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雨
(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shè)計學院, 上?!?00240)
?
【哲學】
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知識
——亞里士多德《論靈魂》解讀
陳中雨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shè)計學院,上海200240)
[摘要]在《論靈魂》中,亞里士多德在梳理和辨析前輩哲學家關(guān)于靈魂問題論述的基礎(chǔ)上,以實體問題為出發(fā)點,通過對“質(zhì)料—形式”、“潛能—現(xiàn)實”問題的探究,引入了軀體與靈魂關(guān)系問題來解釋生命現(xiàn)象,確定了“靈魂作為生命的本原”的觀點。他認為:靈魂是潛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第一現(xiàn)實。在靈魂與軀體的關(guān)系問題的基礎(chǔ)上,他又提出了“靈魂的兩個部分”:一是使有生命的軀體實現(xiàn)的靈魂;一是使理智實現(xiàn)的靈魂。靈魂的這兩個部分,既是感覺的實現(xiàn)又是思維和欲望的實現(xiàn),形成了“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的知識”的觀點,建構(gòu)起了古希臘確定的知識論。
[關(guān)鍵詞]亞里士多德;論靈魂;實體;靈魂;軀體;感覺;思維;欲望
靈魂問題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問題。德謨克利特認為靈魂是某種火和熱[1]19;阿那克薩戈拉認為靈魂是運動的生產(chǎn)者[1]21;柏拉圖的《蒂邁歐篇》認為靈魂參與了宇宙、天地、自然及生命物的創(chuàng)造,《斐多篇》論述了人的靈魂的不朽,《理想國》卷十論述了靈魂的永恒輪回。古希臘哲學家對靈魂問題的研究,形成了靈魂有形論和靈魂無形論兩方面的主要觀點。亞里士多德在考察前輩哲學家觀點的基礎(chǔ)上,以“實體”問題作為出發(fā)點,通過“質(zhì)料—形式”、“潛能—現(xiàn)實”解釋了靈魂與軀體關(guān)系問題,確定了“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的知識”的觀點,本文具體探索亞里士多德的靈魂思想及其生命倫理意義。
一、《論靈魂》中的實體問題
在《論靈魂》第二章開篇,亞里士多德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實體。他通過對實體問題的分析解決了“靈魂是什么”的問題。他認為實體有三個層次:“我們把某一科屬存在的事物叫做實體,實體一分為三:(1)質(zhì)料,它自身并非是‘這個’;(2)形式或形狀,由于它事物才被稱為‘這個’;(3)前兩者的合成。質(zhì)料是潛能,而形式是實現(xiàn)或現(xiàn)實,現(xiàn)實在兩種意義上使用:擁有知識與運用知識?!盵1]67
實體的三個層次分別為:質(zhì)料、形式、質(zhì)料和形式的合成。如,床的問題。第一實體:質(zhì)料。床有床的質(zhì)料,木頭或鐵,但是我們不能把木頭或鐵叫做床,它并非“這個”。第二實體:形式。床有床的形式,我們之所以把床叫做床是因為這件事物擁有“床的形式”,形式附帶著它的功用與價值,由于它事物才被稱為“這個”。第三實體:質(zhì)料和形式的合成。床作為存在的事物,必然是質(zhì)料和形式的合成。質(zhì)料作為潛能的存在,如木頭,它可以形成床,可以形成柜子,也可以形成房屋等等,形式是實現(xiàn)或現(xiàn)實?,F(xiàn)實又音譯作“隱德來希”?,F(xiàn)實被亞里士多德理解為擁有知識與運用知識。因此,形式是在擁有知識與運用知識的意義上,使得質(zhì)料的非確定性意義得到了確定性的表達,使得質(zhì)料成為了另一種存在。但質(zhì)料始終是質(zhì)料,并沒有因為形式的引入而改變了質(zhì)料本性。但作為另一種存在,質(zhì)料常常被忽視,因為另一種存在,在于形式的作用,形式在擁有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意義上來使用。
