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 姚行齊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武漢 4300652廣州軍區(qū)武漢總醫(yī)院耳鼻喉科,武漢 430000
?
·學術探討·
突發(fā)性耳聾中醫(yī)病因病機探析
劉琴1姚行齊2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武漢4300652廣州軍區(qū)武漢總醫(yī)院耳鼻喉科,武漢430000
1994年De Kleyn[1]給出了突發(fā)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以下簡稱突聾)的定義。突聾是指突然出現的單(雙)側感音神經性耳聾,甚至伴有耳鳴、耳內悶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癥狀,可在3 d以內發(fā)生,并至少出現連續(xù)3個頻率上最少30 dBd的聽力損失,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其發(fā)病率約為2~20/10萬人,實際發(fā)病率更高(這是由于部分突聾患者有自愈情況),高發(fā)年齡為50~60歲,男女比例為1∶1,且單側多于雙側[2]。突發(fā)性耳聾有一定自愈性,但概率小,且2~4周是其有效治療時間窗,若未及時診治、誤診或者漏診,患者可能會出現永久性聽力下降,甚至永久性耳聾,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對突聾患者的及時有效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大意義,要早診早治就必須對其有一個較全面的正確認識,特別是對突聾的病因病機有一個深入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療效?,F將筆者導師和筆者對突聾的病因病機的經驗和認識進行簡明扼要的報告,供同道參考。
突聾在中醫(yī)屬于“暴聾”范疇[3],病名最早見于《內經》,載有“少陽之厥,則暴聾”。祖國醫(yī)學認為,突聾的發(fā)生多由于外感六淫邪氣,七情內傷,臟腑功能受損,經絡瘀滯,或氣血逆亂,經脈不通,或氣滯血瘀,瘀而不行,均可引起實證耳聾;或氣血不足,無以濡養(yǎng),或先天稟賦不足,臟腑虛弱,五臟功能損傷,氣血化生不足,均可引起虛證耳聾[4];或甚至出現外感六淫夾雜臟腑虛弱或損傷等虛實夾雜之耳聾。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并時,并則有臟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于耳之脈,則令聾”。
1.1外感六淫邪氣致聾
《內經》中載有五運六氣的變化導致耳聾,其實則為外感邪氣引起耳聾,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載有“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瘧,……嗌燥耳聾,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耳無所聞”。而《醫(yī)學綱目》將《內經》中有關五運六氣致聾歸納為“濕邪傷腎聾,燥邪傷肝聾,火邪傷肺聾,風火炎擾于上聾”。《素問·繆刺論》載有“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端貑枴嵴摗芬噍d有“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5]。外感六淫邪氣,各有所嗜,侵襲對應臟腑,導致各臟腑功能損傷而發(fā)為突聾,或外感邪氣直中耳部,引起突聾。
1.2七情內傷,臟腑損傷
七情本是人體正常情緒變化,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七情分屬五臟。怒為肝之志,喜為心之志,悲(憂)為肺之志,思為脾之志,恐(驚)為腎之志。七情生理情況下是機體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應。倘若情志活動過度,超過機體能承受范圍,并持久,必然會影響對應臟腑,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同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6]。七情太過,損傷對應臟腑,五臟相連,六腑相通,外加七情之性,各有所喜,互為影響,而出現虛實夾雜之耳聾。
1.3氣血逆亂,經脈不通
臟腑氣血不循常道,臟腑之氣,厥而逆行,導致實證耳聾。此為多數醫(yī)家所支持?!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最早提及肝氣厥逆致聾,其載有“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載有“暴厥而聾”。《素問·厥論》載有“少陽之厥,則暴聾”[7]。氣血逆亂,經脈不通,臟腑之氣,厥逆而上,經過古代醫(yī)家不斷探索與實踐,漸漸對其有著相對統一認識,即:五臟六腑相互影響,致肝氣郁結不舒,氣血逆行而上,導致氣血陰陽不相順接而發(fā)為突聾。
1.4氣滯血瘀,瘀血不行
