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帆
美國絕大部分中學是實行走班制的:老師不動,學生到老師所在的課室上課。中國不少學校也在進行“走班制”的實驗,比如北京十一學校、北大附中等。不少家長和準備開始走班制實驗的學校校長和老師們自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美國為什么要實行走班制?究竟走班制適用于中國國情嗎?
即使是正在實行走班制的中國學校,參與其中的所有人,也有不少問題。比如:
1.美國中學是否都是沒有固定的班級?中學階段孩子也非常需要情感支持,走班制很難讓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建立比較穩(wěn)固的情感連接。而且,中國以往的那種集體的溫暖似乎也喪失了。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2. 這樣的管理方式的初衷是什么?利弊有哪些?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首先要了解:為什么美國的小學不走班,但是中學卻走班了。
美國的小學絕大部分是一個老師教一個班,學生全天都呆在一個課室,讓一個老師教所有的科目。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結果變成了一個傳統(tǒng),大家都不想變了。
但是,美國的中學就不同了。因為美國沒有如同中國“高考”那樣的東西,學生在中學畢業(yè)以后有不同的選擇:不想讀大學的;讀兩年制社區(qū)大學的;讀職業(yè)訓練學校的;讀普通州立大學的;讀重點本州公立大學的;讀私立大學的;讀全國名牌大學的;讀著名文理學院的等等,在高中階段的準備是完全不一樣的。
另外,美國不少大學的招生是跟專業(yè)密切掛鉤的,一個總成績很好的學生,假如在高中上的課跟所報的大學專業(yè)沒什么關系,很可能輸給一個總成績不如你,可是專業(yè)掛鉤的課程成績很出色的“學霸”。因此,我們現(xiàn)在很清楚了:美國中學要實行走班制,是跟美國的大學自主招生制度密切相關的:有怎樣的大學招生制度,就有怎樣的高中上課制度。假如美國實行如同中國那樣高考招生制度,相信美國的“走班制”也沒法建立起來。這跟是否“素質教育”,或者是否“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那么,美國中學是否真的“沒有班級”呢?當然不是!美國中學都有一個東西叫“家房”(Homeroom),有的地方也叫“咨詢課” (advisory)。這個東西就是學生的“母班”了。很多中學,學生每天要先去一次“家房”,然后才各自到不同的課室上不同的課的。那么,美國中學的“家房”有什么特別?
首先,“家房”是按照年級來分的,每一個年級會有若干個“家房”,每一個“家房”都有一個“家房老師” (homeroom teacher)。因為“家房”也是學校的一個普通課室,“家房老師”通常就由使用這個課室的老師擔任。(美國中學沒有教師辦公室,使用某個課室的老師,課室就是辦公室)
其次,“家房”有什么用?
1.“家房”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情感連接地:在整個中學階段,同一個“家房”的同學都在一起度過“家房”的時間,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跟中國的“班”是一樣的?!凹曳坷蠋煛彪m然不像中國的班主任那樣什么都管,但也會負責一些事務性工作,比如發(fā)本年級的重要通知,派免費午餐表,發(fā)課程表,發(fā)鎖柜密碼,發(fā)學校Wifi網(wǎng)的密碼,代收作業(yè),通知全級照相日期以及很多全?;蛘吣昙壔顒拥馁Y訊等,也會對一些經(jīng)常曠課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因為家房老師未必教這些學生,跟他們聊,他們比較容易接受。
2. “家房”提供一個同年級學生聚集的機會:美國的“統(tǒng)考”是決定學校排名的重要工具,學校的排名是向全社會公布,是決定某學區(qū)房價的重要指標,因此,是校長非常重視的東西。統(tǒng)考是在“家房”里面進行的。
3. 美國的學生會是通過學生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競選和投票都發(fā)生在“家房”。
4. 每一個學年快結束的時候,年級顧問會到每一個“家房”去指導學生選課、填課表。
因此,美國雖然是實行走班制的,但是,因為“家房”的存在,學生們也能通過“家房”建立“班級”的聯(lián)系紐帶。而美國走班制里面的“家房”設置,既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不同的程度和畢業(yè)以后的計劃選擇不同的課,又能通過“家房”獲得班級的穩(wěn)定情感聯(lián)系、“集體溫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實在是非常值得中國準備或正在實行走班制的學校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