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玲玲
濤濤( 化名),男,14 歲,培智學校八年級學生。 濤濤媽媽40 歲時經(jīng)歷難產(chǎn),而后剖腹產(chǎn)下他。 濤濤2 歲時被診斷為低功能自閉癥, 伴有重度智力障礙, 無語言。 平時在課堂上濤濤的參與度極低,常隨意走動,且手部伴隨著連續(xù)的自我刺激行為。
六年級時,教師發(fā)現(xiàn)濤濤愛吃黑板報上的剪紙,于是采取了多種方法開展干預。當吃紙行為基本消退后,七年級時開始喜歡吃粉筆,便再次進行干預。但是效果依然不佳:當吃粉筆行為基本消退后,到八年級時又開始喜歡吃教室窗臺上盆栽里的泥土。因此,筆者參考了有關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矯正的研究, 從探索濤濤異食行為的根源出發(fā),運用醫(yī)教結合等理念與方法,開展了新一輪的矯正,取得了較好的干預效果。
1.通過控制環(huán)境減少刺激源,降低問題行為發(fā)生頻率
六年級時,濤濤愛上了吃教室黑板報上的剪紙。每次發(fā)現(xiàn)濤濤的吃紙行為,筆者就會嚴厲批評并制止他,但大都無效。濤濤吃紙行為的頻率超過了一天5 次,且變得愈發(fā)嚴重。
為此,筆者考慮從環(huán)境入手,希望通過減少教室環(huán)境中的紙張降低其吃紙行為發(fā)生的頻率。 如將貼在黑板報上的紙片全塑封。 當濤濤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把紙片撕下來后,便無奈地放棄了吃紙行為。雖然他偶爾還是能在教室其他角落找到紙屑, 但基本已將吃紙的頻率降到一周1 次。
2.通過懲罰和獎勵,降低問題行為發(fā)生頻率
七年級時,濤濤又產(chǎn)生了吃粉筆的行為。 剛開始,他吃粉筆行為頻率很高,幾乎一天6 次。在筆者采取了控制環(huán)境減少刺激源等措施后, 濤濤吃粉筆行為頻率從一天6 次減少到一天2 次。
可這樣的頻率還是較高, 對濤濤的健康仍有影響。 聯(lián)想到濤濤平時最愛吃媽媽為他準備的餅干,于是,只要他一有吃粉筆的行為,筆者就以不讓他吃餅干作為懲罰。即使他午飯吃得不多,下午肚子餓了,也不給他吃,并明確告訴他不吃粉筆才能吃餅干。 如果他能忍住一整天不吃粉筆,就獎勵他吃餅干。 通過適當?shù)膽土P和獎勵,濤濤的吃粉筆行為頻率基本降為一周2 次。
3.初期矯正策略中的不足和反思
雖然初期矯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筆者認為初期矯正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沒有找到濤濤喜歡亂吃東西的原因, 所有的矯正措施只是暫時壓制了他的問題行為, 并沒有從根本上矯正他的行為問題。 其次,矯正措施比較單一,在前期的矯正措施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環(huán)境控制,這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 第三,濤濤屬于極重度智力落后兒童, 讓他理解其行為與獎懲之間的因果關系已不易, 再讓他通過一天的努力得到表揚的結果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筆者認為獎懲的措施只是暫時管用。
正當筆者想找出更有效的行為改變措施時, 升入八年級的濤濤又冒出了另一個問題行為: 吃教室花盆中的泥巴。 經(jīng)觀察,濤濤吃泥巴的頻率達到一天4 次。濤濤“ 此起彼伏”的異食問題行為,促使筆者更加深入地思考:紙屑、粉筆、泥巴雖然是不同的物品,僅僅是載體,但這些載體通通指向了同一個問題行為——異食。只要濤濤還在不斷尋找新的異食對象, 就意味著初期的矯正并不徹底。只有濤濤徹底打消了異食的念頭,對他的行為矯正才算是真正有成效的。
1.生理原因初探
