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霞
(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3)
據(jù)調查,我國目前孩子的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僅有4.8%超過10小時,9.3%的人是7~10小時,37.4%的人是3~7小時,48.5%的人少于3小時,現(xiàn)代的孩子沒有時間走向大自然。研究還表明,現(xiàn)在的城市兒童普遍存在生活“去自然化現(xiàn)象”,很多孩子出現(xiàn)了“自然缺失癥”,身上越來越出現(xiàn)自閉、依賴網絡、社交障礙、沉迷游戲等特征。
雖然我國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明確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回歸大自然、回歸真實生活。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大綱中也明確規(guī)定,學校必須開設自然教育課程,使孩子們得以親近、認識、熱愛自然,但此類課程因缺乏直接的體驗,并未真正助益于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塑造。
若能將自然資源作為一種新型教育資源,引入幼兒園或小學的教育與教學中,無疑將會大大緩解目前城市兒童普遍出現(xiàn)的“自然缺失癥”。目前許多幼兒園已經在行動,各類“走向自然”的教學課程的實施,令家長和社會各界看到了防御“自然缺失癥”的教育希望。
我國偉大的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的,不能常到大自然去,還能算是生活教育嗎?”因此,只有帶著幼兒走向自然,融入社會,孩子們才會真實的“受教育”,這樣的幼兒早期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近年來,有不少幼兒園已經在行動,他們充分利用了當?shù)氐淖匀蛔鳛榻虒W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帶領著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把幼兒從狹小的教室和書本中帶到大自然中去,通過大自然的形狀、顏色、聲音來感染、教育幼兒,促進兒童的自然成長。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把兒童放到自然中,讓其在自然里體驗式的學習,他才能接收到“自然教育”的各種養(yǎng)料,逐漸培養(yǎng)出各類美好的情操。自然教育除了能塑造兒童更健康的人格和情商模式外,還影響著兒童對自然環(huán)境的態(tài)度。一個親密接觸自然的兒童,能更充分地感知自然的美與趣,更容易感受生命的豐富,也更容易獲取平和、寧靜的情感體驗,從而遠離浮躁、傲慢、膨脹等不良情緒,以更充沛的生命敬畏感,塑造出更和諧的人格模式。
實踐表明兒童通過各類走出教室、走向自然的戶外活動,其思維活躍度更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更強了,對周圍環(huán)境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也提升了??傊ㄟ^“走向大自然”的各類教學實踐活動,使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了,知識面更廣了,腦子更靈活了。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明確提出,“環(huán)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教學中能夠因地制宜的開展“自然教育”,才能更有效地開發(fā)幼兒的動手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大自然是一個天然的教學資源寶庫,它是人類和所有生命生存的場所,它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遷呈現(xiàn)出多姿的形態(tài)。各種生命和人類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以繁衍生息。幼兒與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他們更愿意去接觸和探究大自然。
幼兒園階段的教學課程中,教師可多利用自然教學資源,如自然界的云、霧、水、電、花、鳥、蟲、魚等自然物品或自然現(xiàn)象,引領孩子們親臨自然現(xiàn)場體驗它們。幼兒能看到、摸到、嘗到這些真實的實物,往往能更深刻地認知自然,從而更愿意親近自然。如帶領孩子們走向自然,認知一年四季的植物,感知一年四季的自然現(xiàn)象變化,感受自然的神奇與偉力。孩子們只有親臨其境、親嘗、親歷后,才能明白自然的美妙滋味。
大自然是幼兒最好的游戲場所,最佳的情感療養(yǎng)所,能夠給予幼兒各類“天然課程”。教師只要愿意采取“自然教育”課程模式,就能發(fā)掘出各類自然教學資源,幫助幼兒去感受和欣賞自然之美,進而在此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責任感、環(huán)保意識等優(yōu)秀情感。
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動植物等,都能引起幼兒的關注。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批本土自然資源,它們是當?shù)氐奶厥獾乩硇螒B(tài),特異動植物,或一些科普教育基地資源。教師可根據(jù)幼兒的身體心理特點,挑選適宜的場所,帶領孩子們走向自然。如一些動物園、植物園、百鳥園、蝴蝶館、海洋館等,那里面的飛禽、走獸、水族、昆蟲、植物等,都是幼兒最為好奇,最容易喜愛的事物,它們都為幼兒去親歷體驗自然提供了可能。