在這段話中,隱藏著一個問題:“形式因”擁有知識和運用知識,那“形式因”的主體是誰?這個追問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兩個維度:神和人。一方面神擁有全部知識并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了宇宙和整個自然;另一方面人分享了神的知識用來改造自然并構(gòu)建人類社會,從這兩種觀念出發(fā),形成的是可知論,只要人無限地接近于神就能獲得宇宙和整個自然創(chuàng)造的秘密。因此,形式來源于神,被人認知,通過天文學、數(shù)學、幾何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成為人類的知識。由此可知,知識分為兩個方面:元知識(神造論)和人類的知識(分有論),知識是世間最神圣和最崇高的存在。在《論靈魂》中,亞里士多德并不認為知識來源于神,他取消了神的維度,他認為知識來源于人對宇宙和整個自然的觀察和研究,因為人是有靈魂的主體性存在,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的知識,靈魂不能脫離人的軀體而單獨存在。
在實體的問題上,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質(zhì)料、形式、質(zhì)料和形式的合成。在神造論的背景之下,這種區(qū)分形成了神對宇宙、自然、人和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在人作為有靈魂的主體性存在的背景下,這種區(qū)分形成了人對宇宙、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形態(tài)的探索。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問題并沒有超出物的范疇,從而也奠定了他的靈魂論也沒有超出生命的范疇。
二、《論靈魂》中的靈魂問題
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實體。”[1]67有些事物有生命,有些事物沒有生命,他說:“所謂生命,乃是具有攝取營養(yǎng)、生長和腐敗的能力”[1]67,“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必定是復(fù)合性的實體”[1]67,“生命是有靈魂與無靈魂的事物的區(qū)別所在”。[1]75在這種區(qū)分中,靈魂作為有生命的事物存在的原因,排除了無生命的自然物,因此,有生命的存在能夠作用于無生命的存在,無生命的存在只能作為第一實體——質(zhì)料。
在有生命的存在中,亞里士多德將其分為:植物、動物和人,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有自然的軀體,“軀體并不是靈魂。軀體并不隸屬于某個主體,它自身即是主體和質(zhì)料。所以,靈魂,作為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形式,必然是實體,這種實體就是現(xiàn)實。靈魂是我們描述的自然軀體的現(xiàn)實,這個現(xiàn)實有兩種意義,類似于擁有知識和運用知識”[1]67。
在這段話中,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靈魂和有生命的軀體,認為:有生命的軀體是質(zhì)料和主體,靈魂是有生命的軀體的形式,是有生命的軀體是其所是的原因,與實體問題的劃分形成了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
質(zhì)料→形式→質(zhì)料和形式的合成
軀體→靈魂→軀體和靈魂的合成
靈魂作為有生命的軀體是其所是的原因,靈魂成為了生命存在的重要問題。因為有生命的軀體有各個部分,如,眼、耳、鼻、舌、身,靈魂實現(xiàn)了有生命的軀體各個部分的功能,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那靈魂一定有部分。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靈魂有部分,那么靈魂的部分也是不能和軀體分離。因為他們中有一些部分的現(xiàn)實不過是軀體部分的現(xiàn)實而已。有一些部分也許能夠分離存在,因為它們根本不是軀體的現(xiàn)實?!盵1]73在這里,亞里士多德提出了靈魂的兩個部分:一部分使軀體實現(xiàn)的靈魂,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實現(xiàn);另一部分使知識實現(xiàn)的靈魂,如思辨。但這兩部分都在生命的范疇之內(nèi),是生命的實現(xiàn)。由此可知,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的知識,既是有生命的軀體及其功能的本原,又是思辨的本原。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使生命體具有四種能力:營養(yǎng)能力、感覺能力、思維能力及運動能力。這四種能力分別作用于有生命的軀體,是有生命的軀體存在的原因。
1.與軀體結(jié)合的靈魂:營養(yǎng)、感覺及其實現(xiàn)
