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醉翁亭記》英譯本評析——邏輯翻譯觀視角

2016-03-28 10:09
滁州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楊譯醉翁亭記評析

魏 黎

?

《醉翁亭記》英譯本評析
——邏輯翻譯觀視角

魏黎

《醉翁亭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對其譯文進行評析有助于推動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邏輯翻譯觀是從邏輯學角度對翻譯進行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文章對邏輯翻譯觀進行了介紹,在此基礎(chǔ)上將邏輯知識應(yīng)用于翻譯研究,通過豐富的例子闡述了思維的形式與規(guī)律在翻譯中的具體體現(xiàn)。在理論的指導下,比較了楊憲益夫婦和翟理斯的譯本,說明了邏輯翻譯觀指導文學翻譯的可行性。

邏輯翻譯觀;醉翁亭記;譯文評析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代表作,千百年來為世人傳頌。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醉翁亭記》的英譯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備受翻譯家們的關(guān)注。在眾多譯本中,楊憲益夫婦、翟理斯、劉師舜、謝百魁、羅經(jīng)國等的譯本堪稱佳作。近年來,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些譯本進行了評析??偟恼f來,這些翻譯批評大都從語言、文化、篇章、語言風格、美學角度入手,或單獨分析某個譯本,或比較兩個及多個譯本的優(yōu)劣。但是,迄今為止,尚未有學者從邏輯翻譯觀的視角對譯本進行評析。邏輯翻譯觀產(chǎn)生于20世紀80年代,由閻德勝教授提出。30多年來,該理論被用于各種文本和文體的翻譯,如科技文本、術(shù)語、合同、法規(guī)等。但是,該理論至今未被應(yīng)用于文學文本的翻譯。鑒于此,本文將從邏輯翻譯觀的視角出發(fā),對楊憲益夫婦和翟理斯的譯本進行評析,進而驗證該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適用性。

一、邏輯翻譯觀簡介

邏輯翻譯觀是我國學者閻德勝在大量翻譯實踐基礎(chǔ)上提出的一種新的翻譯理論。傳統(tǒng)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活動是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翻譯模式是“語言+詞典”的機械復制。這種理論長期以來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與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不同,邏輯翻譯理論將邏輯學的知識和規(guī)律應(yīng)用于翻譯研究,認為翻譯雖然與語言關(guān)系緊密,但其實起決定作用的是邏輯因素。20世紀80年代初,陳家麒在“語法分析和邏輯判斷在翻譯中的作用”一文中舉例說明了翻譯不僅要依靠語法分析,更要運用邏輯判斷,理清上下文的邏輯關(guān)系,從而得到忠實、準確的譯文[1]。閻德勝對其理論進行了完善和深化,他認為,要將翻譯過程當作思維活動,將邏輯學與翻譯學相結(jié)合,從而提升翻譯學的高度,即將其看作應(yīng)用邏輯學[2]。閻德勝還從概念、判斷和推理三個思維形式入手系統(tǒng)闡述了思維與翻譯的關(guān)系。譯者首先接觸到的是概念,閻德勝認為,翻譯活動離不開思維活動的制約,翻譯過程中,無論是詞語邏輯層面,還是句式邏輯和句群邏輯層面,譯者都要理解并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這一語言現(xiàn)象,恰當運用增加詞語、刪減詞語和轉(zhuǎn)換概念的翻譯技巧處理翻譯問題[3];再者是判斷,從事翻譯工作,必須滿足譯入語的形式邏輯要求,運用補足、調(diào)換主概念、賓概念和聯(lián)系詞等翻譯技巧處理原文語言形式;最后是推理,閻德勝在“邏輯推理在翻譯中的運用”一文中闡述了類比推理、復雜推理等語言現(xiàn)象在俄漢翻譯中的處理技巧,并指出,必須根據(jù)上下文的邏輯聯(lián)系,安排成符合要求的譯文推理形式[4]。

