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陽市外國語小學(322100)許華麗
?
多維解讀——突顯文本的語言張力
浙江東陽市外國語小學(322100)許華麗
[摘要]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們只有不厭其煩地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才能發(fā)現(xiàn)文本語言中蘊含的聽、說、讀、寫的元素。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引領學生抓住文本的語言進行有效的語文實踐,發(fā)展學生說的能力,提升學生讀的品質,對接學生寫的需要。只有這樣多維的解讀,才能因材施教,突顯文本語言張力,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服務。
[關鍵詞]多維解讀語言張力文本
幾乎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或是精巧的句式表達、典型的段式結構,或是特別的謀篇布局、獨特的描述手段,或是看似普通的語言卻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只不過它們都只是靜靜地躺在文本中。我們只有不厭其煩地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去反復地琢磨、推敲,才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精妙。正如歌德說的那樣:經(jīng)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身心、多維度地去解讀文本,保持一種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和警覺。這樣,才能敏銳地捕捉到文本語言中蘊含的聽、說、讀、寫的元素。同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語用的關鍵處進行認知感悟、實踐應用,使其成為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抓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發(fā)揮文本語言的作用,突顯文本語言的張力。
葉老在《略談學習國文》中明確指出:盡量運用語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種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現(xiàn)代公民所必須具有的一種生活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就是現(xiàn)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虧的不只是個人,同時也影響到社會。因此,他一再呼吁人們要重視說話訓練。如何深入鉆研教材,探尋文本“說”的機會,發(fā)展學生說的能力,便成了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要深思的問題。
關于這一點,盛新鳳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烏塔》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年僅14歲的德國少女烏塔,獨自一人游歷歐洲多個國家的事。粗粗一看,這篇文章實在太過普通,語言平淡,情節(jié)平直,似乎激不起我們內心絲毫的波瀾??墒?,如果我們反復研讀,便會發(fā)現(xiàn)本文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那就是對烏塔的語言描寫。它既有作者代為轉述的,也有烏塔自己直接敘述的。在解讀文本時,如果我們能對這種語言現(xiàn)象多幾分關注,多一些琢磨,便會發(fā)現(xiàn)原來它竟是一個極好的訓練學生“說”的元素。下面便是盛老師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這一獨特的解讀,設計的教學案例。
1.對作者兩次轉述烏塔語言的教學:盛老師讓學生試著向自己父母介紹烏塔這個人物。這樣,使其成了交際語言中的“獨白體”訓練。
2.第五自然段中“我”和烏塔三組對話的教學:盛老師扮演文中的“我”,學生扮演烏塔進行對話,在對白過程中讓學生明白說話要自然。這樣訓練,使其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陌生人互相打招呼作介紹的“對白體”訓練。
3.課文后面其他三組對話的教學:像上面一樣扮演角色對話,但要求孩子根據(jù)說話的內容,做到要有理有據(jù),理直氣壯。這樣使課堂成為交際語言中的“辯白體”訓練。
不得不說,盛老師在處理教材時是獨具慧眼的,她不但在平淡無奇的語言中敏銳地捕捉到可挖掘的語言元素,還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與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相結合。這樣巧妙無痕地對接,既在練朗讀,又在練情境交際;既使口語交際訓練有本可依,又使閱讀的文本有了生活情境,魚與熊掌竟能兼得,讓觀課者忍不住為其拍案叫絕。極其普通的文本,卻開出了極其絢麗的花,這源于教師的獨具匠心,深入地挖掘,使文本的語言富有張力。
“我思故我在?!闭绱迬n老師所說: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是學生從讀有所知到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的過程。毋庸置疑,離開思考的讀書,是無效的,沒有任何價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做一個有心人,深入地去研讀文本,挖掘出“思”的元素,讓學生做起思維的體操,培養(yǎng)學生有品質高質量的“讀”的能力。
《鞋匠的兒子》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本,大部分學生甚至教師,讀完以后都不會有很深的印象。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卻獨具慧眼,對那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關鍵的詞語進行深度挖掘,使它們成為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讀”的有效元素。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jīng)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tǒng),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睂O雙金老師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孫老師問:“你讀出了什么?”學生紛紛說讀出了林肯對父親的愛、尊敬、懷念等。孫老師在此基礎上追問:“那位議員們明明是在嘲諷林肯,但他卻非常感激那位議員。在這里,你又讀出了什么?”看得出,孫老師是在圍繞“感激”一詞追問。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又進入新一輪思考。短暫的沉默后,便是精彩紛呈的回答:“一般人面對羞辱會委屈、生氣、羞愧,可是林肯卻感激他們,看得出他非常大度?!薄翱吹搅挚系娘L度、涵養(yǎng)和智慧。”孫老師再次追問:“那你們還能讀出林肯說的三個‘永遠’的言外之意嗎?”再次追問的結果,學生又讀出了林肯的執(zhí)政理想:人人平等!
