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彪
摘 要:初中化學的學習是學生初次接觸化學這門學科的階段,因而初中時期的基礎學習很關鍵。在這個階段中,要盡可能地培養(yǎng)學生對初中化學學習的興趣。初中化學學習中涉及的主要是基礎性理論知識,其中化學實驗較少,實驗的步驟也比較簡單,實驗現象明顯而且容易操作,但其在化學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卻實驗,初中化學學習的主要環(huán)境就是課堂教學,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授課式化學教學中切身感受化學的魅力就成了重要的關注點。從情境式教學方面來探討初中化學教學的相關問題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初中化學;提問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
當前我國的教育還處于應試階段,盡管相關的教育改革正在蓬勃開展并且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總體來說,教學方式還處于相對單一的狀態(tài)?;瘜W教學作為實踐動手操作和理論知識結合的綜合性學習科目,課堂教學的方式更應當逐步實現多樣化。學生在進行學習化學之前,基本上沒有近距離地接觸過關于化學方面的專業(yè)術語和實驗,因而對初步接觸的初中生來說,化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晦澀難懂的,在此情況下學生學習的耐心就會大打折扣,在課堂氣氛不好、教學方式單一乏味的雙重影響下,就更加無法融入到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因而要在初中化學的學習效率方面有所提高,就要從改善課堂教學方式做起,將情境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科學結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用問題營造化學思考氛圍
鮑波爾有一句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正是問題激發(f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這句話運用到化學課堂教學中十分恰當。問題的提出是對某一個問題思考的開始。所謂的提問在化學課堂情境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提問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者。
傳統(tǒng)的化學課堂教學通常是教師作為提問的主體,學生則充當被提問的對象。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去,他們只是作為一個聽講者而存在,只是作為一個知識接收者而存在。在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活動中,這種角色分明的教學方式成為一個固定模式,盡管在化學的學習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改進空間。
當教師作為提問的主體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不同化學知識講授時的反應,推測學生對知識的感興趣點,在學生學習興致高漲的時候,結合知識點拋出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提問學生的精神會適度緊張,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給出的問題上。提問的問題可以是剛剛學過的知識,也可以是沒有學過的知識。將剛剛接觸過的知識點放入到具體的問題情境下,這樣做既可以檢驗學生是否認真聽講,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知識點在問題中是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培養(yǎng)做化學題的學科感覺和解答習慣,將還沒有學習的知識進行提問,學生的好奇心理就會被調動起來,懷著渴望知曉答案的心情投入到化學課堂的學習中。
當學生作為提問的主體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比如教師可以先做一個實驗,在做實驗之前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在整個實驗結束后,讓學生針對所做的實驗提出相關問題,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可以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比較有價值的問題予以肯定和認可,并進行全班性的討論,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受到認可的學生就會受到激勵,獲得學習化學的動力,而其他學生為了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有價值就會更加認真、努力地 思考,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和全班討論時的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達到了何種程度。也就是說,學生作為提問主體時,不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貼近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用生活魅力呈現化學魅力
任何學問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地為生活實踐服務,使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方便?;瘜W的學習更是這樣,化學學習中的各種實驗、反應原理都與生活密不可分,脫離了生活的學問只能是空洞無用的一紙文字,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價值,喪失了其學習的目的。生活中充滿了奧秘,這些奧秘讓整個世界看起來無法解釋,但化學就能夠將這些無法解釋轉化成可以解釋的無限樂趣。
盡管初中化學的學習比較基礎,但對于初次學習的初中生來說,化學無疑是新穎的、神秘的,純粹理論性的知識傳授只能讓學生將其記憶下來,卻無法真正理解,而且這種記憶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得模糊,最終完全遺忘,而真正理解的知識因為領會了它發(fā)生的原理、反應現象將成為記憶中的永恒,無論時間怎樣推移,都不會遺忘,反而會在真正遇到與學過的化學知識相關的生活問題時,靈活運用。例如,在講解水和常見溶液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盡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來導入溶液知識學習,以此來引發(fā)學生認知結構的建立,讓學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化學知識,課堂的學習是概念和生活相互轉化的過程。
化學的學習從一開始就接觸專業(yè)術語,學生完全聽不懂,在學習中只會感到無力、茫然,而在知識教學時聯系實際就能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氣息,貼近生活,引起學生的關注,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來引出化學學習的主題,比如,熱水壺經過長期使用會產生水垢,那么水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樣才能將水垢消除呢?在生活現象的帶動下進一步深入學習,使學生知道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進而掌握水垢形成時所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即為:
以加熱為條件
Ca(HCO3)2=CaCO3+H2O+CO2
Mg(HCO3)2=MgCO3+H2O+CO2
MgCO3+H2O=Mg(OH)2+CO2
要去除水垢就要根據水垢的成分選擇相應的反應: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Mg(OH)2 +2HCl= MgCl2+2H2O
貼近生活的化學問題的提出就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化學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難學,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的。使學生懂得化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賦予學生化學學習的激情。
三、創(chuàng)設化學實驗的操作情境,鍛煉動手能力
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習中的一部分,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部分,課本上的知識只是理論性地、文字化地呈現了化學實驗中出現的化學反應和現象以及反應發(fā)生所形成的生成物。學生只看課本,無法真正感受到化學反應發(fā)生時的真實情況,自然對化學實驗的相關問題的印象不夠深刻。單純的語言授課無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化學學習的樂趣。
化學這門課程本身就是理論知識與實踐動手操作的結合,只以授課的方式進行化學的學習明顯違背了化學學習的初衷。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化學實驗中,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自己觀察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會發(fā)生什么樣的反應,反應物不變、發(fā)生條件改變它的現象會有什么不同、生成物會有什么改變。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所獲得的知識量和達到的學習效率遠遠超過教師單純的課堂講授。如果學生的實驗失敗,學生就會考慮為什么會失敗,并不斷地進行改善,從而更加地重視實驗操作中應當注意到的問題,加深理論性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果學生的實驗成功,學生就會從自己操作成功的實驗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加深對化學的喜愛程度?;瘜W實驗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比如燃燒、冒氣泡、反應物溶解消失,這些有趣的反應現象所帶來的樂趣是學生在單純的語言描述中所無法感受到的。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善用情境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察,也是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方式?;瘜W的學習不是學生將理論性知識背誦記憶下來這么簡單,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每個學生的學習偏向不同,教師就要結合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對教學方式的偏向,不斷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呈現積極狀態(tài)的學習情境,用多樣化的課堂情境營造與眾不同的化學課堂,使學生有興趣深入學習,真正地參與到化學課堂的學習中,將化學的學習當成一種娛樂活動、興趣愛好,而不是學習上的負擔,創(chuàng)建初中化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古海霞. 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4(05).
[2]葉峰. 初中化學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實施性探究[J].理科考試研究,2014(06).
[3]朱長春. 初中化學情境教學方法芻議[J].科學大眾,2008(03).
編輯 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