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職業(yè)教育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影響研究

2015-04-29 13:50:05郭元凱胡曉江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5年25期
關鍵詞:社會融合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教育

郭元凱 胡曉江

摘 要 針對當前農民工職業(yè)教育存在的重“生存”輕“生活”現(xiàn)象,通過對全國5省4588位80后新生代農民工的調研發(fā)現(xiàn),職業(yè)教育與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并且具有正向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內部,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群體比沒有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群體,在社會能力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建議在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yè)教育中,要堅持全人教育理念,同時職業(yè)院校要調整課程設置,關注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的教育。

關鍵詞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社會融合;職業(yè)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25-0063-06

一、問題提出及文獻回顧

隨著國家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國家產業(yè)升級的不斷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比例占到58.4%[1]。與上一代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較強,更希望在城市中發(fā)展。但是在城市社會工作與生活,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職業(yè)技能外,還要具有良好的社會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城市環(huán)境適應能力、事物處理能力等等。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較為薄弱,其社會網絡多以老鄉(xiāng)和同事為主,對城市的基本規(guī)則和生活習慣顯得很不適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社會融入。如何在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技能水平的同時,也提升該群體的社會能力,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入,盡快實現(xiàn)人的城鎮(zhèn)化是今后研究應思考的問題。

職業(yè)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為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服務,更應為塑造人服務。杜威的職業(yè)教育論指出,職業(yè)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從事某種技術的工人,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更為開闊的頭腦,讓他們對即將從事的職業(yè)產生興趣,具備適應社會和處理事務的能力[2]。因此,深入探討職業(yè)教育在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技能和社會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目前國內有關農民工職業(yè)教育的研究,大多偏重于職業(yè)教育對農民工“硬能力”影響的關注,如職業(yè)教育對農民工的經濟收入、工作技能水平、適應能力等有影響,或者對當前職業(yè)教育存在問題的現(xiàn)狀描述[3][4][5]。很少研究者關注職業(yè)教育對農民工“軟能力”(Soft Skills)的影響。雖然有人已經關注到農民工的“就業(yè)能力”(Employability)[6][7],并且提出,就業(yè)能力的改善對于就業(yè)者獲得工作以及城市融入都具有正向的影響。但是,單純的就業(yè)能力不能完全反映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能力,需要對農民工的社會能力進行整體研究。當前職業(yè)教育課程大綱中雖已經明確要求發(fā)展學生的“軟能力”,但是職業(yè)教育對“軟能力”有哪些影響還缺乏實證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yè)教育,不應僅以培養(yǎng)新型“農民工”為終極目標,而應該以培訓兼?zhèn)洹坝病?、“軟”兩種能力的“新公民”為目標。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本文通過探討職業(yè)教育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的影響,分析了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應該大力開展職業(yè)教育,同時在職業(yè)學校的課程設置中要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的必要性。

二、研究設計和樣本選擇

(一)樣本選擇

本文數據來自于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yè)教育與社會融合問題研究”。課題組于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先后赴河南、安徽、江蘇、福建、廣東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4次調查,抽樣群體為1980年以后出生并擁有農村戶籍的城市務工人員,共收集問卷6289份,剔除非新生代農民工后,問卷數量為4588份,樣本有效率為73%。

數據顯示,樣本年齡集中在25歲左右,他們第一次工作的平均年齡為18.9歲,參加過職業(yè)教育的人數占總數的37.8%,2012年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月收入為2833.4元。新生代農民工中獨生子女的比例不是很高,只占到7.7%。有41.8%的調研對象已經結婚,其中有超過一半人已經有了子女,多半人沒有參加過社會培訓。

(二)變量設置

1.因變量

本文的因變量是社會能力。社會能力研究興起于上世紀60~70年代,屬于兒童青少年社會化發(fā)展程度、衡量社會互動有效性的發(fā)展心理學理論。McFall將社會能力定義為“對個體在某一情境下的行為進行的有效性判斷”[8]??梢钥闯?,社會能力既包括某一行為結果,還包括具體的情景變量。根據這一定義,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則具體指“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社會環(huán)境中,伴隨著認同職業(yè)身份、適應城市生活、尋求個人發(fā)展的過程,使用的一系列社會技能以及這些行為的社會效果”[9]。