閻德勝的研究奠定了邏輯翻譯理論的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眾多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萦钫J為無論是原文的理解還是譯文的表達,都離不開邏輯思維,邏輯思維不但有助于詞義的理解,而且能彌補語法分析的不足[5]22-28。王海霞在“邏輯分析與翻譯”一文中分別討論了邏輯分析在詞義理解、句子表達和篇章組織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有力地證明了翻譯離不開邏輯這一觀點[6]。李成明認為,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因素(詞匯、語法、修辭等),更包括許多非語言方面的問題,而邏輯是其中最關(guān)鍵、最基本的要素[7]。方夢之也對邏輯翻譯理論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 我們進行的是邏輯翻譯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根據(jù)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論原則來確立兩個民族語言文字的動態(tài)的、整體的翻譯觀。[8]”因此,邏輯翻譯觀不是靜止的翻譯觀,就像李楠所說的那樣:“翻譯的本質(zhì)便是在“動”,譯者必須在正確把握原語和目的語思維的基礎(chǔ)上,動態(tài)地把握翻譯活動。[9]”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以變化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原文,根據(jù)原文各種邏輯聯(lián)系的需要選用或構(gòu)造不同的表達形式來組織譯文,在詞語的動態(tài)調(diào)整中尋求譯文語言結(jié)構(gòu)的動態(tài)平衡。

二、邏輯思維與翻譯

(一)思維的基本形式與翻譯

“翻譯的整個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原文是作者思維活動的結(jié)果,譯品則是思維活功的結(jié)果。[5]22”由此可見,思維在翻譯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思維包含三個基本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閻德勝指出,翻譯時,譯者在思維活動過程中最先遇到的是概念,如何借助上下文的邏輯聯(lián)系準確把握原語概念的意義進而忠實、通順地在譯文中將其傳達出來至關(guān)重要[3]。如:《醉翁亭記》中“醉翁”這一概念如何準確地翻譯出來,需要譯者仔細揣摩。楊憲益夫婦和翟理斯均將其翻譯成“the old drunkard.”根據(jù)原文,我們知道“醉翁”的來由是“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倍癲runkard”意為“someone who frequently gets drunk(酒鬼、醉漢)”,顯然與原文概念表達的意義不符。

判斷由概念構(gòu)成,是對事物有所推定的思維形式。一個判斷主要由主概念、聯(lián)系詞和賓概念三個部分構(gòu)成。如:我是中國人/他們?nèi)〉昧撕艽蟮某煽??!拔摇?、“他們”是主概念,“是”、“取得了”是?lián)系詞,“中國人”、“成績”是賓概念。但是英漢表達判斷時存在差異。漢語是一種“話題”突出的語言,主概念有時在句子中可省略。英語則不同,一個句子必須主謂賓俱全。如:《醉翁亭記》中的“山行六七里”,是誰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在漢譯英時需要補全主概念。

推理是在已有判斷的基礎(chǔ)之上,根據(jù)特定的邏輯知識得出新的判斷的過程。但是英漢主要推理模式不同。一般來說,漢語重歸納,中心句往往在句尾;相反,英語重演繹,中心句常出現(xiàn)在句首。因此,翻譯時,需要適當調(diào)整邏輯順序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特點。例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需求旺盛,因此我方不得不提高報價。這是漢語中典型的“先因后果”句式,英語譯文則為“we have to raise the offer due to the rising costs of raw materials and the strong demand of the market.”體現(xiàn)了英語演繹推理的模式。

(二)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與翻譯

翻譯不是以語法分析為依據(jù),而是以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為基礎(chǔ)。因此,要做好翻譯,必須掌握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邏輯思維包含三大基本規(guī)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特定概念的意義是確定的。同一律要求翻譯時不得隨意變更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不能將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表達的不同概念混為一談。例如,X-ray can be produced by a special instrument…the light, being considered as one of many miracles, has little difference with ordinary light. 原譯為“x射線可以由一種特殊裝置產(chǎn)生,雖然這種光是眾多奇跡之一,但它跟普通的光沒什么區(qū)別?!狈治鲈目芍?,“the light”指的就是“X-ray”,為了保持前后概念同一,應(yīng)將其翻譯為“x射線”,而非“這種光”。再如,“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中“其”這一概念的含義需要譯者仔細揣摩。通過“其西南諸峰,林壑優(yōu)美?!币痪淇芍捌洹敝傅氖恰吧健?,如果將“其”理解為“滁”,便會造成前后概念不一致。

