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懷金
【摘 要】實施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課前搜集一定的知識儲備,這樣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課后拓展閱讀就應該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xiàn)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閱讀;信息;文本;文化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备嬖V我們語文學習內容再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了,我想首先應該是實施拓寬閱讀資源,樹立大語文觀。什么是拓展閱讀呢?拓展閱讀指的是: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閱讀與整理,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信息來呈現(xiàn)時,學生會學得更好”。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把語文教學置于社會的大背景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以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因此,我在教學中嘗試著圍繞課內教材進行拓展閱讀訓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課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文本
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在教學《錢學森》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體會錢學森放棄了美國優(yōu)厚的待遇和富裕的生活,一心想回到祖國,為國家作貢獻的高尚品格,以及他為祖國作出的巨大貢獻。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們搜集有關錢學森先生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課前搜集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這也許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心理近區(qū)”吧!
二、課內整合信息,理解感悟文本
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阿炳如何創(chuàng)作出這首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我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讓學生三聽《二泉映月》:①初聽音樂,激發(fā)學習興趣;②再次聽音樂,幫助理解課文;③最后聽音樂,加深印象。以課內材料為主,課外材料為輔。課內課外互相滲透,互相借鑒,這樣的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樣呈現(xiàn)信息,鍛煉了學生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三、課后延伸信息,鏈接優(yōu)秀文化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課外的世界更精彩,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便把學生帶向《水滸傳》;教《三借芭蕉扇》,便把學生帶向《西游記》。教《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帶學生走進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教《月光啟蒙》時,帶學生走向詩人孫友田。我們的課后拓展閱讀就應該這樣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xiàn)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
當然,在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拓展閱讀中的主體作用外,教師還要注意“三忌”:
(1)忌“濫”要克服“濫”讀,教師必須有計劃地組織閱讀活動,經(jīng)常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①貼近學生實際,依據(jù)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推薦讀物;②以課內帶課外,配合閱讀教學,推薦讀物,充實閱讀的內容。教師可以推薦與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讀物;③拓寬讀物的渠道,開闊視野。在學生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時候,引導他們涉獵一些介紹歷史、地理、社會知識和科普小品類的兒童讀物,盡可能讓他們博覽群書,提高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能力。
(2)忌“浮”:“浮”讀,就是泛泛而讀,浮光掠影,讀不得法。針對“浮”讀的弊端,采取讀、思、講、寫的方法,可以收到較好的閱讀效益。
(3)忌“虛”:“虛”,結實無實際效果的閱讀活動。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種:①不能保證閱讀的時間。②閱讀無“度”,只求數(shù)量,不求質量。③不注意學生閱讀信息的反饋。
總之,拓展閱讀的實施,這就是一種“大閱讀”觀的實踐。在語文拓展閱讀新方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shù)膶ο筠D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的深度變化。我想這一變化,必將培養(yǎng)更多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語文素養(yǎng)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