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通過教材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思異、取長補短”是教師備課思考的手段,更是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的“思維源泉”。本文以《功》的教材比較和備課為例,探討如何比較教材以深化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如何借鑒不同版本教材的優(yōu)秀資源以優(yōu)化教學設計。
【關鍵詞】功;核心主線;教學資源;對比分析
【文獻標志碼】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4-0052-03
【作者簡介】孟擁軍,江蘇省高淳高級中學(江蘇高淳,211300)教師。
高中物理教學中,“功”是為了進一步得出“能”的概念服務的,它的概念性強且相當抽象。承前“功與動力學規(guī)律緊密相聯”,啟后“功能關系又是整個高中物理學習的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在整章甚至后續(xù)的物理學習中“時隱時現”,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
一、核心主線的對比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對“功”的要求是能舉例說明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理解功。雖然內容標準相同,但“人教版”“魯科版”“教科版”“粵教版”這四套教材對這一節(jié)的內容有著不同的編排方式?!叭私贪妗焙汀敖炭瓢妗钡暮诵闹骶€為:功引入的必要性和意義→功的因素、功的公式推導→直接給出功是標量→功的正負判斷及意義→例題感受功和總功的求法;“魯科版”和“粵教版”的核心主線為:怎樣才算做了功→功的計算→直接給出功是標量→功的正負判斷及意義→例題感受功和總功的求法??梢钥闯觯核奶捉滩亩贾攸c圍繞“理解功”這一內容標準來呈現教學內容。不同的是,“人教版”和“教科版”都呈現“功”引入的必要性和意義的舉例與思考,以滲透“能舉例說明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這一內容標準。而“魯科版”和“粵教版”是通過第二節(jié)來補充落實的,如:“粵教版”在第二節(jié)“動能、勢能”中運用功的公式推導“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表達式,以滲透“做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且“魯科版”在第二節(jié)“功和能”中用大篇幅詳細討論“做功和能量的轉化”的多個實例。
1.不能省略“功的必要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人類最初引入“功”來度量機器的效能。隨著認識的深入,人類認識到“力對空間的積累即‘功,它的效果是引起能量的變化”,此后“功”被納入物理學的體系,“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也是物理學科的重要思想。聯系實際也不難看出:“功”和“能”是兩個相互依存的概念,這些思想是物理學引入“功”的本質和意義所在。因此,本節(jié)教學必須借助于“能量轉化”來理解“功”的概念,增加“引入功的必要性及意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既符合學科邏輯和學科思想,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關“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學指出:“如果知識的背后沒有方法,知識只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如果方法的背后沒有思想,方法只不過是笨拙的工具。知識、思想方法和能力是物理教學的三大要素,思想方法則是物理教學的精髓和靈魂?!比绻虒W中省略“功”的必要性,確實節(jié)省時間,但缺少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滲透,從課程觀來看是不妥的。
“功”是一個特別抽象的概念,直接復習初中學習的“功”的概念而引入,就會形成抽象的、無背景的概念和符號表征,學生獲得的是惰性概念,只能靠大量的習題來強化,其后果只會增加學生學習的困惑。由此說來,省略“功的必要性”的教學,從教學觀來看也是不妥的。
2.不能直接給出“功是標量”的屬性。
四套教材均直接給出“功是標量”的文本,可能是考慮到高中階段對“點乘與叉乘”不作要求,所以淡化處理。實踐表明,學生的前概念里對于矢量有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學生都知道“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負用來表示方向”,因此“有正負的物理量都是矢量”;二是學生在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中認識到“矢量(加速度)乘以標量(質量)仍得到矢量”,學生因為思維定勢,形成了有條件的結論無條件遷移的錯誤觀念,所以形成了“矢量與標量的乘積一定是矢量,功是矢量”的錯誤認識。楊震云在關于引領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的論述中指出:“要想獲得有意義的知識,應該將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中對知識進行主動性建構,揭示真實情境在學習中的內在意義,以促進知識的遷移?!睆募m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角度來看,“功是標量”的教學不能淡化處理,要通過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自省和自悟。
綜合這些論述,本節(jié)課的核心主線可確定為:功引入的必要性和意義→功的因素、功的公式推導及應用→功的正負判斷及意義→例題感受總功的兩種求法→感悟功為什么是標量。
二、教學資源的對比分析
四套教材所呈現的資源,我們不能簡單地進行疊加,而應在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通過比較以精選和優(yōu)化這些教學資源。
1.引入功的必要性。
“魯科版”在第二節(jié)“功和能”中安排了一個實驗(如圖1所示),并要求學生比較兩次提起重物的過程,即“人所用拉力是否一樣,拉力做功是否一樣?!薄叭私贪妗蓖ㄟ^一段“功”的引入歷史的回顧,即介紹“機械舉起的重量與舉起高度的乘積可以用來度量機器的效能,從而比較蒸汽機的優(yōu)劣,并把物體的重量與其上升高度的乘積叫做功……”這些教學素材向學生滲透了“千差萬別的物理現象中存在著不變量”的認識?!叭私贪妗蓖ㄟ^展示“起重機舉起貨物時,貨物的重力勢能增加;列車在機車的牽引下動能增加;握力器在手的壓力下彈性勢能增加”三張圖片滲透“能量的轉化要通過做功來實現”的思想?!敖炭瓢妗币舱故玖巳龔垐D片并在標注中提出問題,分別是:舉起杠鈴的過程中,人在滑梯上下滑,箭射出時,什么力對箭做了功?什么力做了功?對比這兩套教材的插圖不難看出,“教科版”的插圖更接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它在插圖的標注中提出問題,更讓學生通過問題思考以感受“做功是能量轉化的原因”,也增加了互動性,是較好的圖片資源。受這些資源的啟發(fā),“引入功的必要性”的教學可設計如下:
【情景1】把重為10N的重物勻速舉高h=1m,有三種方式:(1)直接把重物舉高(如圖2);(2)用傾角為θ=37°的光滑斜面舉高(如圖3);(3)用輕質動滑輪把物體舉高(如圖4)。請?zhí)顚懴铝斜砀瘢?
