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光,李嘉瑋
(1.臨沂第二十中學,山東 臨沂 276017; 2.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
回歸“育人”:高效課堂的應然追求
朱景光1,李嘉瑋2
(1.臨沂第二十中學,山東 臨沂 276017; 2.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摘要:通過對高效課堂探索建設的過程反思、高效本體的深層追問、實踐教學的策略操作、教育理念的高度提升的探討,文章指出,高效課堂建設應該關愛生命、回到育人、建構能力和增值生命,實現學生的真實成長。
關鍵詞:高效課堂;生命增值;育人;追求
近幾年來,“高效課堂”炙手可熱,一時成為“顯學”,各種看似高效的“絕招”也層出不窮。然而在這轟轟烈烈的課改洪流中,有相當一部分熱鬧的背后更像是一部分人的“獨角戲”,而作為主角的學生——“學”習的“生”命——卻似乎不在真實繁榮之中,甚至無人問津。所以,有必要進行“高效課堂”的深層反思和深度追問,進行學生生命關懷的理念提升和實踐改進,實現學生“生命增值”[1](P30~35)和真實成長的目標。
一、過程反芻:從“學生在哪”到“關愛生命”
高效的追求源自哪里?高效到底為了誰?高效的意義在哪?這些“本體論”的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1.原初:教育過分功利
人們之所以言必稱“高效課堂”,與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主題——規(guī)范辦學導致學生在校時間相對減少,害怕影響成績和升學的高度焦慮密切相關。所以,高效課堂的“橫空出世”,引來了廣泛關注,迎合了知識教學的功利主義色彩。結果高效課堂就被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提高考試“分數”和掌握顯性知識的場所,學生成為迅速“裝載”知識的“媒介”,但是,在不斷地重視分數的同時,原本掌握知識的生命主體——學生,卻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教學越來越忽略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和養(yǎng)育,使人的完整性被一點點肢解,最后變得支離破碎甚至沒有了“人”。這種極端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觀是科學建構“高效課堂”的“原初起點”意義上的“天然”制約。
2.結果:個體尊嚴缺失
孩子背上書包走進學堂,立刻就成了“學習”的“生命”——學生?學生生命尊嚴和成長意義體現在哪?全部生活意義只是學習的機器?是實現父母、教師的理想的替代品、試驗品或新工具?究竟,生命是什么?這是一個貌似簡單實則寓意深遠的問題。[2](P53~63)縱觀當今課程與教學的現狀,“虎媽”、“鷹爸”的走紅,“衡水模式”、“毛坦廠模式”的“燎原之勢”,誰能說清有多少人至今仍然是在“見物不見人”地分割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上,很多課程“知識完全脫離了人的生活世界”,導致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日益成為一個意義缺失的世界”。[3](P3~7)
生命的權利和尊嚴越來越被漠視,上層設計的偏頗導致下行施政的畸形,我們應該疑問和深思:現實世俗的成功與一個生命的豐滿,到底孰輕孰重?到底應該追求什么向度的教學成功?
3.本質:兩個世界隔離
實際上,在年齡尚小的兒童看來,文本世界和現實生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課程文本的書本世界是由沒有色彩的單調的文字和缺少變化的抽象邏輯堆砌起來的,文本知識是高度抽象和艱難晦澀的;當下童年游戲和玩耍的生活世界,才是多彩鮮活和生動體驗的渴望所在。在相當一部分兒童看來,兩個本質相通的世界其實并不相通。因而,他們只好在“課上場景”中生存于書本邏輯世界,遠離現實體驗;在“課下場景”中生存于現實生活世界,遠離書本勞碌。沒有自由,缺失選擇,學習久而久之也就日益成為一種沉重負擔,而不是樂在其中。更有甚者,對部分學生來說,學習的過程就是逐漸失去選擇權利和學習動力的過程,就是學習、生活自信心和生命成長動力逐漸喪失的過程,就是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日益消退的過程,就是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逐漸遞減的過程,[3](P3~7)這樣的學習,還是學生的學習責任和成長權利嗎?當學習失去發(fā)展的意義而成為無盡義務的負擔和疲于應付的壓力,情緒枯竭和信心喪失還怎能避免?教師的課程實施和學生的學習生存就變成了一種斗爭和煎熬。
二、深層追問:從“高效為誰”到“回到育人”
尋找教育回家的路,需要回到育人;尋找高效課堂的真諦,同樣需要回到育人。生命才是教育的原點?;氐浇逃脑c看教育和高效課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學教育與育人為本相對立的思維模式。其實,真正育人的教育,不應該只有促進和保障升學的部分,還應該有更深刻的內涵和寬廣的外延。如果只看到“分數、人數和錢數”,教育就是不健康的,學生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就會得不到保障。真正關愛學生,就要從關愛人的生命的高度出發(fā),真正的高效應該從關注“人的知識掌握”轉向“掌握知識的人”[4](P88)——學生的成長,應該在提高學習成績的過程中提升生命質量,從教學走向教育,走向關愛人,走向關愛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最終實現生命增值。
1.標準:不能只有分數
評價高效課堂的標準是什么?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過得充實而多姿多彩?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生命的質量?怎樣才能使學生和自己的生命得到當下的增值和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認為,高效課堂不能只有分數,也不能僅僅是提高成績;還應該是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是促使師生、生生多維互動的課堂,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課堂,是關注全人教育的課堂。作為一個有自己教育理念而且有責任感的教師,應該努力用自己的生命去增值更多的人,讓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學習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堂課的45分鐘都能夠獲得生命的增值。
