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榮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出自《紅樓夢》第九十一回賈寶玉與黛玉談禪,后成為男女之間信誓旦旦鐘情不移的套話。我這里不談禪,不談情,借用這句話談談對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
古人認為是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三千”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喻指多。閱讀教學如同三千弱水:內(nèi)容、情感、主旨、結構、線索、思路、文體、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形神、論點、論據(jù)、論證……而我們的課堂僅有四十五分鐘,取哪一瓢來飲?
我們先來看方智范老師的一個課例:“我們講《故鄉(xiāng)》這篇小說,一般應從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等方面入手。但也有老師另辟蹊徑,從《故鄉(xiāng)》的‘變?nèi)胧?,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人物的前期、后期變了,人物關系變了,家鄉(xiāng)環(huán)境也變了,從這里切入,涉及人物性格、環(huán)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雖然處理方式變了,但大的方向也把握到了?!痹诖?,我們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方老師提到小說一般應從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等方面入手,再加上情節(jié),就構成了小說的三要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教學應該注重文本的文體特征。就好比寫作文,就文體的要求來說,就是文體特征要明確,寫什么像什么;而閱讀教學就是講什么像什么。文學創(chuàng)作上打破文體界線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但作為基礎教育,文體分類很重要,不同文體寫作與閱讀有不同的要求,課標歸納的文學類文本、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對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有某種對應關系。
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初高中來說,必須在閱讀與寫作中強調(diào)文體特征。舉幾個文本課例,比如《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首先必須定位為小說,教學應該涉及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讓學生梳理并講述這個故事,這樣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根據(jù)人物的各種描寫,歸納概括人物性格;分析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展現(xiàn)人物活動空間。比如《都江堰》,文體定位為散文,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引導學生體悟選材與主旨的關系,作者選擇都江堰、李冰父子為材料,借此表現(xiàn)中華民族“為民請命”的精神價值。如又詩詞教學,必須緊扣意象與意境,既要避免詩詞教學散文化,也要避免詩詞教學文言翻譯化。
第二點,“另辟蹊徑”這個詞最能體現(xiàn)教師教學的個性化,體現(xiàn)教師的獨創(chuàng)精神,實際就是講如何切入。例如:《故鄉(xiāng)》的“變”是多層面的,是通過“我”的眼睛與心靈感悟到的,環(huán)境與人物是核心,仍然是小說層面的內(nèi)容。有教師講《林黛玉進賈府》,設計了一個切入點:“今天,我們請林黛玉做我們的導游,帶領大家到賈府參觀?!边@是在研讀小說的環(huán)境要素,切入準確,有意味。本人在教授《荷花淀》時設計了一個切入點:孫犁在他的一篇小說《囑咐》里寫了水生嫂的一句話“他們(國軍)來了,把我們的幸福打破了,他們打破了我們的心,他們罪孽這么重,一定要把他們消滅”。白洋淀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怎樣的?侵略者打破了他們的幸福,他們怎么辦?這個問題必然會涉及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情節(jié)故事、人物關系與性格。我覺得這能體現(xiàn)方老師說的“處理方式變了,但大的方向也把握到了”。這個方向就是《荷花淀》雖然詩意盎然,但它是一篇小說。
以上兩點合起來說,就是在把握文體的前提下,另辟蹊徑選擇切入點。這才符合基礎教育的特點,符合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性質(zhì)。這兩點就是取那“一瓢水”的原則。
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上,教師可就某文體的某一點,根據(jù)學生的理解進行深入探究,這也是“只取一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