聽到這里,我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林肯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聯(lián)想到他在短短的5年時間里創(chuàng)下的偉大功績。
展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短短的教學片斷。孫老師的這一看似簡單地抓住關鍵詞追問,其實是頗為用心的。因為是他的追問,使學生不斷地產(chǎn)生認知沖突,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建構;在不斷的生疑、解疑又生疑的過程中,使學生做起思維的體操,在讀中思、讀中議,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性的剖析,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提升了學生“讀”的品質。
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學會寫作,應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王榮生教授在他的《語文為什么教?》里說到的:寫作是人的生存性選擇,更是人的存在性選擇,是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他從人的“生存”和“存在”的高度,強調了寫作的重要性。應當說,培養(yǎng)孩子“寫”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涩F(xiàn)在我們的孩子就是怕寫作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該怎么寫,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都人為地將“讀”與“寫”割裂開來,使學生的“寫”成了“無本之源”。其實,只要我們教師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洞悉文本“寫”的奧秘,對接學生寫的需要,就能讓孩子們愛上寫作。
《匆匆》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精美散文,很多人都喜歡它??墒牵瑢ξ覀兇蠖鄶?shù)語文教師而言,卻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奈。至少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只能拿出唯一的殺手锏“讀”??珊谓堇蠋焻s能讓孩子們學得有滋有味,寫得有模有樣,這一切都源于何捷老師的獨具慧眼。我們都在感慨散文難教的時候,他卻洞悉了散文“寫”的奧秘,去對接了孩子“寫”的需要。
一開課,何捷老師(福建省青年名師、作家)便讓學生一邊聽錄音一邊在課文中畫出讓自己感覺時間過得匆匆的句子。一遍讀下來,學生就發(fā)現(xiàn)文章的字里行間都在寫“匆匆”。無須教師多言,學生便形象地感知到了散文的文體特點:形散而神不散。接著,何老師又讓學生找出文中一連串的問句,形象地感受文章表達的精妙之一——明知時間匆匆,卻對“匆匆”不斷發(fā)問。這樣,讓學生明白:《匆匆》一文之所以精妙,便是作者將“明了的事理”進行“疑惑地表達”。何捷老師還讓學生在文中找一找“熟悉的事物”,如燕子的去來、楊柳的枯青、桃花的謝開……又如洗手、吃飯、默默、睡覺……在領會了一寫再寫反復強調的作用后,何老師話鋒一轉,將學生引領到對作者這些“熟悉事物”的“陌生的寫法”的認識。這樣,學生便領會了作者“將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寫法來表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何老師再拓開一筆,讓學生試著仿寫,結果孩子的仿寫精彩迭出。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像何捷老師那樣,做一個有心的人,多去關注文本,關注文本獨有的表達特色。在洞悉了文本的表達特色后,或許會在文本與學生的“寫”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契合點,讓文本突顯其特有的語言張力,為孩子們的“寫”打下堅實的基礎,激發(fā)起他們強烈的寫作欲望。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敝挥形覀儾粎捚錈┑刈哌M文本,與文本進行多維度的、深入的對話,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才能使文本中靜靜地躺著的文字變得靈動起來,使看似平常的文本變得奇崛起來,探尋到”說”的機宜、挖掘到“思”的元素,洞悉到“寫”的奧秘,從而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服務,突顯文本的語言張力。
(責編韋雄)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