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保持思維的無矛盾性,翻譯時,同一語境中,某物不可能同時既真又假,譯文前后不能自相矛盾。例如,Parents in the countryside can look after their children all the time, andnoneedofgoingouttoworkleadstoneglectofchildren. 原譯為:農(nóng)村的父母時時刻刻都能照顧孩子,父母需要出去打工時,孩子也不會無人照看。從語法上看,原文“no need of going out to work leads to neglect of children. ”有兩種理解,一是“need of going out to work doesn’t lead to neglect of children”, 二是“there is no need of going out to work, so there’s no neglect of children.” 閱讀譯文發(fā)現(xiàn),譯文采用的是第一種理解,語法正確,語義通順。但是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譯文違背了矛盾律。既然“父母需要出去打工”,那孩子怎會有人照看呢?此外,“父母需要出去打工”與“時時刻刻都能照顧孩子”也相互矛盾。因此,譯者應(yīng)采用第二種理解,將其譯為“父母沒有必要出去打工,因此孩子也不會無人照看?!?/p>

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保持思維的明確性。反應(yīng)在翻譯中指翻譯要用語準確,避免含糊不清、模棱兩可。例如,In terms of results, this approach, not to mention its advantages, does no harm to patients at least. 原譯為“就結(jié)果而言,這種方法對病人并無害處,當然也談不上好處?!弊g文讀起來很費解,表意模糊,讓人不知道這種方法到底是好是壞。應(yīng)改為“就結(jié)果而言,先別提這種方法對病人的好處,至少它沒有害處?!边@樣一來,譯文肯定了這種方法的好處,更加明確規(guī)范。

三、邏輯翻譯觀指導下《醉翁亭記》譯文評析

《醉翁亭記》的譯本很多,本文選取楊憲益夫婦的譯本和翟理斯的譯本作為評析的對象。通過比較與評析,旨在說明邏輯翻譯觀可應(yīng)用于文學翻譯的研究。

例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是本句理解的重點。先看楊譯,“You will see a hut with a spreading roof by the stream, and this is the Roadside Hut of the Old Drunkard.”。原文表達的意思是“像鳥張開翅膀一樣”,“spreading roof”較為含糊,無法體現(xiàn)原文的神韻,違背了思維的排中律的要求。再看翟譯,“In the road stands a kiosque, commonly spoken of as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直接把原文這一形象的擬人手法漏譯了,顯然是一大失誤。

例2作亭者誰?……太守自謂也。

This hut was built by the monk Zhixian. It was given its name by the governor, referring to himself.(楊譯)

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 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 and who received the above name from the Governor himself.(翟譯)

閱讀譯文后發(fā)現(xiàn),二者對“名之者誰?”中的“之”理解完全不同。楊譯將其理解為前文中的“亭”,翟理斯則理解為“智仙”。仔細分析原文得知,這里的“之”指的是“亭”,是太守給“亭”取名,而不是給“智仙”取名。根據(jù)同一律的要求,同一語境中的概念意義是唯一的,翟譯無疑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

例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山間之朝暮也。

Now at dawn and dusk in this mountain come the changes between light and darkness: when the sun emerges, the misty woods become clear; when the clouds hang low, the grottoes are wrapped in gloom. (楊譯)

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 through the trees, and by and by obscured behind gathering clouds, leaving nought but gloom around, give to this spot the alternations of morning and night. (翟譯)

原文用“日出”、“云歸”描述了山間“朝暮”的變化,先分述后總述的描寫方式體現(xiàn)了漢語典型的歸納推理模式。從譯文看,楊譯將原文語序進行了調(diào)整,先以“…come the changes between light and darkness”總領(lǐng)全句,而后再分述“朝暮”的變化。相比之下,翟譯則按照原文的語序順譯下來,未做調(diào)整。根據(jù)英漢邏輯推理方式的差異,楊譯采用了演繹推理的模式,比翟譯更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原文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野芳發(fā)而幽香,……山間之四時也?!?、“至于負者歌于途,……滁人游也?!?、“臨溪而漁,……太守宴也。”這幾句都是典型的歸納推理,而楊譯對它們的處理方式相同,把“山間之四時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先翻譯出來,而后再展開敘述,譯文明顯采用了演繹推理的模式。再看翟譯,語序與原文相同。從英漢推理模式的不同來看,楊譯更加規(guī)范、地道。

