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仙城中學 張朝民
高中歷史是利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與規(guī)律,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與人文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科目。史料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有助于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主要包括文字、實物及口述史料。高中歷史教學適量運用史料,有利于補充教材內容并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進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目標。隨著近年高中歷史課標的推廣,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史料運用量度問題逐漸引起歷史教師的重視與討論。
由于學校課時具有限制性,高中歷史教師運用史料開展教學時應堅持典型性原則,即教師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與史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后,針對性地選取典型歷史資料進行教學,以保證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內既完成歷史教學目標,又幫助學生認識歷史,充實原有的歷史知識體系。
歷史具有客觀真實性,但當前學生頻繁接觸的歷史小說或者電影、電視劇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對真實歷史進行了改編或者二次創(chuàng)作,因此教師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應遵循可靠性原則,即適量選取具有明確出處的歷史資料向學生介紹,同時摒棄沒有事實依據(jù)的史料,遇有爭議性的史料時僅陳述各流派的代表性觀點,避免主觀性意識摻雜于客觀史實,以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歷史意識。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即教學與學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適度原則,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使教學任務、內容及方法等能夠被學生接受。高中歷史教師運用史料實施教學時應遵循量力性原則,即以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為依據(jù),盡量選取篇幅短小和通俗易懂的史料,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部分到整體的順序進行合理教學。
由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高中歷史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過于注重講解歷史理論知識而忽略運用歷史資料趣味部分的問題,導致學生對歷史課程缺乏學習興趣,進而影響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歷史,以便學生學會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即史料只是作為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輔助手段。但高中歷史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未明確運用史料的意義或者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沒有選擇性地大量補充課外史料,造成課堂教學時間被過多占用,導致降低課堂教學效率,致使教學目標難以按時完成。
針對實際教學中教師史料運用不足的問題,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歷史教材提供的史料。教師教學歷史的過程中合理運用教材中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的史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學生明確重難點知識。例如,講授“九一八事變”教學內容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認真研讀教材提供的四則原因,以便為之后理解蔣介石在抗日時期發(fā)揮的作用奠定良好基礎。
高中歷史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納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若設置針對性問題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已有的史料,不僅能夠防止史料運用過度的問題,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縱深發(fā)展。例如,教師開展“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轉折與勝利”教學時,提供史料后向學生提問: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的各國分歧說明什么?分歧是如何解決的?事件說明什么問題?通過思考此類問題,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國家間的分歧與合作,從而更好地全面把握歷史。
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進一步引導學生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在,教師選取適量的典型史料向學生展示歷史發(fā)展脈絡后,可組織學生課后利用圖書館或者網絡等資源查找與教學課題相關的史料,一方面既能有效保證課堂教學時間,另一方面又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同時,有助于充實學生歷史知識體系。高中歷史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運用史料輔助教學的重要意義,然后總結當前歷史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接著準確把握運用史料應遵循的量用原則,針對性探究史料運用量度的優(yōu)化策略,從而實現(xiàn)在有效運用史料的同時保證合理教學時間的目標。
[1]王忠東.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4.6(12):34-35
[2]張友善.淺談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方法[J].黑河教育.2012.11(26):47
[3]王新峰.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應用[J].成功(教育版)2013.18(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