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楷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臻完善以及網絡虛擬社區(q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斷延伸,網絡空間作為一片全新活動領域不斷受到人們的青睞。然而,與網絡快速發(fā)展相伴而生的則是各種違法網絡行為的出現(xiàn),尤其是網絡謠言,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僅損害了個體權益,還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本文從分析網絡謠言的產生及危害為切入點,結合中外網絡謠言的治理模式,重點分析我國網絡謠言治理中的刑責引入,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網絡謠言;治理;刑責引入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03-01
近年來,網絡謠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僅蠶食著個體的隱私和尊嚴,更沖擊著治理社會的公權力,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政府部門及網絡平臺供應商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凈化網絡空間,整治泛濫的網絡謠言的重要性。在我國,網絡謠言的治理模式正處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關鍵階段。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刑事罪名進一步踏入網絡謠言的治理模式中。一時間,關于刑責的引入和公民言論自由是否受沖擊的話題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
一、網絡謠言的產生及危害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我國正在邁向互聯(lián)網大國的行列,網民人數(shù)近年來持續(xù)攀升高值,甚至相當于某些國家的人口總量?;ヂ?lián)網已經成為人們發(fā)表輿論的主要媒介,網絡謠言也正是在互聯(lián)網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進入公眾視野的。
自2009年以來,形形色色的網絡謠言在互聯(lián)網空間不斷滋生蔓延,其中既有對公民個人的詆毀污蔑,也有對公共事件的捏造和誤導。例如,2009年10月,在博客瘋傳的所謂“艾滋女”事件;2012年,“河北保定252醫(yī)院確認一例非典”的網絡謠言通過微博發(fā)布并迅速擴散等等。網絡謠言不僅嚴重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損害國家公信力,也極大地浪費著社會公共資源,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
二、中外針對網絡謠言的治理模式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網絡謠言的危害日益顯著,中國政府一直在探索治理網絡謠言的最佳模式。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技術能力的限制,我國目前對于網絡謠言的治理模式還很不成熟,許多監(jiān)管治理措施有待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首先,中國目前治理網絡謠言的主要特點是以政府監(jiān)督管理為主導。中國政府對互聯(lián)網的管理主要由宣傳、公安、信息產業(yè)、教育等部門參與。從2000年開始,我國關于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的立法和實踐一直處在不斷的完善與探索的進程中。
其次,企業(yè)媒體自主管理網絡平臺,創(chuàng)新治理模式。由于互聯(lián)網信息量的飛速增長,網絡謠言自身的隱蔽性及傳播的迅速性遠遠超出了政府部門可以監(jiān)控的范圍。只有逐步強化企業(yè)媒體在監(jiān)督管理中的地位,網絡謠言治理工作才能順利的進行。2014年前后,在新浪微博上興起的“微博法庭”就是最好的例證。
再次,運用法律武器打擊網絡謠言,引入刑事罪名。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立法力度,保證治理網絡謠言有法可依。2013年9月9日最高法院發(fā)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食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進一步將涉及網絡謠言的犯罪納入到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以及非法經營等刑事罪名的歸責體系下。
網絡謠言的危害性不僅僅存在于中國社會。在世界范圍內,網絡謠言的治理都是熱點問題,而國外在治理網絡謠言方面針對自身的國情建立了許多先進完備的制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韓國和日本推行的網絡實名制、英國設置的“網絡觀察基金會”、美國完備的互聯(lián)網立法等等。對于我國網絡謠言的治理工作而言,所有這些外國的優(yōu)良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三、網絡謠言治理中的刑責引入及建議
2013年9月9日最高法院發(fā)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食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將涉及網絡謠言的犯罪納入到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以及非法經營等刑事罪名的歸責體系下。在法律層面補充了對網絡謠言追究刑責的具體事實標準以及量刑情節(jié),在已有罪名的框架內進一步完善了關于網絡謠言犯罪具體認定的標準及司法適用幅度。
然而,引入刑事罪名的做法,在網絡謠言的治理中到底能發(fā)揮有多大效能,不僅需要司法實踐的檢驗,更值得法律人斟酌思忖。首先,由于刑法條文自身的缺陷,對處于不斷變化中的謠言的具體犯罪事實以及定罪量刑的規(guī)定不免存在模棱兩可,甚至出現(xiàn)適用不能的情況。其次,刑罰是一柄“雙刃劍”,用之不當,不僅可能無法達到懲罰犯罪的功效,甚至也可能會侵害無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財產權利。再次,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著千頭萬緒、五花八門的謠言信息,要求司法機關嚴格厘清謠言與平常言論的界限也幾乎很難做到。
基于司法實踐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認為,網絡謠言的治理需要從源頭著手,這就要求各個監(jiān)督主體加強對互聯(lián)網的監(jiān)督管理,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創(chuàng)新網絡管理模式。同時,政府能夠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及時辟謠、澄清,保護民眾信賴利益。最后,慎用刑條。在司法實踐中,嚴格依照法定程序,獨立公正裁判,懲罰犯罪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權。
參考文獻:
[1]王銀梅.網絡謠言對社會穩(wěn)定的負面影響及法治化治理[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2(5).
[2]向南. 83%受訪者確認現(xiàn)在社會謠言很多[N].中國青年報, 2011-09-08.
[3]楊建軍.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打擊網絡謠言[J].中國檢察官,2012(8).
[4]梅旭成.法制語境下網絡謠言的政府規(guī)制[J].行政與法,2013(8).
[5]張媛,王新.國外治理網絡謠言的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