的枯燥而封閉的教學模式'教學枯燥無味'這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生理特征'自然難以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愉悅而歡快的教學氛圍'以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如引入生活的活水'品德與社會本身就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將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入教學'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讓學生感受到學科的真實、生動與豐富多彩'自然就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原本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寓于直觀而形象的事物之中'將學生帶入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之中'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激情'引導學生展開快樂學習。
有效學習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全程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展開'體現新課改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一)尊重學生'讓學生享有平等的學習主權
學生雖然年齡小'處于認知的初級階段'但是卻有著與成人平等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不要因學生年齡小而事事包辦代替'而是要尊重學生'讓學生享有與教師平等的學習主權'要由高高在上的教者成為與學生平等的學習體'體現師生之間的平等'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信任學生'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時間'還要讓學生的主體參與有深度'有廣度'也就是說要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讓學生積極發(fā)表個人見解'在學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交流'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的學堂'實現教學的互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問'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與思維'讓學生有展現自我的空間'同時引導學生就不同見解來展開交流'在交流與討論中達成共識。這樣才能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知識的多向互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動力。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富有價值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以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徹底改變學生的被動接受'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如在學習《規(guī)則有什么用》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材的限制'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尋找學校的規(guī)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收集到了許多身邊的規(guī)則'如課堂上要先舉手再發(fā)言'不能隨便說話'不能隨意走動'課間操要排好隊等等。此時再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這些規(guī)則會出現什么情況?這樣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就可以直接地認識到規(guī)律的重要性與作用。這樣的認識是學生在親身探究基礎上自我認識到的'而并非他人直接灌輸的'這樣更加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認識'使他們自覺地遵守規(guī)則。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師還可以讓各小組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去收集現實生活中的規(guī)則'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規(guī)則是人們正常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保證'從而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遵守的良好習慣。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高準則'成功的教學不是看教師傳授了多少'也不是看學生記住了多少'而是看學生能否將所學自覺運用于行為實踐中'形成自覺化行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帶領學生親身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認識'將這些準則轉化為行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學習了規(guī)則有什么用'既可以讓學生深入社會去調查現實生活中的規(guī)則'同時又可以讓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學校、社區(qū)制訂規(guī)則。這樣的活動將學習與運用結為一體'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提升'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不斷地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覺行動'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行為實踐'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
(責編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