引導幼兒“走向自然”的教育,也應該重視引導幼兒融入社會,要重視科學選配當?shù)氐拿袼?、民間藝術、風土人情資源,將其納入幼兒自然教育的教學資源庫。如以一些當?shù)氐墓?jié)日活動為載體,帶領幼兒參與其中,親歷體驗本土文化,能夠愛上自己的民族特色,愛上家鄉(xiāng)的民俗風情,成長為一個更為社會參與感和奉獻精神的小公民。愛“娛樂”是幼兒的天性,追求各類歡愉的活動,進而從中感知本土文化藝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興趣點和敏感區(qū)。孩子如何主動的“走向自然”,學會從自然中獲取知識,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情感模式,也需要以興趣和需要為誘發(fā)點,實現(xiàn)由引導到真心愛上自然,愿意主動親近自然的教育目標。如愛水的幼兒,海邊、河灘、湖岸等近水的自然環(huán)境,往往更能讓孩子們主動地“走向自然”,愿意去認知與此相關一系列自然常識。我們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幼兒的需要,才能激發(fā)孩子的主動學習性。
自然教育課程,還需教師有一雙善于捕捉兒童興趣的眼睛,能準確發(fā)掘出孩子的興趣點,隨后再根據(jù)幼兒的需求生成“走向自然”的相關課程,進而讓孩子在活動中享受、感悟、對話自然,進而使兒童的天性和興趣得以養(yǎng)護,使其靈性和主動性得以喚醒。
倡導幼兒教育“走向自然”是符合兒童身心成長規(guī)律的,也與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還和未來國際型人才的走向吻合。要想培養(yǎng)出一個合格的人才,自然教育就能實現(xiàn)。
據(jù)《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調研報告》(上海綠洲生態(tài)保護交流中心發(fā)布)顯示:目前我國12.4%的兒童出現(xiàn)了“自然缺失癥”傾向。隨著兒童與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疏離,兒童身上越來越流露出注意力不集中、自閉、情緒調節(jié)能力差、社交障礙、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網絡依賴癥、不好奇自然現(xiàn)象等特征。人在工業(yè)文明中的異化現(xiàn)象,值得家庭和教育界警惕。
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才四五歲,卻已是一個游戲高手。各種智能手機上的游戲,如“地鐵跑酷”、“切西瓜”等都玩得非常熟練,大人往往還玩不過他,隨時隨地見到手機都想玩游戲。剛開始家長們覺得孩子還小,玩一玩也無所謂,可漸漸卻發(fā)現(xiàn)孩子迷上游戲后,對其它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在幼兒園上課也總是走神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還冷漠孤僻。
伴隨著中國的城鎮(zhèn)化,越來越多的兒童整日生存于鋼筋水泥的狹小空間,他們沒有走向大自然的機會,沒有獨立玩耍的時間,沒有玩伴,甚至很難獲取父母的陪伴。孩子們不得不與手機、電視、電腦、Ipad為伴,成為了“容器人”和“觸屏一代”,出現(xiàn)了“自然缺失癥”。過度沉溺于電子游戲的孩子,其實是一種人的異化,電子產品加速了人的自我迷失感,而兒童的“自然缺失癥”傾向,需要我們的幼兒教育倡導“走向自然”。
如今的孩子,往往更熟悉超市里的半成品食物,卻不清楚食物從哪里來,很少有孩子能弄明白環(huán)境與人類是什么關系?但研究表明,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重要性,不亞于睡眠和充足的營養(yǎng)。孩子在成長中正確地認知了人與人及人與自然關系,才能形成更健康的人格。教育若想培養(yǎng)兒童對自然的敬畏心,必須讓兒童親自體驗自然,學習各類自然知識,親自走向自然后才能對自然有更真實、正確的認知,進而對自然萌生敬畏心理。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孩子從未接觸過土地,從未被自然感動過,該如何懂得善待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呢?如果地球上的人類都不再善待自然,那自然還會容納人類嗎?因此,我們需要從娃娃抓起,從小教育兒童能夠敬畏自然,這也是關系到人類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大問題。
綜上所述,世界上沒有比大自然更優(yōu)秀的教師了,它能帶給兒童巨大的能量,帶給兒童無盡的知識和智慧。我們將自然資源作為一種新型教育資源,引入幼兒教育教學體系中,必將大大緩解城市兒童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癥”,也將為傳統(tǒng)教育模式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1]徐琳琳.《走向自然,為幼兒發(fā)展提供“養(yǎng)料”》[J].課程教育研究,2014,(03).
[2]約瑟夫·克奈爾(美).《與孩子共享自然》[M].中國城市出版社,2013.
[3]小噯媽媽.《綠色育嬰,與自然越親近,寶寶越出色》[J].父母必讀,2014,(08).
[4]黃瑞珠.《因地制宜引導幼兒走向自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