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彪
〔關鍵詞〕自殺現象;心理成因;預防策略
一、中小學生自殺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的新聞報道頻頻見諸報端。中小學生自殺不僅給家庭帶來無法挽回的巨大傷痛,同時也給學校教育及社會和諧帶來不良影響。不少教育者企圖從不同視角尋找中小學生自殺的成因和預防策略,他們的研究對于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建構幸福美滿家庭,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力圖以心理學的視角,對中小學生自殺的心理成因進行深層次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策略。
二、中小學生自殺的心理成因分析
中小學生自殺的原因復雜多樣,從宏觀層面而言,國家的發(fā)展階段、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的弊端、媒體不良信息的影響等都是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外部原因。從微觀層面而言,中小學生自殺更直接的原因主要與他們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有關,如學業(yè)壓力、教師批評和體罰、家長責罵和毆打、同伴排斥和暴力、性侵犯等。但是,即使處在同樣的國家和文化背景下,接受著同樣的學校教育,閱讀著同樣的媒體信息,經歷著同樣的負性生活事件,也并非每位中小學生都 選擇自殺。因此,上述因素只是中小學生自殺的表層風險因素,其背后還隱藏著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安全感和歸屬感缺失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高低不同層次的七種需要,其中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兩種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與個人的“重要他人”關系非常密切。這里所說的“重要他人”,具體到中小學生,主要包括作為長輩的父母、教師和親屬,以及作為同輩的兄弟姐妹、朋友和同學等。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的觀點,兒童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重要他人”的影響力是不盡相同的。入學之前,在兒童眼中,父母無所不能。進入小學以后,在兒童心目中,教師什么都懂,他們最主要的“重要他人”逐漸被教師代替。進入中學以后,兒童進入叛逆期,他們開始懷疑甚至挑戰(zhàn)父母和教師的權威,主要的“重要他人”逐漸被同伴、同學代替。如果中小學生與上述“重要他人”形成良性互動,那么他們可以逐步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自己的人際支持系統。當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他們就更可能主動向這些“重要他人”尋求幫助,化解危機。反之,就容易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當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他們只會默默地獨自承擔壓力與痛苦,當無力承擔時,就極有可能選擇自殺。
(二)特定的心理動機
人們在進行某項行為選擇時,必然在背后隱藏著一定的心理動機,中小學生的自殺行為也不例外。中學生自殺的心理動機主要表現在如下兩方面:一方面,為了逃避現實壓力和責任。當前中小學生面臨的主要現實壓力來自學業(yè)壓力。由于受中國“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加上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師為了完成升學任務,往往只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而忽視了對他們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結果造成不少中小學生脆弱的抗壓能力和責任意識。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往往不知所措,選擇自殺逃避壓力和責任。另一方面表現為報復性自殺。個人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很可能會采用攻擊的方式獲得心理平衡,而一些弱勢的人群無力攻擊他人和社會,則更可能會采用內部的傷害自我的方式,攻擊不公正對待他們的人。中小學生是弱勢群體,當他們無力反抗長輩的不公正對待以后,極容易采用自殺的攻擊方式。
(三)心理韌性缺乏
現在的中小學生不少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得到家長的過多關注和保護。他們普遍心理脆弱,害怕面對壓力,不愿承擔責任,經不起挫折。但是,同樣面對壓力性事件,一部分中小學生選擇用自殺的方式面對,而另一部分中小學生則能勇敢面對,原因何在?最近吳慧婷等人的一項關于初中生的心理調查研究給出了上述問題的答案,這是由于心理韌性的調節(jié)作用。所謂心理韌性,是指“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生活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高心理韌性的中小學生會選擇積極的應對策略面對壓力性事件,低心理韌性的中小學生則選擇消極的應對策略面對壓力事件,而極端的中小學生就會選擇自殺。
(四)精神疾病
另外,由于先天遺傳、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綜合因素的影響,少數的中小學生還可能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這些患精神疾病的中小學生是自殺的高危人群。比如網絡上報道的14歲的學生因學習壓力大患上抑郁癥,服抗抑郁藥物后跳樓自殺身亡。高二某學生由于精神分裂癥,加之與老師相處多次發(fā)生矛盾,最終釀成自殺的悲劇。
三、中小學生自殺的預防策略
家長和教師應該努力轉變教育觀念,從中小學生長遠發(fā)展著眼,從積極預防著手,有針對性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預防工作。
(一)以建立人際支持系統為重點,積極幫助中小學生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
人際支持系統對于中小學生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建立十分重要。一方面,家長和教師需要在中小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鼓勵和引導他們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讓他們在人際交往活動中體驗到親情、友情,讓他們學會分享快樂,傾訴痛苦,而不應該以耽誤學習為借口,阻礙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使他們成為“心理孤兒”。另一方面,作為家長和教師,還需要做好學生的榜樣,平時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支持系統。當遇到壓力與挫折時,積極尋求人際支持,當他人遇到壓力和挫折時,也成為他人的支持系統的一員。家長和教師的人際行為模式很容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中小學生。
(二)以雙向溝通為途徑,主動了解中小學生行為背后的各種動機
如何才能及時了解學生行為的背后動機呢?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與中小學生進行雙向溝通。雙向溝通不同于單向管教,首先,它需要家長和教師首先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并讓孩子感受到。其次,家長和教師要具有同理心,當中小學生犯錯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能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最后,還需要積極傾聽,在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之前,不要急于進行批評和教育,而是傾聽孩子解釋該行為的真正動機,避免誤會。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錯,也需要給予孩子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的時間,理解孩子做錯事情的動機,在此基礎上,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三)以體驗活動為載體,有意識地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韌性的培養(yǎng)
心理韌性是防止中小學生自殺行為的有效保護因素,因此,作為家長和教師,應該在平時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對青少年進行心理韌性品質的培養(yǎng)。具體說來,家長需要尋找和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契機,對孩子進行心理韌性的培養(yǎng)。比如可以讓孩子獨自作決定,并且承擔作出決定的結果,也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體會應對挫折與壓力。在學校中,教師則可以利用課堂教學、主題班會、團隊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多種途徑,開展各種體驗活動。比如,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以心理協會為載體,積極開展了校園心理劇、校園心理漫畫、勵志歌曲大賽,學生主題班會、團體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的特色心理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以心理測量為手段,對重點人群進行篩查和跟蹤
如前所述,還有極少數中小學生會發(fā)展成為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患者,因此,作為家長,當發(fā)現孩子出現典型的心理異常情況時,需要及時地尋求專業(yè)心理人員的幫助,而不應該為了面子,逃避治療,延誤病情,最后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同時,中小學校也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每年給學生進行心理體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重點人群進行篩查和跟蹤。對通過心理測量和訪談篩查出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中小學生,教師需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使孩子及早接受心理治療,同時將這些名單及時報告給年級和學校。
當然,預防中小學生自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中小學生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長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注:該研究為2013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新形勢下學校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ZXXDY13135。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江門,529000)
編輯/馬茜元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