與軀體結(jié)合的靈魂,是有生命的軀體各部分功能實現(xiàn)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認為:“植物僅有營養(yǎng)能力”[1]81,它的營養(yǎng)能力通過根和枝葉來實現(xiàn),植物沒有分有靈魂的其他能力。植物的“營養(yǎng)能力可以和感覺能力相分離”[1]83,沒有感覺能力,植物也能夠生存?!皩τ趧游飦碚f,首要的是感覺”[1]75,因為動物的營養(yǎng)能力靠感覺,沒有感覺,動物必然死亡。有些動物視覺能力發(fā)達,有些動物聽覺能力發(fā)達,有些動物嗅覺能力發(fā)達,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動物不同的生存技能。總體來說,感覺是動物生存的全部,如,一只鳥失去了視力,它很快就會被其他動物獵食。以感覺為中心,動物在自然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世界,“極少的動物具有推理和思辨的能力”[1]85,通過現(xiàn)代實驗發(fā)現(xiàn)烏鴉和黑猩猩具有簡單的推理能力。在人的世界中,除了具有動物的營養(yǎng)能力和感覺能力之外,尤為突出的是思辨能力,這個思辨能力不是認識自然界的事物或擁有很多技藝,而是一種解釋性的知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有感覺的動物中,攝取營養(yǎng)的方式靠的是外在世界,即,動物攝取營養(yǎng)不像植物,它不是自足的。因此,存在著感覺和感覺對象的問題,即,什么東西可吃,什么東西不可吃,什么地方可住,什么地方不可住,必然在動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基本的記憶,否則,就很容易被獵食,這里面有兩個問題:一是感覺和感覺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二是記憶和感覺之間的關(guān)系:
其一,感覺和感覺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感覺對象是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感覺方式來實現(xiàn)的,每種感覺方式與感覺對象有著特殊的關(guān)系,如,視覺作用于顏色,聽覺作用于聲音;視覺不能聽出聲音,聽覺不能看出顏色。但它們共同作用于感覺,形成感覺對象的最初實現(xiàn),感覺是這些功能的最初綜合。通過感覺,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正在轉(zhuǎn)動的白色的物體”,一種感覺方式不能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因此,感覺通過感官感知對象,并對對象進行綜合性處理,形成感覺對象的實現(xiàn)?,F(xiàn)代認知科學認為,感覺的實現(xiàn)是人體的神經(jīng)與大腦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形成的。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神經(jīng)問題還沒有被提出來,他對人體的這種現(xiàn)象的解釋不是物質(zhì)性,而是精神性。他認為這些軀體功能的實現(xiàn)是靈魂作用的結(jié)果,因此,靈魂被他稱為“生命的本原”。毋庸置疑,亞里士多德對感覺以及感覺對象實現(xiàn)問題的探討,奠定了認知科學的基礎(chǔ)。
其二,記憶與感覺之間的關(guān)系。外在事物通過感官獲得的感覺體驗必然要形成記憶,否則,感覺與感覺對象之間就成了即時性的存在,就會使得感覺對象永遠是新鮮性的。因此,對感覺對象的感覺,永遠是在體驗和記憶中形成,否則,感覺對象就不能實現(xiàn)其存在。在感覺的基礎(chǔ)上,形成直觀的判斷,這種判斷是根據(jù)感覺的對比產(chǎn)生的判斷,通過調(diào)取感覺對象呈現(xiàn)狀態(tài)的記憶進行對比,形成是否可以選擇的基礎(chǔ)判斷。這種對比不涉及思辨和知識,但是涉及記憶和體驗。日常生活中,記憶和體驗是思辨和知識的基礎(chǔ),但思辨和知識可以脫離記憶和體驗而自為的存在。在動物的世界里,存儲著大量記憶和體驗的信息,以此來應(yīng)對外在世界的變化和自身的安危問題。感覺與感覺對象在即時性氛圍中存在,記憶和體驗是對這種氛圍的保留,實現(xiàn)了甄別、篩選和定位。因此,動物憑借著感覺、記憶等功能應(yīng)對外在世界的變化,形成了動物的生存策略。在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中,雖然沒有明確探討記憶的問題,但他認為:“每一種感覺器官接受了感知客體,但沒有接受它的質(zhì)料,這就是為什么,在感覺對象消失后,在感覺器官中仍然存在著感覺和精神影像。”[1]147
綜上所述,與軀體結(jié)合的靈魂,使軀體的各個部分實現(xiàn)其功能和價值,實現(xiàn)了生命體與外在世界的溝通,作用于生命體的營養(yǎng)能力和感覺能力。