2.本質:不能只有學習
“高效課堂”的本質不能只有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益,也不能只追求分數的絕對提高,還應該追求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各要素的協(xié)調、和諧,追求師生心靈的對接、意見的溝通、思維的碰撞,追求學生高效學習的心向和能力、自主發(fā)展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提高內驅力。因為,學習生活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經歷的具體生動的“學習性生存”和“發(fā)展性生長”(當然也包括生理性的成長、社會性的成材和德性的成人),都是不可重復、無法再現的真實的生命體驗。課堂的精彩取決于——它是否是教師、學生、課程資源相結合的、具有生命意識的、生命與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完善的變化過程。
3.特征:不能只有成績
高效課堂不僅僅只表現為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還應該有節(jié)約性、生成性、建構性、大容量、快節(jié)奏、全員性等基本特征。節(jié)約性即師生課余預習、當堂完成、復習鞏固,以少投入達到大效果,還要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個性特長;生成性即學生大面積完成預定學習任務,生成“學然后知不足”的積極情感;建構性即學生在教師組織與指導下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主動建構知識;大容量即努力實現三維目標,師生、生生互動性強,教學內容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拓展性,學生收獲大;快節(jié)奏即課堂結構緊湊、合理、效率高,學生在適度焦慮中進行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高;全員性即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學習過程,充分實現全員互動,最終人人進步,全員達標。
三、教學實踐:從“操作策略”到“建構能力”
建構高效課堂,對于普通基層教師來說,首先需要“形而下”的“術”,就是教學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實際效益問題,即實際教學要解決有效提高學生學業(yè)水平的現實問題。所以,高效課堂所追求的是學生高效的自主發(fā)展,應該體現出“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努力實現“基于學生體驗”的內容組合;關注“學”和“主動參與”,體現從“灌輸”轉向“對話”的操作原則,從而使學生學會思考、精神成人。[5]一句話,實現學生的生命增值和真實成長。
1.重點:生成學習策略
“學會”不是目的,“會學”才是教學的深層表征。為此,高效課堂建構的重點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生成自己的學習策略。為此,教師教學需要作出以下調適:
(1)改善教學策略。教學應提綱挈領、突出實踐。教師不僅教給學生陳述性知識,更能夠引導學生“建構”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生成學習主體的“點金術”。
(2)提升監(jiān)控藝術。教師的教學突出對學生的心理監(jiān)控、行為監(jiān)控和課堂調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熱情和提高認知水平,以生成學生主動內化的意識和能力。
(3)生成學習策略。教學過程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學習策略,如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認知策略,提高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策略的實踐水平。
2.基礎:奠基持續(xù)發(fā)展
(1)增加情感體驗。通過自主、合作及互動交流,參加實踐活動或“模擬實踐”,充分激發(fā)學生關于學習意義和作用的情感體驗,切身感受知識學習的作用和目的,學生就會逐步意識到學習的責任與價值,學習就逐漸從枯燥無味轉變?yōu)榻裉斓呢熑魏统砷L的義務,還可以成為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生成學習的積極情感。
(2)促進有效生成。教學應實現平等對話,問題激發(fā),通過工具性、藝術性、思想性、情感性等方面的反復探究,落實三維目標,使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編結成“網狀”的系統(tǒng)知識樹,并由此建立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新的學習體驗和成長感悟,建構后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方法和基本素養(yǎng)。
(3)實施作業(yè)分層?!盎茨蠟殚伲幢睘殍住?,教師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記硬背作業(yè),多布置啟發(fā)性、思考性作業(yè);不布置機械重復作業(yè),多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yè);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yè),多布置實踐性、研究性作業(yè)”。給每位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發(fā)展的余地,生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主動發(fā)展的理性思維,奠基契合自身實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和能力。
3.目標:體現生命關愛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都具有發(fā)展的可能和價值,每一位學生的生命都值得珍惜和關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