例4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Although men enjoy accompanying the governor there, they cannot understand his pleasure either. (楊譯)

They rejoice with him, though they do not understand at what it is that he rejoices.(翟譯)

此句翻譯的難點在于“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其”的含義是什么??赐曜g文后發(fā)現(xiàn),楊譯和翟譯均把“其”理解為“他的”,即“人們雖然懂得跟從太守游覽很快樂,但是不懂得太守快樂著他的(即他自己的)快樂?!闭б豢矗@種理解并沒有什么不妥。但是仔細琢磨后發(fā)現(xiàn),本文的主題是“與民同樂”,如果太守只是在享受“自己的”快樂,又何談“與民同樂”?太守應(yīng)該是看到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自己從心底感到滿足。因此,應(yīng)該把“其”理解為“他們的(民眾的)”,即“卻不知道太守因他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闭_的譯文應(yīng)該是“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at he enjoys their pleasures.”這樣看來,楊譯和翟譯均與全文的主旨相悖,違背了思維的矛盾律。

再看本句“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中的“人”字,楊譯為“men”,翟譯為“friends”。

通過前面的分析得知,這里的“人”明顯指的是“民”,并不只是太守的“朋友”。所以,翟譯明顯與文章主題不符,楊譯雖然理解無誤,但是譯文的傳達也不完全準確。

文中還有一處類似的情況?!靶姓咝萦跇洹敝小靶姓摺钡岳硭箤⑵浞g為“travelers”。但是“traveler”指“a person who is on a trip or a person who travels a lot”,通常指外來的游客。從下文的“滁人游也”可以看出“行者”應(yīng)該指的是當?shù)孛癖姡@也與文章“與民同樂”的主題相符。此處翟譯顯然也違背了矛盾律。

四、結(jié)語

邏輯翻譯觀將邏輯學的知識應(yīng)用于翻譯研究,打破了傳統(tǒng)翻譯研究僅僅關(guān)注語言的單一模式,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將邏輯翻譯觀用于《醉翁亭記》的譯文評析,為翻譯批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邏輯翻譯觀適用于文學文本的翻譯,它為文學翻譯提供了科學、可靠的理論支撐。

[1]陳家麒.語法分析和邏輯判斷在翻譯中的作用[J].中國翻譯,1983(8):16-19.

[2]閻德勝.翻譯科學是應(yīng)用邏輯[J].中國翻譯,1991(2):9-16.

[3]閻德勝.從概念的運用看翻譯活動與思維活動的必然聯(lián)系[J].中國翻譯,1989(2):1-6.

[4]閻德勝.邏輯推理在翻譯中的運用[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89(6):62-65.

[5]慧宇.加強邏輯思維,提高譯文“信”度[J].中國翻譯,1991(2):22-28.

[6]王海霞.邏輯分析與翻譯[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41-142.

[7]李成明.邏輯分析在翻譯中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1(4):44-46.

[8]方夢之.閻德勝與邏輯翻譯理論[J].上??萍挤g,1998(1):29.

[9]李楠.邏輯翻譯學視域下的英譯漢術(shù)語翻譯腔解決之道[J].讀書文摘,2015(18):42.

責任編輯:李應(yīng)青

H059;B81-05

A

1673-1794(2016)04-0052-04

魏黎,滁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商務(wù)英語(安徽 滁州 239000)。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橫向項目(KTF2015010);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橫向項目(HX201549);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SK2015A432)

2016-04-11

猜你喜歡
楊譯醉翁亭記評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張名河詞作評析
評析復數(shù)創(chuàng)新題
教學內(nèi)容是實現(xiàn)語文有效教學的基石——以《醉翁亭記》教學為例
淺析楊譯《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扣題而教——《醉翁亭記》教學創(chuàng)意
功能對等理論下《醉翁亭記》英譯本的對比研究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與完善評析
文化語境視閾下的《紅樓夢》詩詞曲賦翻譯策略的選擇
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副文本的變遷:楊譯魯迅小說副文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