采用自編的社會能力量表進行了社會能力的測量,該量表共有12個題目,使用Liket 5點計分法,從完全不同意“1”

到完全同意“5”,得分越高說明社會能力越強。在變量的設置中,借鑒《中國就業(yè)戰(zhàn)略報告2008-2010》中有關“軟能力”的指標:溝通能力、人際能力、分析能力、責任心、成就動機、服務意識等,并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現(xiàn)實情況,將社會能力中的“軟能力”簡化為“為人處世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學新東西的能力、城市生活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和心理素質”幾個指標。另外,采用Ronald等人提出的“廣義就業(yè)能力”中基本讀寫和計算能力、面試時的表達能力這幾項指標,體現(xiàn)在題目中為“基礎文化知識、法律知識、普通話”。在“硬能力”方面,國內學者羅恩立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能力評價指標。其中包括了工作技能以及工作搜尋能力等“硬能力”[10]。Ronald等人也提出了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和工作經驗,以及社交網絡等指標[11],綜合以上研究,將新生代農民工的“硬能力”表達為“工作有關的專業(yè)技能、行業(yè)知識、人脈”。此后,通過因子分析得到三個維度,即職業(yè)發(fā)展能力、城市生活能力、常識了解能力[12] 。表2是因變量各題項得分。

2.自變量

本研究主要探尋職業(yè)教育對社會能力的影響,所以將職業(yè)教育作為核心自變量。通過詢問“您參加過職業(yè)教育么?”來獲得。參加過職業(yè)教育的賦值為“1”,沒有參加過的賦值為“0”。除考察職業(yè)教育因素外,還設置了其他一些變量進行比較。有研究表明,社會培訓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yè)及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13]。因此,將社會培訓情況作為控制變量納入到模型之中,參加過社會培訓的賦值為“1”,未參加的賦值為“0”。

此外,工作經歷經常被學者作為研究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情況的重要變量。以往研究指出,工作經驗積累對工資有正向作用,且邊際作用隨時間遞減。工資與總體經驗呈二次曲線的關系,工資隨著經驗的增加先上升,到達一個頂點后再下降[14][15]??梢钥闯?,工作經歷對于增加農民工的職業(yè)發(fā)展能力,尤其是獲得收益的能力有一定影響。因此,將工作經歷作為一個重要變量進行考查。還參考其他研究者的做法①,考察了農民工的打工時間。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詢問“您從什么時候開始做這份工作?”來獲得數據。離調查時間越近,工作經驗越不豐富,反之亦然。

在社會能力的研究中,眾多學者發(fā)現(xiàn),性別[16]、年齡[17]、婚姻狀況、有無子女狀況[18]、父母文化程度[19][20]、社會交往情況[21]均會對社會能力產生影響。鑒于此,也將以上變量加入到模型之中,作為控制變量進行考察。具體賦值見表3。

3. 研究假設

基于前文所述,很多研究證實職業(yè)教育對新生代農民工經濟收入、工作技能等產生一定的正向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不但應該具備工作技能等“硬能力”,還應具備“人際交往、基本常識、生活能力”等“軟能力”。因此,假設職業(yè)教育與農民工社會能力呈正相關性。并且,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高于沒有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