不僅是老師, 濤濤的媽媽對他的異食行為也大惑不解。 為了解決疑惑,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結合濤濤的各種表現(xiàn),初步判斷他可能患有異食癖。對于異食癖的成因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 醫(yī)學界傾向于認為是因體內(nèi)缺乏微量元素; 精神病學界傾向于認為成因是精神異常,常見于有發(fā)展障礙的人群,如自閉癥、智力落后人群。
2.做好家校溝通,說服家長就醫(yī)
濤濤媽媽對于要帶著孩子去看病做檢查非常抵觸,覺得丟面子。于是筆者主動提出想陪媽媽一起帶濤濤去醫(yī)院,一來減輕媽媽的抵觸心理,二來也對濤濤的病情能有直接了解。 媽媽聽后心情稍有緩和, 勉強答應。 來到醫(yī)院后,筆者發(fā)現(xiàn)類似孩子特別多,其中還有不少是普通學校里的學生。此時,筆者找準時機馬上寬慰媽媽: 即使是普通學校的孩子也會存在精神或心理問題,對于本就是特殊兒童的家長而言,更應該心平氣和地直面孩子的狀況。從此,媽媽不再對帶濤濤去醫(yī)院感到抗拒。
3.借助醫(yī)學診斷,找出異食的病因與對策
醫(yī)生給濤濤做了專門的體內(nèi)微量元素檢測, 發(fā)現(xiàn)他嚴重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建議濤濤除了對癥服用含有微量元素的處方藥外,還應改善飲食結構,并配合行為矯正訓練, 尋找其他對其自身無傷害的行為來替代吃泥巴等問題行為。
4.制定和實施個別化飲食計劃
筆者和媽媽共同探討并制定了以去除多余熱量為前提,以補充微量元素為目標的“ 濤濤飲食計劃”,得到了醫(yī)生的認可。在最近一次的醫(yī)院檢測報告中,濤濤體內(nèi)的微量元素比例已達到同齡孩子的正常值。
5.開展個別化的行為矯正
根據(jù)行為矯正的理論,采用行為替代的方式,可以將吃泥巴的行為替代成對孩子健康無傷害的良好行為。濤濤平時愛吃零食,但若用吃零食的方式替代吃泥巴,會干擾飲食計劃的實施,在教室的集體環(huán)境中也會影響其他學生。
此時筆者想到濤濤平時對小毛巾情有獨鐘, 喜歡拿在手中把玩。毛巾無毒且不易被咬破撕碎,同時也能吸引他的注意。 于是,每當他想吃泥巴時,筆者就會用毛巾吸引他的注意力,使他淡忘吃泥巴這回事。每日放學后筆者都會叮囑媽媽換上干凈的毛巾放在書包里。現(xiàn)在,濤濤在學校吃泥巴的行為已消退。 在家中,媽媽也對他的吃泥巴行為進行觀察記錄, 由最初的每天3次減少到兩周1 次。
6.師生聯(lián)動,讓其他同學幫助實施行為矯正
針對濤濤的異食癖,筆者召開了班會課,把濤濤的各種異食行為做成幻燈片, 請大家判斷這些行為是否合適,幫助學生明白吃紙、粉筆等行為都對健康不利?;脽羝淖詈笠粡埵钦_的替代行為,即把玩小毛巾?,F(xiàn)在,全班同學都能有意識地制止?jié)凉膯栴}行為,并及時將替代物交給濤濤, 幫助他用良好行為替代問題行為。
在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干預下,濤濤的異食行為已基本消除。進入九年級,其異食問題幾乎沒有再出現(xiàn)。對比前后兩次矯正方法可以看出,由于后期干預找到了異食問題的根本原因,采取了針對性措施,干預的角度也更多元,因此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案例的實踐也證明,運用醫(yī)教結合理念開展行為改變訓練必須堅持科學依據(jù)。 只有在醫(yī)院確診孩子病因的前提下,行為矯正訓練才能對癥下藥,效果也更明顯。
[1]楊雪梅.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9):125-127.
[2]陳云英,葉立信,許家成,等.中國特殊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29.
[3]于松梅.自閉癥兒童溝通行為及其干預策略[J].中國特殊教育,1999,(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