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
[摘 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探索學生的興趣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設置教學懸念,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解決問題;巧妙利用“思維漏洞”和“思維陷阱”,讓學生突破思維模式。
[關鍵詞]英語思維 興趣點 教學懸念 巧設思維陷阱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1-054
過去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對話只是簡單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師生之間缺乏思維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應試”為主要的目的,只是機械地傳輸知識。或者教師把“理解”和“知識輸入”作為目的,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呢?
一、探索學生英語的興趣點,鍛煉其思維能力
教師要立足于教材,把教材看成是興趣點,當作“起跳板”,并且想辦法超越教材內(nèi)容。這樣,課堂的內(nèi)涵與外延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延展,課堂氣氛才能活躍起來,“溫度”才可以升起來,學生的學習效率才得以提高。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6B Unit 3 Part E為例,教師巧妙運用課本中“書店遇賊記”的故事設置了以下的幾個問題,擦出了學生學習的“火花”。
T:Nancy was unlucky,the thief stole her purse,and she ran slower than him,what will she do ?Can you guess?
S1:Nancy will take a taxi to go to the police station.
S2:Nancy will call 110.
S3:Nancy will go home.
T:What will Nancy shout?
Sl:Nancy will shout:Stop thief!Stop thief!
S2:Nancy will shout:My purse!My purse!
S3:Nancy will shout:Help!Help!
S4:Nancy will shout:Don’t run!Don’t run!
二、設置教學懸念,帶動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
教師運用課本中的懸念來點燃學生“思維上的興趣點”,讓相關的懸念和學生自己產(chǎn)生思維假設的兩種矛盾相互沖突,然后解決懸念。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 B Unit 1《 Who is younger?》Part D的這篇文章時,師生可以根據(jù)張?zhí)K海的父母和叔叔嬸嬸會面時的照片展開對話。聽完錄音,教師提出問題:“Who is younger?”學生紛紛舉手:“Su Hai’s uncle is younger than Su Hai’s father.But he looks older than Su Hai’s father.”
三、巧妙運用“思維漏洞”,在尷尬中“絕處逢生”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接受知識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了避免學生出現(xiàn)思維上的漏洞,在教學中應當把這個作為起點與重點。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4B Unit 8《Open day》為例,教師通過填詞的形式使學生掌握“is,are”的用法。
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box.
There are some desks and chairs in the classrom.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a和an前面用is,some前面用are。”“單數(shù)的名詞前用is,復數(shù)的名詞前用are?!薄癮和an前面用is,名詞后面有s或are?!?/p>
四、巧設“思維陷阱”.促發(fā)“醞釀效應”
“陷阱”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時,在學生經(jīng)常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制造一些小的“陷阱”,把學生經(jīng)常犯的錯誤拿來進行分析教學。這樣,學生不但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的知識,還能突破固定的思維。以牛津小學的英語教材4 B Unit 2《 At a party》為例,教師課前布置學生自帶相片,然后在課堂上分組進行練習,讓學生用學過的句型進行交流。最后,教師選擇一張相片,讓學生分別對其做詳細的介紹。
S1:Is that man your father?
S2:Which one?
S1:The one in the blue shirt.
學生的回答不完整,照片中的兩個男士身上穿的襯衫是藍色的,該怎么說?
T:Look at the two men.Do they look the same?
S1:No.
T: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S1:One is fat,One is thin.
學生恍然大悟:“The fat one is my father,The thin one is my brother.”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通過課堂互動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應該把運用語言的目標與思維發(fā)展的目標統(tǒng)一起來,讓學生不僅能從“互動”的臺階上升到“主動”的臺階,上一個更高的層次,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思維能力。
(特約編輯 陳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