三、數據分析與研究結果

(一)群體內部在社會能力上的差異性分析

依據調查樣本中的教育情況,將新生代農民工內部劃分為2個群體,即農民工接受職業(yè)教育組(記為“1”)和農民工群體未接受職業(yè)教育組(記為“0”),然后對比這兩個組群在職業(yè)發(fā)展能力、城市生活能力、常識了解能力三個維度上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從表4可以看出,在職業(yè)發(fā)展能力上,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農民工中要好于沒有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農民工(M1=3.655 > M0=3.539 )。此外,在生活能力以及常識了解能力上,也基本體現(xiàn)出上述特點,但偏離度比較大。這可能是因為新生代農民工從事的工種并不完全相同造成的。如從事建筑業(yè)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多是一個體力勞動,對于一般的生活能力要求不高。而從事服務業(yè),尤其是銷售行業(yè)的新生代農民工,要時刻與目標群體打交道,需要熟知城市生活的基本規(guī)則和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時還要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識。這就對其城市生活能力和常識了解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對不同群體在三個維度上是否有顯著性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接受過職業(yè)教育與未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農民工在職業(yè)發(fā)展能力、生活能力、常識了解能力上分別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見表5。這也初步驗證了假設,即職業(yè)教育對個人的社會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職業(yè)教育與社會能力之間的回歸模型

為進一步探索職業(yè)教育與社會能力之間的關系,構建了職業(yè)教育與社會能力回歸模型,力圖發(fā)現(xiàn)職業(yè)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對社會能力造成影響。

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職業(yè)教育與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之間有著一定的正向相關性,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r=0.124。在具體維度上,職業(yè)教育與城市生活能力的相關度最高,系數為r=0.120。見表6。

職業(yè)教育對社會能力的影響程度。通過對比上述自變量來發(fā)現(xiàn)職業(yè)教育對社會能力的影響力。

模型1中放入控制變量,包括受性別、婚姻狀況、有無子女、年齡、父母的文化程度;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社會關系以及工作經歷變量;模型3則在模型2的基礎上加入了社會培訓變量,最后在模型4中引入了核心變量職業(yè)教育,所有模型都具有一定的解釋力,隨著變量的增加,模型的調整也在增長。見表7。

模型1顯示,年齡和婚姻狀況、子女情況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的影響不顯著,性別對社會能力有著顯著影響。其中,男性比女性的社會能力要強,其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觀念強調了男性承擔更多的社會和家庭責任,不但要擁有較高的職業(yè)發(fā)展能力,還需要不斷加強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女性從事的職業(yè)大部分是服務業(yè),職業(yè)發(fā)展能力的高低體現(xiàn)不明顯,使得他們整體的社會能力低于男性。以往研究也發(fā)現(xiàn)[22],社會能力總平均分男生高于女生。從各成分平均分來看,男生活動能力顯著強于女生,這是因為生活在城市及青壯年的社會能力與適應性較好,這可能與男性的性格外向、城市環(huán)境影響及青壯年充沛的體力、精力有關[23]。但是也有學者提出性別上,在整個童年早期,女孩比男孩表現(xiàn)出更高的社會能力水平[24][25]。結論相反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選取有關。本文主要是探討了青年的社會能力,而非兒童的社會能力。

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父親對子女社會能力影響不顯著,但母親的教育水平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的影響極其顯著。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子女的交流比較多,對他們今后各種社會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影響。這一研究結果也印證了其他研究者的結論,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父母對子女的了解程度與其社會能力發(fā)展相關。其中, 母親對孩子了解越多、每天照看時間越長、母親職業(yè)以及所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能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發(fā)展[26] [27]。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 孩子的起始社會能力水平就越高[28]。

與模型1相比,模型2在增加社會交往及工作經歷變量之后,模型的增益為60%,解釋力大幅提升。從模型來看,社會交往對社會能力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工作經歷對社會能力具有負向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在本座城市中擁有較多朋友,就會形成較多的社會資本,這對于他們了解城市習俗、熟悉城市環(huán)境具有重要作用,這也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能力。有研究者提出,在社會網絡方面,有本地朋友者居留傾向是無本地朋友的2.59倍[29]。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們的結論。因為能夠表現(xiàn)出強烈的城市定居意愿,他們的社會能力勢必很強。

在工作經歷方面,經歷越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反而變得越來越弱。在流入地工作1到4年的人群,融合能力最高,這與本文設想不一樣,原因可能是新生代農民工剛到一個陌生城市,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融入欲望,為了融入他們不斷增強自己的能力。但是隨著在城市中工作及生活中遇到問題,發(fā)現(xiàn)大部分都是因為相關制度造成的,而這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使其不愿意再增強自己的社會能力。

