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旻昊(無錫太湖學院 文法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
簡析《包法利夫人》中愛瑪?shù)膼矍榕c婚姻的成因
吳旻昊
(無錫太湖學院 文法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摘 要:拉康的主體性理論認為主體與欲望是密不可分的。論文基于精神分析學的主體性理論,以福樓拜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包法利夫人》為研究對象,從女主人公愛瑪成長、結婚、偷情乃至自殺這幾個維度作為切入點,探討其愛情和婚姻發(fā)展為悲劇結局的成因。
關鍵詞:愛瑪;愛情與婚姻;主體性理論
居斯塔夫·福樓拜是19世紀中期法國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位偉大的批判家和小說家,他生于1821年,卒于1880年,在他不到60年的短暫人生中,留下了不少優(yōu)秀的傳世佳作。在文學大家福樓拜的作品中,充滿了現(xiàn)實主義和批判主義的文藝色彩。著名評論學家李健吾曾經為福樓拜寫下了客觀的評傳,對這位文學大家作品中的思想性和內涵型給予了高度關注。[1]而伴隨著后人對福樓拜的深入探討,《包法利夫人》也在眾多文學解讀中凸顯出來,呈現(xiàn)出文學作品的經典性和多樣化。當今文學發(fā)展中,學術研究者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愛瑪”悲劇的背景、原因、發(fā)展、結果上,但卻對文章精神結構上的探討存在缺口。筆者針對文中愛瑪?shù)纳鼩v程進行探究,力求結合實際,實現(xiàn)福樓拜《包法利夫人》的全新解讀。
在對《包法利夫人》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關注于女主人公愛瑪?shù)膼矍楸瘎』蚴撬龑硐氲淖非髮е铝爽F(xiàn)實的悲劇,還有一些研究者將其與其他作品的女主人公進行對比研究。蔣林從思想內涵、作者的藝術風格和人物的典型塑造等方面分析該作品。[2]于冬云從文藝理論的角度,通過對愛瑪“灰姑娘情結”的分析,闡釋愛瑪?shù)膼矍楸瘎?,進一步分析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集體無意識傾向,從而上升到了一個理論的高度。[3]
孔夏秋分析《包法利夫人》與《安娜·卡列寧娜》這兩部作品在相似的時代背景和體裁形式中同中有異,追求愛情的內心世界和方式是不同的,而婚外戀的具體設置方式卻有相同之處。[4]汪琳分析包法利夫人與潘金蓮這個人物形象,其基調都是極濃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色彩,且都隱含轉折之意。對于《包法利夫人》中意象的闡釋研究是個新穎的課題,如張云君的《〈包法利夫人〉中的隱喻象征意象闡釋》。
在文學的分析過程中,拉康主體理論自有其精密之處。在他對人性的闡述中,將人性按照“主體性”邏輯分析建立起來。主體理論衍生自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逐漸延續(xù)到了后輩的文化領域中。主題性理論在自我意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康主體理論性經歷了漫長而豐富的發(fā)展歷程。拉康主體理論的代表人物也是哲學、文學歷史中赫赫有名的雅克·康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注重對人性深處的性格情感、思維感知加以研究,并提出“主體的真相問題”、“他人與他者”、“幻想與誤認”等思想問題。
(一)鏡像:自我轉化的過程
拉康主體理論對“自我”意識的重視占有首要地位。在人類發(fā)展中,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經能夠將鏡子中的圖像轉化成為“自我”。這個“自我”轉化的過程是系統(tǒng)性的活動,當嬰兒能夠在鏡中認出自己的影像時,尚不能控制身體動作,但它卻能夠迅速采集自己在鏡中的影像,從而確立“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對立。嬰兒還尚未具備成熟的思維能力,從這個角度上說,嬰兒認識自我的過程已經形成了心理發(fā)展的源動力。然而,當嬰兒從鏡像的迷戀中脫離出來,會試圖通過發(fā)音、動作等多種行為,對母親的進行呼喚,當母親不在現(xiàn)場的時候,嬰兒會在反復試驗中放棄行動,壓制自己的欲望,這樣的過程也體現(xiàn)出了拉康理論的主體性。
(二)主體:想象異化的過程
在拉康主體理論的指導下,自我轉化的過程是人類邏輯思維中的首要階段。在最初的“鏡像認識階段”后,就要逐步到想象異化的過程中。自我將從鏡中看到的虛幻的完整的統(tǒng)一幻象誤認為真實的自我之像。和自我鏡像階段不同的是,異化主體是忽視自己,將他人誤認為自己,寄托生存想法、希望的發(fā)展過程。在想象異化的潛意識過程中,存有潛在的分裂型和極端性,和生存本性有所背離。
(三)訴求:欲望衍生的過程
欲望是人的生存本能,不管是心理之欲望還是生理欲望,在拉康理論體系中均有體現(xiàn)。人們的欲望存有層次性,初級、中級、高級相互分離。例如,中級需要指的是人存有的對愛的需要,內心深處存有多項缺口,以期實現(xiàn)完成自我欲望的途徑。
(一)鏡像階段的愛瑪
A young woman in a blue merion dress with three flounces came to the threshold of the door to receive Monsieur Bovary.愛瑪一出場就是成年時期,雖然無法了解她的嬰兒時期,但從細節(jié)可以看出她青少年時期的心理成長狀態(tài):When she was thirteen, her father himself took her to town to place her in the convent.在修道院的生活影響了她的一生。她接受所謂的“良好教育”,偷偷閱讀了許多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文學作品,會跳舞,熟地理,精繪畫,刺繡、鋼琴樣樣出色,此時她對欲望的追求已開始顯露出來:She wanted to get some personal profit out of things, and she rejected as useless all that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e immediate desires of her heart. 在13歲的愛瑪?shù)男闹校浪姿枷牒桶萁鹨庾R開始凸顯,在愛瑪?shù)臐撘庾R中,她只能通過父親魯奧來確立自我的主體意識,但魯奧從未真正試圖去了解女兒的內心和需求,正是魯奧自身的欲望把愛瑪推入萬丈深淵。
