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摘要:當前,合格的翻譯人才匱乏充分說明了英語翻譯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從翻譯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探討了英語翻譯教學的新理念,也就是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關照下,積極進行課程改革,重新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課堂和諧關系,從而促進翻譯教學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學模式;翻譯教學;翻譯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0-0169-02
一、引言
長期以來,翻譯教學還是在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老路上前行,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用提對翻譯知識的領悟了。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理念存在著種種弊端,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英語翻譯教學的趨勢。而基于羅杰斯于1982年提出的系統(tǒng)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則是當前翻譯教學改革的新方向。他認為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這才是翻譯這門實踐性極強課程應該追尋的方向。
二、翻譯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翻譯課堂基本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更多扮演“打字員”角色,課堂上記翻譯理論,記翻譯例句,記翻譯技巧,而下課后則將筆記本束之高閣。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只能是“打字機”而不是有自主翻譯能力的譯員。只有真正擺正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從地位,才能真正把學生從應試教育轉向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正確軌道上來。長期來看,翻譯教學的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翻譯課程設置不合理。雖然在英語專業(yè)的教學大綱的制定上都把翻譯認定為一門必修課,但是課時極其有限。以甘肅政法學院為例,翻譯課程(筆譯)開設于三年級,一共是兩個學期,但是每周只有兩課時,也就是說英語專業(yè)學生這一年只有72學時(只有短短3天時間)。再有,大部分外語院系只開設普通翻譯課程,講授英漢互譯的基本理論和技巧。而對于時代性很強的應用翻譯,由于課時的限制,都未能開設,這就存在課程單一問題。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校所修的翻譯課程根本無法在實際工作中給予他們具體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第二,翻譯教材陳舊,與時代脫節(jié)。目前,大多數(shù)翻譯教材依然停留在單純講解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的階段,但是真正可以做到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在講解中融入理論的則很少。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觀念中的翻譯理論無用論、翻譯實踐自由論。由于缺乏相應翻譯理論的指導,學生的翻譯實踐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再者,由于時代的不斷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翻譯教材中很多供教師和學生進行翻譯學習和參考的譯例過時,缺乏系統(tǒng)性。學生學起來因而枯燥也就不會產(chǎn)生興趣。
第三,教學方法落后單一。在基礎翻譯課程的教學中單一沉悶的教學模式積重難返。學生口中的翻譯課就是枯燥無味的代名詞。很多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還是局限于傳統(tǒng)思維模式,翻譯教學手段上落后,仍然采用的是老師口頭講解、學生課堂記筆記課下完成練習的模式,這使學生產(chǎn)生了錯覺,認為翻譯課程的最終目的就是貼近老師提供的參考譯文。這偏離了翻譯教學的本質(zhì),那就是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zhì)、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較強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寬廣的知識面的綜合性翻譯人才。長此以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日益缺乏,當他們自己遇到語篇翻譯時還是無從下手。
以上闡述的種種問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典型性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扼殺了學生對翻譯中出現(xiàn)種種問題的求知欲。
三、人本主義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第一,學習對學生來說應該是一件身心愉悅的事情,應該享受的是從學習中所獲得的滿足感而不是學習所帶來的功利性;第二,教師不應只是知識傳播者,更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而推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及時關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心態(tài)變化和情感波動。第三,教師在課堂的角色是輔助者、支持者而不是絕對的權威。
在人本主義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和參與度發(fā)生了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再是課堂的操控者而應該積極融入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引路人。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去追尋知識的本質(zhì),探究信息的真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當以最大可能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翻譯課程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實際能力之上,結合學生興趣特點并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并為最終打好語言基礎、提高學生翻譯能力與綜合素質(zhì)服務的學科。
四、人本主義翻譯教學模式的實際運用