與模型2相比,模型3在增加社會培訓變量之后,模型的 增益為31.3%。從模型來看,社會培訓情況對社會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在正式從事某份工作之前,自己或者企業(yè)都會開展一些基本的學習項目或是崗前培訓,正是這些社會培訓使得初來咋到的務工青年,很快了解了一些城市的基本習慣,也為后來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能力打下了基礎。模型4中在前兩個模型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職業(yè)教育變量,模型的增益為21.3%,解釋力有所提升,模型顯示職業(yè)教育與社會能力顯著相關。說明新生代農民工通過職業(yè)教育以后,可以顯著提高他們的社會能力。李立文提出,“盡管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好于第一代農民工,但其教育水平仍不能適應快速的城市社會變遷,因此,開展職業(yè)和成人繼續(xù)教育,是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措施”[30]。

從最終的模型來看,個人情況、工作經驗、社會培訓、職業(yè)教育對社會能力的影響力總體上還不是很高。R2=0.051,即整個模型只能解釋5.1%的變化,說明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社會能力。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第一,職業(yè)教育與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并且具有正向影響。

第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內部,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群體比沒有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群體,在社會能力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具體來說,前者比后者的社會能力要好。

第三,盡管職業(yè)教育情況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存在顯著性的正向作用,但對社會能力影響還與性別、社會資本、工作經歷以及社會培訓等因素有關。

(二)討論及政策建議

從最終的模型來看,加入職業(yè)教育后對社會能力的影響力總體上不是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職業(yè)教育在城市生活能力、常識了解等“軟能力”上是有影響的。部分研究者在對農民工工作情況考查后也發(fā)現(xiàn),農民工在就業(yè)崗位和生活上面臨的困境, 折射出其先前的教育并不能滿足目前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要求[31]。這表明,教育與其他因素共同對該群體的能力產生影響。之所以會比較弱,可能與職業(yè)學校的課程設置有關,當前我國的職業(yè)教育與實際需求脫離、內容針對性不強、地方性特點不明顯、時間和培訓地點等問題比較突出。通過對福建省某職校358名學生調查顯示,有92.4%的學生認為,學校課程設置中專業(yè)技能課最多,而關于求職技巧、職業(yè)安全、法律常識、溝通技巧能等社會能力的課程設置偏少。

此外,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內部在社會能力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接受過職業(yè)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更強。之所以造成這種差異,本文認為職業(yè)教育作為系統(tǒng)化的學歷教育,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全面的,這是簡單的農民工崗前培訓所不能達到的。從2009年、2013年教育部修訂的職業(yè)學校教學大綱來看,不僅包括了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計算機應用基礎、物理、化學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同時還強調職業(yè)學校要加強德育、公共藝術等課程的學習,來提高學生們的基礎知識和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與藝術鑒賞水平。職業(yè)教育的課程設置范圍顯然要大于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崗前培訓,但職業(yè)教育的教學模式仍然有待提高。鑒于此,政府應努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能力。

第一,重新定位職業(yè)教育目標,堅持全人教育理念。長久以來,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定位始終關注學生就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較少顧及個體的全面發(fā)展?!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yè)教育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定位仍是培養(yǎng)和儲備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未來勞動力,而非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社會人。雖然當前我國職業(yè)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重“生存”輕“生活”,但是這并不能否認職業(yè)教育在農民工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建議政府盡快調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教育的目標定位,堅持全人教育理念,不僅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專業(yè)技能等培養(yǎng),還要加強城市生活教育、常識了解等“軟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促進其盡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

第二,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多樣性需求。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80后、90后群體,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具有明顯的個性,對教育的需求也呈現(xiàn)多樣化,原有的職教課程和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他們。因此,政府應該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當前社會能力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課程設置與改革,在短時間內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如社會工作的方法來開展職業(yè)教育,讓新生代農民工將其個人工作與生活經驗在學習小組中分享,在互幫互助的輕松氛圍中,提高其專業(yè)技能和適應城市的綜合能力。針對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相脫節(jié)的問題,應建立起全方位、多元化的職業(yè)教育培訓體系,設計出符合新生代農民工心理發(fā)展階段的能力提升課程,在提升他們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還要重點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交往、表達溝通、換位思考、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參 考 文 獻

[1]王萍萍,張毅,彭麗荃.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R].[2011-03-10].http://www.stats.gov.cn /tjfx/fxbg /t20110310_402710032.htm.