愛瑪15歲時便失去了母親,母親的缺失使小愛瑪迷失了生活的方向,逐漸和“正當”的社會紀律和規(guī)則偏離。愛瑪在主體性確立中遇到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的人生歷經坎坷,母親的早逝給了愛瑪巨大的精神、生活壓力,這也導致愛瑪?shù)纳钭兊没艁y無措,失去了原有的秩序,也逐漸開始背離了生活現(xiàn)實。
(二)主體異化的愛瑪
愛瑪從修道院回到農村后并不習慣平靜而單調的生活,而查理·包法利的出現(xiàn)讓她抓住了救命稻草。此時的她處于主體異化的誤認階段,她誤認為查理就像小說中的貴族人物一樣,試圖借他來擺脫困境。當應邀去侯爵的莊園做客時,愛瑪人生中第一次實現(xiàn)了夢想,置身于浪漫小說中的金碧輝煌場景。她時刻想著舞會、侯爵、巴黎式的生活,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What was this Paris like? What a vague name! She repeated it in a low voice, for the mere pleasure of it; it rang in her ears like a great cathedral bell. 此時的她處于主體異化的拒絕承認階段,雖然很清楚現(xiàn)實處境,但她不斷地否定現(xiàn)實,并拒絕接受。她對巴黎朝思暮念,希望躋身上流社會,過上奢華的生活:She confused in her desire the sensualities of luxury with the delights of the heart, elegance of manners with delicacy of sentiment.戈蒂耶將這種狀態(tài)稱為“包法利主義”(Bovarysme),這是一種人格缺陷,這時愛瑪?shù)闹黧w異化程度已非常嚴重。對查理的誤認和對現(xiàn)實的拒絕承認使她越來越壓抑而暴躁。
羅道爾夫和侯爵對她來說是一樣的,因為她真正愛的是自己欲望實現(xiàn)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因此淪為羅道爾夫的情婦后,愛瑪并無內疚而是心花怒放:She repeated,“I have a lover! A lover!”delighting at the idea as if a second puberty had come to her.So at last she was to know those joys of love, that fever of happiness of which she had despaired! 這種主體異化狀態(tài)在愛瑪與萊昂之間同樣存在。雖然萊昂多才多藝,和她心中的理想標準吻合。Love,she thought,must come suddenly,with great outbursts and lightning—a hurricane of the skies, which falls upon life, revolutionizes it, roots up the will like a leaf, and sweeps the whole heart into the abyss.愛瑪與萊昂經歷了將近兩年的偷情后激情不再,兩人都不能從偷情中滿足內心的欲望,因此分開也變得理所當然。小說中的浪漫愛情以及侯爵莊園的金碧輝煌對于愛瑪來說只是她看到的像,可她偏偏認不清現(xiàn)實,將他人誤認為自我形成異化主體,以至于在偷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走向毀滅。
(三)愛瑪?shù)囊笈c欲望
因為總是孤身一人,愛瑪急于有人陪伴,所以查理出現(xiàn)時她不假思索地選擇了他,有人陪伴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愛瑪又衍生出了欲望:Before marriage she thought herself in love;but the happiness that should have followed this love not having come.她迷戀子爵,因為她覺得和子爵跳舞時就像個真正的貴婦,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她被羅道夫輕易所騙,因為和他偷情使她覺得刺激而充滿快感;她陷入與萊昂的糾纏,因為她認為那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瑪?shù)挠褪钦鎼?、幸福與貴族生活。但欲望的本體僅僅是一種烏托邦狀態(tài),正是由于愛瑪認不清問題的本質,總是希望使用對象來填充欲望,所以她內心的黑洞才會越來越大。
本文運用拉康的主體性理論分析了愛瑪?shù)膼矍榕c婚姻悲劇,理論框架主要是由鏡像原理、主體異化及欲望層次構成。通過鏡像階段原理,可以看到缺失的童年對愛瑪造成了很大影響,父母的價值觀從小便綁架了愛瑪;通過主體異化原理,可以看到愛瑪不斷選擇婚外情的原因;而通過欲望結構,則可以看到愛瑪不斷追求卻不斷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愛瑪悲劇來源于主體與欲望的失衡。
參考文獻:
[1]李健吾.福樓拜評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蔣林.一個浪漫女人的悲劇——《包法利夫人》評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72-75.
[3]于冬云.辛德瑞拉的水晶鞋與子爵的緞煙盒——也說“灰姑娘情結”與愛瑪?shù)谋瘎J].山東師大學報,2001,(5):66-70.
[4]孔夏秋.《包法利夫人》與《安娜·卡列寧娜》中婚外戀愛情模式之比較[J].安徽文學,2010,(1):126-127.
(責任編校:張京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8-0023-02
收稿日期:2016-01-22
作者簡介:吳旻昊(1983-),女,江蘇無錫人,碩士,無錫太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