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內容摘要】該文結合高中化學《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一課教學為例,從三維教學目標的設置和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兩個方面,探討了深化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 ?有效教學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提出了“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的課程基本理念。近十年的新課程改革實踐證明,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相互關系的教育,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達成化學課堂有效教學中起重要作用。為此,筆者結合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就此進行了持續(xù)的探索與實踐。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一課教學為例作初步的探討。
一、教學目標設置
該課是在2014年12月以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與我校聯合舉辦的大市級公開課教學活動為平臺,面向高中化學教師開的觀摩課。筆者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在分析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后實地調查本地區(qū)雨水的pH值,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STS的相互關系和利用化學知識化害為利的科學思想與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該課學習,增強學生主動關注環(huán)境、積極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和一分為二認識事物的唯物辯證觀,增強科學利用化學物質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問課
備課中重點思考本課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如何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入本課題;如何將“二氧化硫的性質”和“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有機結合起來;如何設計探究二氧化硫性質的實驗;如何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的二氧化硫知識探討治理硫酸型酸雨的科學方案;如何用一分為二的唯物辯證觀看待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同時優(yōu)化組合各種教學方法和充分考慮應對各種課堂生成的策略。
(二)課中設計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優(yōu)化課堂教學,筆者設計了如下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圖片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引入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以圖片為導入,以問題解決為主線,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本地區(qū)實時空氣質量日報的圖片和與霧霾相關的照片,點明二氧化硫是霧霾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繼而導入話題:“空氣中二氧化硫的來源是什么?”“為什么要把二氧化硫納入空氣質量日報中來實時監(jiān)測?”“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對人體有什么危害?”“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達到一定濃度,這時又下雨了,結果會怎樣?”
利用當今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之一“空氣質量”來導入《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這一課題的學習,再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形成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問題鏈,順利引發(fā)學生對“酸雨”這一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學生天天都在經歷的真實情境導入,體現了教師把化學知識的學習與相關的社會問題相聯系的設計思路,既符合新課程基本理念,又為課堂有效教學營造發(fā)人深思的氛圍。
2.視頻播放,設疑激趣
播放視頻“重慶酸雨錄像”,在學生都被視頻中的視覺效果所震懾的同時,教師首先設疑:“二氧化硫能否溶于水?如何通過實驗來證明?”學生按合作學習小組進行討論,提出各種實驗方案。筆者也把自己設計的“噴泉實驗”介紹給學生,這一新穎的思路抓住了每位學生的眼球:在干燥的燒瓶內充滿二氧化硫氣體,塞上帶有玻璃管和膠頭滴管(預先吸入少量水)的膠塞,在燒杯中放有滴加紫色石蕊試劑的水,組裝好實驗裝置,打開橡皮管上的止水夾,擠壓膠頭滴管,燒瓶內立刻出現美麗的紅色噴泉,從而得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的結論。教師進一步提問:“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是如何轉化成硫酸型酸雨的?”激發(fā)學生對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型酸雨成因的興趣,從而順利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3.開放討論,實驗探究
學生繼續(xù)分組討論,探究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首先對比二氧化硫和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價,從氧化還原角度考慮,推測二氧化硫是碰到了氧化劑才轉化成了硫酸。接著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驗證推測,學生根據已學知識,提供了很多氧化劑:雙氧水和氯化鋇、高錳酸鉀、溴水、氯化鐵溶液。隨后對實驗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并選用前面兩種進行分組實驗驗證。實驗一:向試管中加入5mL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再滴加0.5mL3%的雙氧水溶液,振蕩,放置片刻后滴加稀鹽酸,觀察實驗現象。實驗二:向試管中先加入高錳酸鉀溶液,再滴加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振蕩,觀察實驗現象。最后得出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能被氧化劑氧化的實驗結果。進而得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硫被氧氣氧化后能形成酸雨的結論。最后,學生書寫反應方程式,完成硫酸型酸雨成因的探究。
4.角色扮演,學以致用
師生觀看“酸雨對環(huán)境的危害——湖泊、建筑、農作物和樹木”三段視頻,讓學生感受酸雨對環(huán)境的破壞和對人類造成的危害,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社會問題討論的積極性,提高保護環(huán)境的決策能力。接著筆者讓學生扮演“環(huán)保局局長”角色,討論提出治理硫酸型酸雨的可行性方案,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好化學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的熱忱。
5.一分為二,全面把握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那么二氧化硫是不是一無是處呢?”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二氧化硫作用的興趣。為促進學生意義建構,筆者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向試管中加入5mL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滴加品紅溶液,振蕩,然后加熱試管,觀察加熱前后溶液顏色的變化。通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分析實驗結果,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其漂白機理。最后讓學生觀看一組工業(yè)上用二氧化硫漂白紙漿和編織物的圖片。讓學生對二氧化硫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化學物質性質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任何科學技術的應用都是一把雙刃劍。對二氧化硫的作用應該一分為二辯證地來認識,在生產生活中我們可以化害為利,防止和避免其有害的方面,充分利用其有益的方面,從而讓學生感受科學利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三)課后反思
圍繞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以硫酸型酸雨的危害、形成、治理為導線,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為主線,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學,這符合新課標“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淡化教師教的過程”的理念,雖然沒把二氧化硫的性質學得面面俱到,但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從課堂氣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課后作業(yè)的反饋可以看出,本課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在第三環(huán)節(jié)的實驗探究中,考慮到時間及安全等問題,只統(tǒng)一進行了兩個實驗,這在一定程度上沒有滿足提出溴水、氯化鐵等其它試劑的小組學生的學習需求。若這一環(huán)節(jié)能更加放開些,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再進行交流總結,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