2.與軀體分離的靈魂:思維及其實現(xiàn)
與軀體分離的靈魂,是靈魂的另一部分:思維。這一部分不是軀體的現(xiàn)實,不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原因,但是,這一部分靈魂是分析和綜合的本原,它是知識的現(xiàn)實。這部分靈魂的重要性在于:它不陷入到任何一種與軀體結(jié)合的感官感覺之中,它對感官感覺的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理性的表達,從而實現(xiàn)對世界的概念性把握。
思維在形式上是自為存在的,它不為任何其他外在目的而存在,它自身是自身的本原,并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結(jié)構(gòu),“心靈潛在地即是思維的對象,但現(xiàn)實上,在思維之前它什么都不是”[1]169。思維是心靈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認為:“心靈除了接受能力外,并無其他本性。”[1]165心靈接受來自感覺對象的影像,比如,石頭在心靈中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石頭的形象。心靈的對象就是石頭的形象,通過思維對心靈對象的考察,形成思辨和知識。心靈對象在原初的意義上是一堆混亂的形式,思維通過推理和類比的方法建立起關(guān)系和模式。但是,思維之所以能夠?qū)靵y的形式進行分析和綜合,原因在于思維本身是這些混亂的形式的本原。思維是自為存在的,思維本身擁有知識并運用知識。如果說形式是質(zhì)料的實現(xiàn),那么思維就是形式的實現(xiàn)。思維是離質(zhì)料最遠的存在,是心靈中形式的本原。
思維作為靈魂的另一部分是理智的,這部分不因為感官影像的影響而改變,也不會既是A又是B,這部分是永恒不變的、不可分的。思維是萬事萬物的原理,它通過心靈接受感官影像,整理感官影像:一方面,它思維心靈的形式形成對外在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它思維它自己,形成充足的理智存在,而思維作為思維就在于它思維它自己。因此,從根本的意義上說,人的世界的終極存在在于思維。思維在擁有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意義上認識并創(chuàng)造了整個人類世界。
靈魂中的思維部分是靈魂的高級存在,它是自為存在的,不因外物的改變而改變,是永恒的,自足的存在。靈魂的這部分存在不容易被應(yīng)用,因為大部分動物和人都生活在欲望和情感之中,在體驗和記憶中,形成對生活的選擇,很少有人進入到理智的永恒世界之中體驗思維的存在。因為人的軀體的生理的需求讓靈魂的思維部分服務(wù)于靈魂的感覺部分。
3.欲望:運動及其實現(xiàn)
有感覺能力的動物一定有欲望,“因為有感覺,就會有痛苦和快樂,有痛苦和快樂就一定會有欲望”[1]77。所以,欲望一定會引起運動,或是思維運動,或是軀體運動,使得欲望的目的實現(xiàn)。
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我們把靈魂分成三個部分,那么我們在每一個部分中都可以找到欲望,因為在計算的部分中存在著意志,在非理性的部分中存在著欲念和情感”[1]183,“運動總是與客體有關(guān),并且和想象或欲望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除非在沖動之下,尋求或躲避某些事物,否則不會產(chǎn)生運動”[1]185,“運動是人躲避或追求某些事物的特征”。[1]185因此,運動在感覺和思維中同時存在,欲望是運動的起點。但是,感覺和思維引起運動與否卻存在著矛盾,形成了身體欲望與理智欲望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即“當心靈命令和思維驅(qū)使我們回避或追求某事物時,不會產(chǎn)生運動,但是在缺乏自我控制的情況下,欲望卻能慫恿人們行動。”[1]185,187似乎運動是心靈和欲望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在運動與不運動之間,形成了一種自我控制的、有目的性的選擇,產(chǎn)生了實踐心靈和思辨心靈的分界。思辨心靈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但是實踐心靈是做與不做的決定者。比如,我打算好明天上午在圖書館學習,以確??荚嚹苋〉煤贸煽?,但是一位同學叫我去唱歌娛樂,我去還是不去的決定取決于我本身的堅定理智,還是服從身體欲望。但無論是去了還是沒去,都是一種行動,思維不能決定行動,而是欲望在決定行動,我不去是想取得好成績的欲望超越了娛樂的欲望,我去是娛樂的欲望超越了取得好成績的欲望?!坝笄蟮氖挛锬耸菍嵺`心靈的出發(fā)點,而實踐心靈的最后步驟又是行為的開端。”[1]187因此,欲望是運動的源泉。理智之所以能作用于欲望,不在于欲望的無能為力,而在于對善的目的性追求,因此,形成了理智欲望和身體欲望之間的矛盾,但是,最終的解決在于欲望的壓抑或妥協(xié),仍然是欲望的行動。