(1)改善學生生存方式。少講精講,減輕家庭作業(yè)的課業(yè)負擔;肯定贊許,改變對學生積極求知、勇于表現的漠視;激勵支持,改變埋頭書本、不敢創(chuàng)新的現實;聯系實際,改變遠離生活、逃避現實的尷尬。解放學生,賦予課堂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6](P25~27)
(2)真正研究學生。教師要研究學生心理,研究學情,研究差異,有效指導提高課堂教學的適切性,給學生適度的時間和空間,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切實增加生命體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知識體驗,不斷豐盈學生的生命。
(3)注意課堂節(jié)奏。教師要等待、聆聽、商討和科學評價,讓學生有“思考等待”和“第二等待時間”,有閱讀、討論、鞏固、練習的機會,有適當的表現機會和糾錯時機,調動生命的發(fā)展?jié)撃芎颓斑M動力。
(4)異質互助小組。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為互補的若干學習小組,推行互助機制和小組合作,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實現有差異的共同發(fā)展。
四、教育理念:從“增值生命”到“真實成長”
筆者認為,構建高效課堂的深層追求,應該有“形而上”地求“道”溯源,應該從教育的高度重構課堂,重心和重點應該由關注知識掌握和分數高低,上移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價值——生命增值,而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目標、顯性的知識達成和一些人“個人”利益的實現。高效課堂的追求應是學生通過掌握知識媒介而真實地成長,而不是知識通過學生媒介而傳輸。
為此,高效課堂應該充分考慮到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不應僅僅考慮到知識目標的單一達成。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實際落實也可以是立體共存、多維互動:首先是關愛生命,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積極學習情感”的“生成”,期待解決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責任情感問題;其次是方法的建構,通過學習方法,特別是認知策略的完善,期待解決學生會學習的問題;最后才是知識的自然達成,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初步習得和不斷深化,并使知識具有改善認知結構的承啟現實與未來發(fā)展領域的作用,這樣的學習才能成為學生自己的“自然”、“自由”、“自主”的活動,學習也才會逐步成為“學生在積極情感狀態(tài)中追求自己成長目標的責任行為”。為此,構建高效課堂,我們應該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根基:提升生命價值
生命的意義在于價值,高效的目的在于提升生命價值。沒有生命的存在,一切無從談起。生命是一種“客觀”的“獨立存在”,卻需要“主觀”的“理解重視”。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是有潛力、有價值、有活力、有尊嚴的個性存在。因此,教師應懷有對學生生命的敬畏,改善學生的學習生存處境。教師應該捫心自問:我給學生生命尊嚴了嗎?給學生生命活力施展的空間了嗎?給學生個性張揚的機會了嗎?因為現實并不是對學生管得越多越全,灌輸和訓練的知識越多,他們就越有能力去主動探索、自覺學習。恰恰相反,只有在自主、自由、安全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更好地舒展身心,自信地表現自我??上?,這些樸素的道理卻被教師(包括教育行政和學校管理者)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于是學生就很少甚至沒有自己活動的余地了。沒有了自主,缺少了選擇,學習久而久之就成為一件疲于應付的苦差事。
所以,要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充分考慮到學生發(fā)展的各種需求,教師應在教育教學時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線與隔膜,不斷改善學生的教育生存和學習生活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淺層興趣和長遠動機,激勵積極思維,促進多維互動,實施全人教育,努力“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7](P3~7)努力使課堂成為生命張力和思維想象的涌動場所,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激活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習成為自主活動,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個體生命價值,努力實現師生生命意義的共同飛躍,這才是我們建構高效課堂的教育“原點”和本初根基。
2.前提:激勵情感生成
高效課堂教學最需要什么?筆者認為是基本的學習興趣、持久的成就動機和強烈的學習責任感問題。實際上,沒有枯燥的知識,只有無味的教學,沒有不含智慧的知識,只有缺乏策略的教學。[8](P29~30)現實中,很多教師往往會過分注重課堂的外在形態(tài),如氣氛的熱烈、重點的突出等,但偏偏沒有關注學習主體——學生內心的感受。不少教師很少意識到甚至根本不知道學生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換句話說,很多教學只注重了課堂環(huán)節(jié)本身而沒有注重環(huán)節(jié)所應賦予的深刻內涵和積極意義,這是目前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足球出線、神九發(fā)射、反恐演習,是每位學生心中渴望了解的時事,但學校官員和部分教師卻因為害怕影響管理和耽擱學習而親自關閉了學生燃燒的激情之門,扼殺了學生學習的強烈動機。