對于氣滯血瘀導致突聾的論述,在歷代醫(yī)學中記錄較少,其中主要見于清代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其上卷云:“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故耳實聾”[8]。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瘀血不行,耳失濡養(yǎng),發(fā)為實證突聾。對于氣滯血瘀致聾,完全符合現代基礎研究,同時對于臨床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1.5氣血不足,無以濡養(yǎng)
氣血生成主要是由脾胃運化水谷而來。中焦脾胃,運化水谷,調理氣機。若中焦樞機不利,脾胃功能損傷,運化無力,氣血生成不足,無以游益精氣,或脾陽不升,氣血難升,無以濡養(yǎng)耳竅,耳功能損傷,聽力下降,形成虛證突聾。如《脾胃論》所說:“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9]。抑或脾陽不振,水濕不化,聚而成痰,痰濕阻竅,氣血不達,失于濡養(yǎng),導致虛實夾雜之聾。脾胃運化不暢,氣血不足,精氣不能上養(yǎng)耳竅,或脾陽不振,氣血不升抑或清陽不升反降,痰濕內生,阻滯耳竅等,均表明突聾與脾胃氣血功能密切相關。
1.6先天稟賦不足,臟腑虛弱
中醫(y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陰腎陽乃元陰元陽,五臟六腑之根本。耳為腎之竅,因此,腎與耳關系密切,如《靈樞·脈度》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機體先天不足,腎氣不盈,腎精不足,耳竅失于濡養(yǎng),聽覺不靈,而發(fā)為突聾,如《靈樞·決氣》載有“精脫者耳聾,液脫者耳數鳴”。腎精充盈,濡養(yǎng)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各司其職,機體陰陽氣血相順接,達到陰平陽秘。若先天稟賦不足,五臟六腑無以濡養(yǎng),或機體虛弱,無力御邪,邪氣內侵,均可導致耳失于聰,最終形成突聾。
1.7其他病因病機
風邪侵襲耳竅致突聾,風為百病之長,無孔不入,同時易于攜帶外邪侵襲人體。對于風邪致突聾的論述,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所言最為精辟,其載有“足少陰腎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其經脈虛,風邪乘之,風入于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風邪直接侵襲耳竅,使耳竅經氣不舒,郁而不宣,發(fā)為突聾。另《景岳全書》亦載有“風寒外感,亂其營衛(wèi),而致暴聾”。風本為外感六淫之邪,考慮其特殊性,故單獨論述。
火熱邪氣上擾耳竅致突聾,火熱之邪,乃陽邪,其性炎上,易于侵犯上焦。而肝膽之熱,尤為常見,如《辨證奇聞·耳聞門》曰:“肝為腎之子,腎氣既通于耳,則肝之氣未嘗不可相通者”。肝膽之熱,上達耳竅,耳竅不暢,更加容易導致突聾。另肝腎同源,肝熱灼陰,累及腎臟,肝腎不足,火熱之邪越盛,耳聾越盛。
筆者根據祖國醫(yī)學各家病因學說,跟師姚行齊教授臨證經驗,結合臨床所見,將突聾發(fā)生的中醫(yī)病因病機闡述如上,揭示突聾的病因病機。上述雖分述了病因病機,但祖國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機體各個臟腑之間相互影響,也相互作用,既包括生理性也包含病理性。在實際臨床上既要看到局部同時也需要看到整體,只有這樣才能靈活運用中醫(yī)中藥,為患者帶來福音。
[1]De KLEYN A.Sudden complete or partial loss of function of the octavus-system in apparently normal persons[J].Acta Oto-laryngol(Stockh),1944,32:407-429.
[2]向杰,劉博.從文獻分析看突發(fā)性耳聾的研究熱點[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5,13(2):136-140.
[3]尚國超.從肺論治突發(fā)性耳聾[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北京:[出版者不詳],2010.
[4]張世忠.突發(fā)性耳聾中醫(yī)病因及治療進展聾[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暨嗓音言語聽力醫(yī)學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北京:[出版者不詳],2010.
[5]丘麗華,王玲.針灸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yī)藥,2011,6(5):428-430.
[6]陳麗英,李青.內傷七情辨析[J].陜西中醫(yī),2011,32(10):1357-1358.
[7]劉元獻,丘麗華,王玲.運用《內經》理論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思路[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3):10-12.
[8]巴艷東,徐永和.突發(fā)性耳聾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探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34(10):147-148.
[9]牟來品.分從五臟論治突發(fā)性耳聾[J].光明中醫(yī),2013,28(12):2459-2461.
10.3969/j.issn.1674-4616.2016.04.018
201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