欲望實現(xiàn)了在世存在的所有行動,欲望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的重要能力,欲望包括與軀體結(jié)合的靈魂的營養(yǎng)、感覺及其實現(xiàn);與軀體分離的靈魂的思維、心靈(計算能力)及其實現(xiàn)。正因如此,人在理智欲望和感覺欲望的交織之中存在,非欲望的存在,是生命的暫時滿足。即使形而上學的起點也是困惑,以及對困惑問題的解決。
靈魂問題是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他解釋了感覺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也解釋了理智存在的原因,對整個生命世界作了一次全面的解讀,這兩部分回應(yīng)了柏拉圖《泰阿泰德篇》知識不確定性的問題,同時為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排除靈魂問題,所得到的就是現(xiàn)代認知科學的基礎(chǔ),因此,當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系統(tǒng)崩潰之后,亞里士多德哲學仍為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的知識:德性與真理
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的知識,既是有生命的軀體的感覺和營養(yǎng)的實現(xiàn),又是思辨和知識的實現(xiàn)。因此,在人與人結(jié)成的城邦之中,公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兩個重要的問題:德性和真理。
在感覺和營養(yǎng)方面,為了個體生命存在和生活得幸??鞓罚械膭游锒夹纬闪粟吚芎Φ纳娌呗?,而人類在這個方面做得最為突出,最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城邦。在《政治學》的開篇,亞里士多德就講:“城邦是最高最廣的善”,城邦的建立是為了追求快樂美好的生活,城邦提供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制度。然而,人作為一個有感覺的趨利避害的動物,在城邦生活中,必然有一部分人享受城邦的利益,另一部分人沒有享受到城邦的利益。因此,城邦生活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并培養(yǎng)公民的基本道德,形成良好的城邦風尚。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規(guī)定了城邦中各個階層公民的德性,其中,最重要的德性有四:正義、勇敢、節(jié)制、智慧,使得城邦能夠保障全體公民的幸??鞓贰T凇赌岣黢R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確定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兩大范疇,并探討了三種生活方式:“最為流行的享樂生活、公民大會的或政治的生活,和第三種,沉思的生活?!盵2]11因此,最初的德性生活不是作為德性的要求而存在的,而是作為規(guī)范人的趨利避害的行為而存在的。關(guān)于詩人與城邦之間的關(guān)系,柏拉圖對詩人的批評主要在于對城邦德性問題的重視。在《理想國》第二卷和第十卷中,柏拉圖對荷馬史詩的批判,目的是為了建構(gòu)一個幸福、快樂、美好、正義的永恒城邦。那些只懂得唱歌、跳舞、玩樂的人,哪里懂得維持城邦美好生活的艱辛!城邦提供了唱歌、跳舞的舞臺,而唱歌、跳舞也可能毀滅城邦,這是柏拉圖充分認識到的,因此,在《理想國》中,城邦的每一位公民都要按照自己的職責保衛(wèi)城邦,詩人也不例外。在感覺的基礎(chǔ)上,人為了美好的生活建立了城邦,城邦反過來又壓抑了人的全面感覺,在這兩者之間,形成了城邦的建構(gòu)和解構(gòu)的兩極,城邦的價值必然被設(shè)定,城邦的價值設(shè)定也必然不斷地被瓦解,因為這一切的建構(gòu)基礎(chǔ)在于感覺、情緒和情感的實現(xiàn),人是一種在感覺、情緒和情感中存在的動物,而感覺、情緒和情感卻是不穩(wěn)定的。