1.教師的支架作用。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起到課堂教學的架構作用,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他們才是學習過程的主宰者,并充分享受學習帶來的愉快。實際操作如下:第一,在翻譯教學內(nèi)容的使用上要與時俱進,具有針對性地去選取那些符合學生興趣和實際翻譯能力的內(nèi)容。雖然教材的選取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充分依賴于授課教師的主觀思維,但是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引導下,教師在收集、編寫和設計相關翻譯材料的過程應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選擇那些能促使學生發(fā)揮認知潛力的內(nèi)容。就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而言,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接觸最多的就是應用類型的翻譯文本,例如:法律翻譯、科技翻譯、商務翻譯等等。而在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教材,都是以文學材料的文本為主,其他類型的不多見;那么教師在課堂講解中就要通過多種方式來豐富課本的素材,盡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選擇那些和學生需求息息相關的文本材料,讓學生對他們有認同感、有響應度。當然,教師在這方面要起到嚴格的把關作用,因為學生們更樂于選擇那些娛樂性強,他們認知度最高的材料,而往往這些材料更偏重于非正式文體,用詞簡單,結構單一,不能很好地達到翻譯學習的目的。教師切記不可放任自流,要事先有設想,一切以學生翻譯能力提高為根本目的。第二,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要多元化。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觀,教師就是拿著參考譯文在課堂上對學生譯文的一個糾錯訓練,其本質(zhì)就是語言訓練,然而翻譯能力的訓練不應該只著眼于語言層面,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具有合理的翻譯思維,架構正確的翻譯模式。對翻譯這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來說,僅靠老師的口傳身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借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其中,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是不錯的選擇。我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廖七一(2000)認為:“語料庫不僅拓展了翻譯研究的思路,同時也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更加客觀、科學的研究方法,能更加有效地揭示語言的結構、語法、詞匯的特征,分析譯者語言習慣、語言的行業(yè)偏好,連貫形式、主位–述位結構,客觀地闡釋社會、文化和觀念對翻譯文本的影響。此外,翻譯英語語料庫能快捷、可靠地發(fā)現(xiàn)和分析一定歷史文化中的翻譯規(guī)范,分析性別差異等對翻譯策略和手法的制約,同時還有助于探索翻譯的普遍規(guī)律?!庇纱丝梢?,這種借助于計算機的翻譯研究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純粹技巧訓練的方式來探索翻譯的本質(zhì)。要想真正提高翻譯能力,唯有真正實現(xiàn)教學的自主性和開放性,使教學形式更加多元化,才能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教師的評價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有積極互動,是全方位的情感交流和溝通。學生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和教師享有同等話語權的課堂主體。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只是正確與否的評判者,而是積極學習心態(tài)的創(chuàng)建者。因此:第一,課堂教學中多給予肯定性評價語。在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話語就是絕對權威,教師所提供的譯文就是最完美的答案。學生基本喪失自主能動性,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講解。事實上,翻譯沒有絕對正確答案,譯本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同譯者眼中得出不一樣的解釋。翻譯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不應該只關注于所謂的翻譯答案,更注重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如何找出翻譯文本的難點和重點以及主要解決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動性。那么,教師應在課堂上營造自由討論的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各抒己見,并派代表做最后的陳述發(fā)言,在不同小組陳述完畢后,教師帶領大家對不同闡釋做總結說明,指出大家分析問題的思路的合理性,并最終由大家做出最佳的選擇。在把學生的思維模式放在教學評價主體后,大家就會通過反思對課堂已學知識進行自我評價,找出語言現(xiàn)象之外的更深層次的東西,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第二,課后練習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相互評價。翻譯課程的本質(zhì)就是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而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依賴于翻譯實踐。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課堂所進行的翻譯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就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課后練習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并借助多媒體手段對學生譯本實行多重評價,把其他同學的評價也作為最終分數(shù)的重要參考標準。無形中,這些充當評價者的學生就自主對譯本和譯文有更深刻的思考,提升了他們對翻譯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的學習方向。
五、結語
傳統(tǒng)翻譯教學觀下的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者,是知識傳遞的終點站。純粹把翻譯當作考試的一部分,這不是語言學習者綜合能力的極好體現(xiàn)。人本主義翻譯教學觀強調(diào)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自主探索翻譯中的各種問題。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升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是使學生具有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師已經(jīng)為他們準好的各種信息,這在強調(diào)學生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的今天有著實際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方展畫.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論述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2]何剛強.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應處理好五個關系[J].中國翻譯,1990,(5).
[3]黃亞平.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下的翻譯教學[J].新西部,2009,(20).
[4]廖七一.語料庫與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
[5]穆雷.翻譯教學發(fā)展的路徑[J].中國翻譯,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