考察:不同方式提升重物的力F和位移l存在什么關系?
【情景2】(“粵教版”教材圖片)下列四幅圖片描述的情景中,人是否對物體做了功?說說你的理由?
引入上述情景的目的是讓學生感悟:通過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可以衡量機器或力的效能。此外,自然界中不同形式的能量轉化都是通過力做功來實現的,做功的過程也是能量轉化的過程,所以要研究能量的問題,研究做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方向。為了促進學生深層建構“做功的因素”,教師還可以補充如圖6所示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與“力做功的因素”。
2.功的公式推導及應用。
關于功的公式推導的教學,四套教材均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先回顧“W=Fl”,再利用力的分解推導出力與位移成α角時“W=Flcosα”,這也是常規(guī)教學的通用手段。但不同教材針對“W=Flcosα”公式的“問題與練習”則體現了不同的編寫和教學思想,優(yōu)秀的資源有:
【問題1】(“粵教版”)足球運動員向足球踢了一腳,踢足球的力F=100N,球在地面上滾動的距離l=50m,根據W=Fl得出運動員對足球做的功為5000J,這樣求踢球做的功對不對?為什么?
【問題2】(“人教版”)一個重量為10N的物體,在15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動0.5m,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動相同的距離,粗糙面與物體間動摩擦因數為0.2,這兩種情況下,拉力做的功各是多少?這兩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
【問題3】(“人教版”)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發(fā)生了一段位移x,分別計算這三種情形下力F對物體做的功。設這三種情形下力F和位移x的大小都是一樣的:F=10N,x=2m。角θ的大小如圖7。
仔細考察這三道“問題與練習”,它們的教學意蘊深遠,“問題1”采用“以錯防錯”的提問方式,促進學生在自醒中理解公式中的“l(fā)”?!皢栴}2”采用“欲擒故縱”的提問方式,引領教師“先試誤再糾錯”,讓學生在錯誤的泥潭里拔一拔雙腳后再給予點撥和引導,學生在“吃一塹、長一智”的自省中生成教學目標?!皢栴}3”則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視覺偏差”來設計問題,使學生“生搬硬套公式的陋習”經歷了一次洗禮。實踐證明,將這三道“問題與練習”按順序作為課堂“跟進性問題”來教學,對于功的公式的理解可以達到“嫁與春風不用媒”的效果。
3.功為什么是標量。
教材是靜態(tài)的,而且由于篇幅限制只能把最核心的內容呈現出來。教材的編寫者也難以獲得讀者的直接信息,也就很難設計出“有呼有應”的活動過程,所以四套教材均直接給出“功是標量”的信息。細品四套教材的文本,也有不同程度的讓學生感悟“功為什么是標量”的內容。
【問題1】(“教科版”)如圖8,甲、乙兩人在河的兩岸同時用繩拉船,使船在河的中間沿直線路徑行駛,甲、乙的拉力分別為F1、F2,其大小和方向如圖所示,在船行駛80m的過程中,用兩種方向求合力對船所做的功。
(1)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2)先求兩分力的功,再求分力的功的代數和;(3)比較兩種方法,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問題2】(“粵教版”)有人說,一個力對物體做
-10J的功,另一力對物體做5J的功,-10J的功一定比5J的功小,對此,你有何看法?
“教科版”這一“練習與評價”的安排是頗具特色的,學生分別求解第1、2兩問題會很容易發(fā)現W合=W1+W2。實踐后發(fā)現:對于第3問的回答,學生只能得出“合力的功有兩種求法”的結論。教師需要補充“在計算中我們發(fā)現F合=而W合≠,對嗎?”這一追問,然后再通過陳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相加時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的物理量叫作矢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算術法則相加的物理量叫標量。”的概念,讓學生很快領悟到功的運算不符合平行四邊形定則,應該是標量。可見,教科版教材啟發(fā)教師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從而感悟“功是標量”??紤]到學生在矢量的學習中形成的“物理量的正負表示方向”的錯誤觀念很“頑固”,再利用“粵教版”中“討論與交流”的設問,讓學生發(fā)表見解,可以起到深耕學生“錯誤觀念”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深度建構“功是標量”的認知。
通過教材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思異、取長補短”是教學思考的一種手段,是深度備課的“引子”,更是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的“思維源泉”,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比較教材是需要必須遵循的。
注: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期省立項課題“基于新課程標準的高中物理深度備課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13JK10-L00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