在思維方面,現(xiàn)代社會中思維不是某個階層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進行的人類活動,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知識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執(zhí)著于感覺以及感覺所提供的生活,并沒有進入思維之中,過一種理智的生活。在古希臘,城邦生活讓一部分人有了閑暇時間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專門從事理智研究的工作,他們不滿足于城邦提供的外在的享樂生活。他們對城邦生活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保障了城邦的美好生活:一方面是針對管理者,管理者應(yīng)該具有怎樣的德性和行為規(guī)范;另一方面針對公民,公民應(yīng)該具有怎樣的德性和行為規(guī)范。在管理者和公民之間如何形成彼此認同,如何形成官民之間和諧的關(guān)系,兩者如何互相監(jiān)督促進,共同實踐美好的城邦生活。直至今日,西方的哲學和社會實踐仍在對這些問題的考察之中,對這些問題的考察作用于人心,作用于社會現(xiàn)實,形成美好生活的理想。古希臘的城邦問題和現(xiàn)代的社會問題不可同日而語,但正義、自由、平等、愛、美、善等一系列問題是人類社會永遠需要思考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對公民生活的關(guān)注,對美好的城邦生活的實踐奠定了最基本的議題,但這部分議題不在感覺問題的實現(xiàn)之中,在于更進一步地對理智生活的追求,作用于永恒的城邦,形成的是真理問題。伴隨著自然科學應(yīng)用于整個城邦,形成了惠及全民的城邦社會。
在感覺和思維兩個方面,一個在思考趨利避害的基礎(chǔ)上形成城邦公民的德性生活,一個在思考永恒和自足問題的基礎(chǔ)上形成理智的沉思生活,這兩種生活是對靈魂中感覺和思維兩部分在現(xiàn)實中的回應(yīng),因此,靈魂問題是古希臘一切問題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Aristotle.On the Soul[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2]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注).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責任編輯馮自變】
Soul as the First Knowledge——The 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On the Soul
CHEN Zhong-yu
(SchoolofMediaandDesign,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40,China)
Abstract:Aristotle’s “On the Soul” absorbs the views of predecessor philosophers and gives an important point: Soul as the first knowledge. He uses the item of substance to prove this poin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matter” and “potential-actuality”, he educes the problem of body and soul, considers that soul as the first actuality of the potential body. He also finds the issue about “the part of the soul”, one part connects with body, while the other part is apart from body. They are completion of the sense and mind, so the soul is the first important knowledge.
Key words:Aristotle; On the Soul; substance; soul; body; sense; mind; desire
[文章編號]1672-2035(2016)01-0001-05
[中圖分類號]B502.23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陳中雨(1985-),男,遼寧綏中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shè)計學院在讀博士。
[收稿日期]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