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現狀及問題,探討了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要完善培訓機制;明確目標定位;拓展理論知識;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研意識;強化信息技術;形成整體銜接。
【關鍵詞】 外語教育;教師培訓;培訓模式;反思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生了巨變。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經濟發(fā)展相比相對滯后。我國外語教學界雖然積極引進西方教學理論和方法,結合本國國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就整體而言,還處于較低層次,教師學歷的“大躍進”使得大多數中小學校的學歷達標率都已超過規(guī)定標準,但實際知識和能力離要求相距甚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外語教師的發(fā)展,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從個體語言能力尤其是外語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看,中小學是一個相對重要的時期,對語言興趣的培養(yǎng)、語言基本能力的獲得至關重要。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的基礎在于中小學外語教學,而提高中小學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外語教師。教師培訓是外語教學改革的根本點、出發(fā)點、立足點,外語師資的培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二、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現狀及問題
從任職資格來看,隨著國家對師資隊伍達標的新要求,中小學教師在學歷上面臨新挑戰(zhàn),相當多的教師必須進行學歷上的再提高,將近一半的英語教師盡管有??苹虮究茖W歷,但并不具備從事英語教學的資格,他們在專業(yè)方面沒有接受深入、系統(tǒng)的學習,其語言能力和教學技能不足以保障教學效果,給英語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從年齡結構來看,結構不合理,師資缺口大。教師隊伍年輕,經驗豐富的中老年老師偏少,年輕教師居多。這些年輕教師擁有新穎、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語言技能,但是教學閱歷膚淺,教學經驗欠缺,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開展。
從接受培訓來看,大部分教師思想認識不足,覺得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自覺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意識淡薄,不注重在教學實踐中的提高;教學任務過重影響了教師理論學習與研究,制約了教師發(fā)展的“后勁”。同時由于專業(yè)基礎欠缺,喪失學習興趣和動機。此外,培訓也忽略了接受培訓的教師的認知方式和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教學實踐所形成的個人教育理念及這種理念在他們接受新知識過程中的作用。加之時間短、內容多,要在短時間內徹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也不現實。因此培訓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搞“一刀切”,而沒有采用多種培訓形式相結合的作法,構建一種“分層要求、分類推進、多種形式、多方結合”的培養(yǎng)模式。
三、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外語教學有其特殊規(guī)律性。培訓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歷,也是為了加強語言能力、教學理論水平、教學技巧和現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專業(yè)知識、教學技能,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的現象。
從根本上講,教師培訓就是開發(fā)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提高性和實效性。由于年齡、經歷、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要發(fā)揮其應有功效,培訓務必確保差異性、應用性和實效性。正如優(yōu)秀教師所具備的素質是多方面的一樣。培訓所涉及的內容也應是全方位的。為了真正將培訓落到實處、卓有成效,根據社會發(fā)展對英語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結合當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師實際情況及教育現狀,教師培訓應涵蓋以下方面:
1、完善培訓機制
完善的培訓機制是確保中小學英語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培訓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或者說還遠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再培訓,再上崗”的原則,不斷加強適合中小學英語繼續(xù)教育課程的教材建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完善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xù)教育機構,從而在機制上為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2、明確目標定位
培訓旨在喚醒教師的主動發(fā)展意識和專業(yè)自覺,促進教師的角色重建(role reconstruction)。根據葉瀾教授的觀點,未來中小學英語教師理想的風采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專業(yè)行為的基本理性支點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層復合知識結構,突破“傳統(tǒng)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tǒng)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實踐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這就是我們期望的未來中小學英語教師的理想風采。
3、拓展理論知識
語言教學有著十分復雜的過程,它與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關系十分密切。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可以結合教學實踐,適當設置教育理論、英語學習論和英語教學論等課程。但拓展不宜過深,因為過深容易與實踐脫節(jié),不利于教師知識的接受。
4、更新教學理念
結合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觀,培訓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訓者完成對培訓中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擯棄根據經驗和教學實踐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樹立相應的現代教育理念,能運用大教育觀、學習觀對教育行為進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學行為。中小學英語教學應以交際為目的,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應充分領悟語言教學思想的內涵。克拉申(Krashen)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新舊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而這種結合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由主體變主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組織參與交際活動。
5、提高教研意識
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師教研水平低下,難以適應外語教學改革的要求。長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外語教學應根據個體認知差異(cognitive differences),把握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及特點,科學實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這就要求外語教師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訓。培養(yǎng)良好的教研意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養(yǎng)說到底就是培養(yǎng)用研究的方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在正確的外語教學理論指導下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技巧,這是教學改革對教師的必然挑戰(zhàn),也是教師的必備本領。
科研工作應以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結合外語教學理論,在教材、教法等方面開展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研究不能憑感覺,而要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回顧課堂教學行為過程,總結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適時加以調整,形成新的教學決策能力,開展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養(yǎng)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6、強化信息技術
僅有良好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教學理論知識還不夠,還應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和應用信息技術能力,能切實理解當今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的基本特點,把握如何選擇合適的信息通信技術來呈現中小學英語知識體系的相關知識點。教師應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利用網絡搜集獲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評價信息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實踐的整合。
7、形成整體銜接
我國的外語教育要不斷改善宏觀調控措施,立足整體,統(tǒng)籌安排,應根據國情(缺少語言環(huán)境、辦學條件差、師資水平不高等),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外語教育整體方案。中小學、大學外語教育應形成系統(tǒng),環(huán)環(huán)相扣,“三位一體”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形成“一條龍”的整體銜接。這就要求三者在大綱、教材、方法、考試等方面有可行的銜接安排,避免銜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對機械重復、炒現飯的外語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不相銜接的問題嚴重違背了教育學原理:前一階段的學習要為后一階段打基礎,后一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當前外語教學中出現的“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尷尬局面。
四、結語
時代的發(fā)展給中小學英語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也給教師培訓工作帶來了新挑戰(zhàn)。這種培訓需要新的理論指導,需要采取合乎教學發(fā)展需要的新方式,需要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和信息技術的提高及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中小學英語教師素質的真正提升、教育質量的真正優(yōu)化、教師培訓的真正有效才有實現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Bartlett L.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Reflection Teaching, in Richards C. J. & 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Bailey M.K. The Use of Diary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Richards C.J.& 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段文匯.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現狀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3(6).
[4] 郝瑜.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現狀探析:問題與對策[J].外語教學,2013(2).
[5] 王志國.新課改背景下英語師資培訓的思考[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3).
[6] 王志平.整合資源創(chuàng)立國培計劃英語教師培訓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3(9).
[7] 張愛珍.河南省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xù)教育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4(4).
[8] 張詠梅.基于“國培計劃”的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課程設置研究[J].前沿,2014(3).
【作者簡介】
王 盛(1985-)女,中學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及中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