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
摘 要 如今的大學生沉迷于現代科技產品,尤其是新媒體誕生以來,頗具代表性的手機媒體因其便捷性、時尚型、智能型占據學生們的碎片化時間。近兩年,微信這一媒介無疑以后來者居上的姿態(tài)拔得新媒體時代的頭籌。擁有巨大學生用戶量的微信給傳統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文章分析了其優(yōu)勢弊端,并且提出了在高校結合微信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微信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37
On the Impact of "Wechat Phenomelon"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I L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aw,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Recently,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sorbed in the modern technological products. ?Especially, with the ?birth of new media, cellphone took much of students' leisure time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ce, fashion and intelligence. Recent two years, WeChat became the top rank of all media. Its mass amount of student subscribers challen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essay analyzed merits and disadvantages so as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advises.
Key words wecha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微信時代——人人爭當新聞媒體人的時代
微信以其零資費、新穎溝通界面、強私密性等特點贏得了廣大的高校生青睞。它擁有著其他溝通媒介所欠缺的語音對講、隨拍隨傳的功能,實現了記者、編輯、攝影師多重身份的巧妙結合,為追求新鮮時尚以及個性的大學生提供了絕佳的平臺。微信時代成了“個體狂歡”的時代,實現了以高校大學生為主導的“互播”模式。即便你沒有攝影機,沒有麥克風,沒有打字機,一臺手機便能幫你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記錄你當下的心情,或是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感想以及見解。
從互聯網時代走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手中的手機方便了大家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查閱郵件、瀏覽“微文章”、支付網上訂購的貨物、購買機票、團購聚餐等,它使得生產和媒介消費都進入“微時代”。①它的特征體現在:信息的大眾性、信息傳播的隨時性、信息傳送的區(qū)域性、信息輻射的全方位性。
(1)信息傳遞的大眾性。較之傳統媒介,微信不光允許公眾瀏覽信息,而且賦予公眾發(fā)布信息、編輯信息、評論信息的權利。無論你是何種角色:學生、教師、醫(yī)生、律師、飯店服務生或是城市環(huán)衛(wèi)工,只要手機在手,拇指一點,信息就如電路迅速傳導到整個社會,產生“輻射效應”。這是一個信息共享的時代,教育大眾化的時代,人人都可充當記者或編輯,滿足自我的傾訴欲望。
(2)信息傳送的區(qū)域性。作為個體,使用溝通工具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單向傳播信息,而是與朋友親人進行互動,也就是雙向的溝通。在微信的新功能中,“查找附近的人”方便大家跨出QQ手機好友,將交流從線上轉移到了線下,信息輻射到個體所在坐標的周邊地域。這一好處方便大學生尋求幫助。比如,剛到異地求學的大一新生可以通過此功能,將簽名改為“我是某學校某專業(yè)的學妹,X大的學長學姐你在哪里?”如此便可于火車站的茫茫人海中聯絡上本校校友。
(3)信息輻射的全方向性。視頻通話的功能讓家人、密友、戀人解除相思之苦,打破了溝通的空間局限性。對比傳統的即時通訊工具,它不僅利用文本、圖片和視頻傳播信息,同時還可以看到對方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的變化。雙方能夠透過一個眼神或者一個音調的轉變察覺出個體情緒、心思、感情、態(tài)度。毫無疑問,這種溝通方式更能全方位地表達自我、相互認識、相互理解。
正是這些特點為公眾提供了平等的平臺和機會,改變了報刊、雜志、電視臺等傳統媒介“一覽眾山小”的高姿態(tài),使得個體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盡情享受“個體狂歡”這個時代帶來的樂趣。
2 媒介素養(yǎng)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
2.1 媒介素養(yǎng)產生的背景
隨著微信這一新興的信息傳播媒介的誕生,涌現了分析其利弊的諸多文獻。關于微信的特征前文已經介紹,而每一產品的存在難免存在一些弊端,微信也不例外。比如,部分大學生過分依賴微信,在課堂上抱著手機興致盎然地與好友聊天,嚴重影響課堂。這就要提到媒介素養(yǎng)一詞,它包括傳播素養(yǎng)、媒體素養(yǎng)、媒介認知能力以及媒介識度能力。②上述現象,筆者認為可以解釋為大學生未能形成良好的媒介認知能力。如果不分場合地過分使用它,只會造成學業(yè)任務的拖沓、專業(yè)知識結構不完整、人際關系的緊張。
2.2 媒介素養(yǎng)和思政教育的關系
首先,媒介素養(yǎng)直指學生群體。學生素養(yǎng)越高,思政教育成果越好;反之,媒介素養(yǎng)越低,思政教育成果越差。高媒介素養(yǎng)的大學生最受思想政治老師的喜歡,他們吸收性好,對其傳播的思政理念能夠被很好地滲透入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將知識內化于意識中,進而養(yǎng)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運用在實踐生活中。相反,素養(yǎng)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主動,過分沉溺在產品的低級運用中(發(fā)短信,語音)。endprint
