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霞
[摘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的人文素質是人才質量的基礎因素。人文素質在人的全面素質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不是任何單純的專業(yè)教育能夠實現(xiàn)的。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最為有效的途徑,也是快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經(jīng)濟社會所必需的。
[關鍵詞]高職院校;語文教育;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6-0012-02
近年來全國各級院校紛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并在人文素質教育實踐中感受到單純科學技術知識教育所起不到的育人效果,于是各院校根據(jù)本校的特點嘗試著探索對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大家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最為有效的途徑,也是快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經(jīng)濟社會所必需的。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習得、養(yǎng)成的教育,它追求的目標是使全體學生增進生活智慧,加深對生活目的與意義的體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獲得自身存在的意義。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其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等。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旨在于培養(yǎng)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它致力于用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所積累的智慧和精神去陶冶人、教育人,強調人的道德精神價值,注重對善與美的理解,引導學生去求真、從善、愛美,使學生能洞察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二、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一)人文素質教育對高職院校培養(yǎng)現(xiàn)代職業(yè)人具有導向作用
首先,可以把高職生培養(yǎng)成符合社會需要的、有敬業(yè)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合格技術人才。根據(jù)對用人單位的調查反饋,從業(yè)人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感。對高職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敬業(yè)精神,即基于對事業(yè)的責任心、使命感,而在學習的全過程中則是為祖國、為事業(yè)也為自己的未來自覺地而不是被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人文素質教育能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促進學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諧、健康地發(fā)展,用以彌補職業(yè)教育中對人精神層面的忽視,引導學生學會在擇業(yè)中協(xié)調好興趣與能力的關系,為個人將來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人文素質教育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校園文化表現(xiàn)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載體,精神文化則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人文素質教育主要對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層面具有主導和基礎作用。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增設文、史、哲、藝術、音樂、美術、書法等人文素質課程和活動模塊,可以主動培育校園文化的人文底蘊,實現(xiàn)人文精神向各學科的滲透,發(fā)揮人文素質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向高品位、整體性方向發(fā)展。
三、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在課堂教學中挖掘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
高職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首先就要注意挖掘課文中的人文素材。例如《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作家在塑造這一悲劇性格時,使民俗學、病理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從而使這一悲劇性格的每一個側面都洋溢出無窮無盡的苦澀。林黛玉的傷感氣質與悲劇命運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她的悲劇因病弱之軀與不治之癥而強化,因孤高自詡多愁善感而增重,因那一份深沉的扭曲的愛情而尤其凝重,因她的少年夭亡而實現(xiàn)了無以復加的永恒。這樣放在全篇的框架中考察林黛玉的出場,就會更深地體會她的悲劇命運,使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情感震撼。
另外,還要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展示美?,F(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捕捉美,認識美和接受美的視野,使他們在視覺快感和聽覺快感的基礎上,對美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講《林黛玉進賈府》、《群英會蔣干中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小說時,可將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游傳》的有關片斷引入課堂,使學生獲得了具體的、感性的藝術美,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閱讀,使學生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1.讀人物傳記,尋找其中的人文精神
此類作品多記述人物成長、成名的經(jīng)歷,傳主往往經(jīng)歷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學生通過對這些人物傳記的閱讀,可以明了主人公克服困難所依仗的正是人文精神。不少學生在讀《拿破侖傳》的過程中,知道拿破侖少年時代的困苦經(jīng)歷一直激勵拿破侖勇往直前,無論他遇到什么挫折,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他那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還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和堅定的自信心等,這一切極具魅力的精神內涵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榜樣作用。
2.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領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我國從古到今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佳作如林,在這座珍貴的寶藏中,蘊藏著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學生通過閱讀《離騷》、《史記》、《唐詩三百首》、《水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牡丹亭》、《西廂記》、《聊齋志異》、《阿Q正傳》、《雷雨》等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可以掌握祖國無比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脈搏,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圍熏陶。這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弘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極大的幫助。
(三)借助寫作,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1.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內心世界為邏輯起點
法國著名的文藝批評家、思想家羅蘭·巴爾特說:寫作本身是一種悟的過程,它的實質是思維和情感的活動。悟的對象雖然包羅萬象,但其基本方向卻只有兩個——自己的內心和外部世界,而自我則是悟的起點。學生的言語內涵、言語技能,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而在這種對主客觀世界的觀悟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豐潤。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領悟言語表現(xiàn)規(guī)律的條件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揮自身言語主體性的條件和環(huán)境,引導啟發(fā)學生在寫中悟、議中悟、評中悟、改中悟,從而打開他們思想的窗戶,打開他們抒發(fā)感受的閥門。
2.以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為突破口
寫作是一種高度個性化和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生產(chǎn)活動,寫作中有一個追求,這就是創(chuàng)新,寫作的目標應該和培養(yǎng)鍛煉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格統(tǒng)一起來。在具體操作層面,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文體的開放性。在作文命題上,決不能搞各種文體之間的單軌獨行,而應該讓各種文體立體交叉,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廣闊的四通八達的思維空間。二是立意的多元性。在確定作文材料時,選擇那些立意指向多元的有利于調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材料。三是觀點的新穎性。鼓勵學生盡量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不要照本宣科,不要人云亦云。 3.結合作文講評,因勢利導地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教師可通過作文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甚至了解那些處在萌動狀態(tài)中的思想,從而可以因勢利導地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只要老師對此能夠保持敏感,適當引導,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曾要求學生寫一篇小作文《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幾個班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寫了自己來上學,父母送別的情景。一篇篇作文,一幕幕生活圖景,情真意切,字里行間流露出做兒女的對父母的一片愛心的理解和感激:“千叮萬囑,送了一程又一程,父親連口水也舍不得喝,餓著肚子把身上僅有的零錢全掏給了我”、“為了湊足學費,家里把僅有的一頭老水牛賣了……”。講評課上,我告訴全班同學:我是滿含熱淚批改你們的作文的,我為同學們的真情所打動,為樸實可敬的父母所感動,生活中的這一幕將使你們永生難忘,愿它能化為信心與力量催你們奮進,怎樣報答父母、報效祖國是你們一輩子該牢記并為之奮斗的。事實證明,這種因勢利導式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也是最卓有成效的。
結論
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中基礎性的教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的整體優(yōu)化,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的目的。因此,對探索高職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與在語文教學中具體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就具有現(xiàn)實和歷史的雙重意義。這種探索關系著高職基礎教育的健康發(fā)展,關系著高職教育領地的生存與發(fā)展。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作用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2]屈林巖.人文教育的目標、內容及其主要途徑探討[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1997(3).
[3]吳言.素質教育與職業(yè)教育[J].職業(yè)技術教育,1997(10).
[4]覃省義.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J].廣西教育,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