所以,每一節(jié)課都很有必要讓學生至少激動一次,讓更多的學生彼此羨慕一次,讓學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讓他在教師和同伴面前得到最大程度的認可,這樣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學生學習的信心支持和興趣激勵,使之在高度的自信、飽滿的熱情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支配下投入到與“現實”密切相關的積極學習之中,從而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協(xié)調,實現心靈對接、意見溝通、思維碰撞,使得學生能夠高效學習、自主發(fā)展,這也應該是高效課堂“必須的”關注點,是建構高效課堂的現實基礎和重要前提。
3.關鍵:促進方法建構
“學會學習”應該成為高效課堂的深層追求和本質需要。學生有探究、創(chuàng)新和獲得新體驗的自然本性,但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和適當的方法。注重過程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收獲在學科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自己個性化的基本方法,幫助他們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策略,特別是提高學生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因為預防脆弱知識綜合癥,[9]“為理解而教”,掌握質性知識的現代教學,要求學生收獲在知識、技能的獲取過程中所形成的那些見解和看法,建構自己的學習策略。
所以,學生認知觀念的生成、完善和升華,應該成為課堂的本質特征。在求知的過程中,學生若沒有自己的見解,就沒有與教師和同伴思維上的碰撞,也就沒有讓自己的見解進一步完善和升華的空間,更不會有對學習方法和規(guī)律的感悟了。為此,在課堂上要突出節(jié)約性、生成性、建構性、大容量、快節(jié)奏、全員性等操作性目標,關注教學策略是否有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和學習策略的建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歸納能力與個性見解。努力通過每一個問題解決過程培養(yǎng)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這種見解哪怕是錯誤的,也是非??少F的。然后引導學生通過驗證,或完善或推翻自己的錯誤,形成新的正確的見解,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逐步鍛造學生強大的頭腦,形成終身學習所提倡的“會學”的智慧人格。一句話,“學會”不是目的,“會學”才是學習目標的深層表征。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取探索更新知識的方法、手段和智慧,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總之,真正高效的課堂是建立在關注學情,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情感激勵和方法建構的基礎之上,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和高度達成。我們的高效課堂建設,既注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現實提高,也著眼學生的心靈喚醒和智慧提升,引導學生生成終身學習所提倡的“會學”的智慧人格,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持續(xù)成長,實現生命增值和真實成長。
參考文獻:
[1]朱景光,龍麗.生命何以增值——學生課程權力的視角[J]. 教育參考,2015,(4).
[2]鄭金洲.重構課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
[3]魯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J].教育研究,2004,(6).
[4]朱景光,孫婷婷.高效課堂應關注學生什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12).
[5]柳延延.大學生活的任務:學會思考,精神成人[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6]顧建德.構建新的課堂文化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7,(3).
[7]葉讕.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8]劉建宇,高婷婷.我對課堂教學的幾點看法[J].創(chuàng)新教育,2008,(3).
[9]郝京華.脆弱知識綜合癥就在我們身邊[N].中國教育報,2009-10-12(6).
Back to “Education”: Pursue of Effective Teaching
ZHU Jingguang1,LI Jiawei2
(1.Linyi No. 20 Middle School, Linyi Shandong 276017;2.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efficient teaching, the deep questioning on the efficient ontology as well as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trategy and educational ideas, we believe that efficient classroom should take care of students’ life, return to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ability and increase value of being. We can achieve the pursuit of real growth of students.
Key words:effective teaching, increase value of being, education, pursuit
作者簡介:朱景光,山東臨沂人,臨沂第二十中學高級教師,碩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十二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農村初中個性優(yōu)質課堂建設研究”(編號:2010JG067)的研究成果之一。
李嘉瑋,上海市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