另外,高媒介素養(yǎng)同樣適用于教師群體。教師素養(yǎng)越高,教育就越成功。比如,某些教師創(chuàng)立了微信群聊,利用這一平臺推薦更豐富的思政教育材料:專家講壇、紅色影院、經典閱讀等。除此之外,部分學習掌握了教育技術的教師創(chuàng)立個人公眾號,在公眾號下方設置精彩絕倫的學習模塊,比如:社會熱點探討、中華傳統美德競技場、感動中國人物介紹。不同的板塊有相應的學習材料甚至學習任務。這一學習平臺雖然少了傳統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嚴謹,卻多了一份學習的主動性和娛樂性。
3 “微信熱”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冷思考”
3.1 微信的負面影響
(1)大學生接受信息過于隨便。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于事物的判斷力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足,對于海量的信息只會產生無所適從之感,更別談對信息的分析和鑒別。再者,如果大學生的自控力不強,微信會產生操縱、控制大學生生活和思想意識的魔力。長此以往,這種無力感、無能感逐漸滲透進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可能改變其思維方式。③
(2)微信的過度使用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由于大學生的悠閑娛樂時間大幅增加,不少學生養(yǎng)成怠惰的心態(tài)和行為習慣。體現在微信上,則更為明顯。他們睡前、醒來的第一件事,必然是打開微信,瀏覽微信。走路、候車、乘車、吃飯等零碎時間都離不開手機,甚至在課堂上也無法專心聽講,變成“低頭族”。④一些學生對手機鈴聲產生了幻聽反應,甚至不時地拿出手機看看是否有未接電話或者短信,一旦手機不在身邊,便容易不安、焦躁、煩悶。
(3)陌生人引發(fā)安全問題。發(fā)生在2014年8月的“連環(huán)女大學生失聯案件”給高校、社會以及家庭上了一堂生動的移動網絡使用安全課。這堂課讓人后脊發(fā)涼、痛定思痛,堅定了大家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決心,引導大學生端正交往動機并加強自我約束。我們發(fā)現眾多悲慘案件均與“查看附近的人”和“搖一搖”等功能密切相關?;诖髮W生的獵奇心理,容易接受來自上述功能的見面邀請,這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進而侵害。根據人民網2014年7月進行的一項名為“微信成搶劫強奸工具,你咋看”的調查中,有30.6%的網友認為上述兩項功能帶有很強的誘導性,誘發(fā)社會不良交友風氣,輕則會交到損友,重則被詐騙甚至侵害到生命?!拔⑿盼⑿牛豢晌⑽⒁恍?,不可全信?!雹?/p>
3.2 有效使用微信的對策
由于微信的過度開發(fā)和使用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生活,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其進行有力有效的引導和運用。
(1)“線上引導,線下教育”。微信作為一款最新最前衛(wèi)的移動網絡媒介,究竟該怎樣正確運用之成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期的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在“網上”引導參與者對社會熱點大膽發(fā)表意見,充分交流互動。⑥
利用微信宣傳和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密切關注學生動態(tài),及時回答并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通過微信發(fā)起并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虛實結合,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內容,讓更多學生由自我封閉轉向社會群體。
(2)創(chuàng)建高校公眾號。2013年4月吉林大學推出了全國高校首個勵志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辦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方便學生日常生活。該平臺首先開通了“早起簽到”、“1分鐘講堂”和“正能量站”這三項功能。⑦公眾號可以作為一個宣傳良好價值觀、開展心理咨詢、發(fā)布正確的指導信息的平臺來增進學生與學校的多維互動。新推出的“早起簽到”功能可以督促學生準點起床,不耽誤課程的學習;“1分鐘課堂”則將線下的講座轉移到了線上的虛擬社區(qū)上,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外校的名家和教授的精彩言論和獨到見解;“正能量站”負責上傳心靈雞湯或者時事政治要聞,幫助大家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除此之外,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充分把握一些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等有利契機,送去節(jié)日祝福、給予人文關懷,有針對性地即時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和出現的問題,拍攝成微電影,通過微信平臺發(fā)布,寓教于樂,學生利用業(yè)余休閑時間觀看后引發(fā)他們獨立的思考并從中有所感悟和收獲。⑧
注釋
① 唐淑玲.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應用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
② 田月.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資源的整合研究[D].西南大學,2010.
③ 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11).
④⑧呂永亮.“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研究[D].遼寧工業(yè)大學,2014.
⑤ 劉穎.微信傳播問題謅議[J].電影評介,2013(3).
⑥ 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
⑦ 王文浩.微信在高校網絡輿情中的影響以及管理對策——基于大數據時代[J].中國商貿,2014(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