[2]韓雙雙,王小丁.論杜威的職業(yè)教育——走向人與社會的融合[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41-142.

[3]劉萬霞.我國農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實證研究——職業(yè)教育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5):25-32.

[4]馬立偉,王禮力.農民職業(yè)教育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09 (7):61-63.

[5]韋進.高職教育對工作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09(12):77-82.

[6]McQuaid, R. W., &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 Urban Studies, 2005,42(2): 197-219.

[7]羅恩立. 就業(yè)能力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分析[J].現(xiàn)代經濟探討,2012(12):70-74.

[8]Mcfall R M.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kills[J]. Behavioral Assessment. 1982,4(1):1-33.

[9][12]胡曉江,南方,郭元凱.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與社會融合[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51-59.

[10]羅恩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3-19.

[11]Ronald W M, Colin L.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 Urban Studies, 2005, 42(2): 197-219.

[13]蔡昉.勞動力市場變化趨勢與農民工培訓的迫切性[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32):17-20.

[14]張泓駿,施曉霞.教育、經驗和農民工收入[J].世界經濟文匯,2006 (1):18-25.

[15]王子,葉靜怡.農民工工作經驗和工資相互關系的人力資本理論解釋[J].經濟科學,2009(1): 112-124.

[16][22][26]劉連啟,等.青少年社會能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1):49-50.

[17]劉艷.鄒泓.社會能力研究的概述與展望[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1):47-50.

[18][23]施學忠.人的社會能力和適應性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3(2):228-229.

[19][27]劉國艷,等.30-36月齡城市幼兒性別及家庭因素與社會能力發(fā)展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4):295-298.

[20][24][28]張曉.童年早期社會能力的發(fā)展:一個潛變量增長模型[J].心理學報,2011(12):1388-1397.

[21]陳斌斌,等.作為社會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對兒童社會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 心理學報,2011(1):74-91.

[25]張曉,陳會昌.關系因素與個體因素在兒童早期社會能力中的作用[H].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 (24):19-24.

[29]羅恩立. 就業(yè)能力對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J].城市問題,2012(7):96-101.

[30]李立文,余沖.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適應問題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4):12-15.

[31]劉青秀. 從農民外出務工看中國農村教育[J].開放教育研究,2002(4):49-51.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pon Social Competence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in Five Provinces

Guo Yuankai, Hu Xiaojiang

Abstract ?There is a phenomenon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fers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survive rather than teach them how to live in cit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n 5 provinces with 4588 samples, we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social competence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among the groups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cial competence.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old on the holistic education idea. Secondl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adjust curriculum syllab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competence edu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social competence; social integ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Guo Yuankai, Ph.D Candida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Colleg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Hu Xiaojiang, Professor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Colleg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歡
社會融合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教育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核心能力發(fā)展探析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35:20
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改革思路
基于文化視角的社會分層與青年新移民的社會融合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3:38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芻議職業(yè)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
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問題與對策研究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yè)選擇因素的分析
斗六市| 山阴县| 津市市| 酒泉市| 苍梧县| 鄄城县| 克拉玛依市| 靖宇县| 白沙| 青岛市| 平塘县| 合水县| 沧州市| 宁都县| 垫江县| 武功县| 九龙城区| 门头沟区| 塘沽区| 吴桥县| 古田县| 黎川县| 抚顺县| 甘泉县| 理塘县| 五河县| 湖口县| 东台市| 万全县| 元江| 高要市| 绥中县| 普宁市| 云霄县| 永善县| 杨浦区| 眉山市| 毕节市| 杂多县| 阿勒泰市|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