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唐代昭君詩的興起與嬗變

2016-04-13 21:43:51
關鍵詞:和親昭君

徐 海 容

(東莞理工學院 中文系,廣東 東莞 523808)

自古關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文人詠史懷古、感嘆時政的重要題材。在詩歌繁榮的大背景下,唐人以新的文化心理和政治情懷對昭君出塞進行審視和解讀,昭君詩的大量創(chuàng)作,使得此類詩歌蓬勃興起,伴隨著唐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在思想內容及功能特征上亦多有嬗變。本文追溯唐代昭君詩的興起及發(fā)展歷程,分析其嬗變表現(xiàn)及嬗變背后的深層歷史文化動因,以求教于方家。

一、唐代昭君詩興起的原因

昭君出塞,自漢代以來,一直是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漢至唐以前的昭君詩共19首。而據清代胡丹鳳《青冢志》統(tǒng)計,僅有唐一代,關于昭君的詩作就有70首。昭君詩在唐代何以興起?這離不開具體的時代語境和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三云:“甚矣,詩之盛于唐也!其體,則三、四、五言,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靡弗備矣。其格,則高卑、遠近、濃淡、淺深、巨細、精粗、巧拙、強弱,靡弗具矣。其調,則飄逸、渾雄、沈深、博大、綺麗、幽閑、新奇、猥瑣,靡弗詣矣。其人,則帝王、將相、朝士、布衣、童子、婦人、緇流、羽客,靡弗預矣?!盵1]163唐代社會經濟發(fā)達,文化昌明,詩歌走向全面繁榮乃大勢所趨。而作為其中的一類,詠史詩亦必然隨之興起。特別是唐代文人參政議政情懷濃厚,主體精神增強,需要借昭君詩的創(chuàng)作而感懷時代,表達自我的歷史體認和現(xiàn)實期待,這就造成了昭君詩的興盛。茲僅從民族心理、文化傳承及歷史現(xiàn)實等方面論述之。

唐朝結束了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恢復了大一統(tǒng)政權的權威性和皇權政治的基本體制。此時,自秦漢以來的盛世理想逐漸進入唐代君臣的視野,《貞觀政要》載:“貞觀九年,太宗謂公卿曰:‘朕端拱無為,四夷咸服,豈朕一人之所致,實賴諸公之力耳。當思善始令終,永固鴻業(yè),子子孫孫,遞相輔翼,使豐功厚利施于來葉,令數(shù)百年后讀我國史,鴻勛茂葉粲然可觀。豈惟隆周、炎漢及建武、永平故事哉!’”[2]294作為一代賢君,李世民思考如何實現(xiàn)周漢時期的盛世之治,保障大一統(tǒng)政權的穩(wěn)固性和合法性,因此,唐朝的統(tǒng)治者對漢朝秉持著“心向往之”的態(tài)度,在唐朝皇帝頒布的詔令中隨處可見對漢朝制度的贊美和仿效,如太宗《置文館學士教》:“昔楚國尊賢,崇道光於申穆;梁邦接士,楷德重於鄒枚。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顧惟菲薄,多謝古人,高山仰止,能無景慕?!盵3]78玄宗《封唐昌公主等制》:“邦女下嫁,義著周經;帝子建封,制存漢傳。”[3]231統(tǒng)治者的“宗漢”心理同時也引發(fā)了文人的響應,王勃《大唐千歲歷》提出“唐承漢統(tǒng)說”,為漢唐之間的承繼關系提供理論依據。而漢唐本身又有著諸多可比性,這就激發(fā)了文人士子對于漢代政治的關注,在詩文描寫中多“以漢寓唐”。據統(tǒng)計,《全唐詩》中唐人用“漢”的次數(shù)總共2944次,用“唐”的次數(shù)總共410次[4]231,典型如杜甫《兵車行》、白居易《長恨歌》等,或直刺或婉諷,多以漢代唐,以表達對社會時政的關注。

在處理對外關系上,唐代和漢代不同。唐朝國力強盛,在處理民族關系上更體現(xiàn)出四夷咸服的大國風度。貞觀四年,“海內康寧,突厥破滅”[2]29,唐太宗反思前代王朝處理民族關系的過失,認為華夷一家,不分敵我,應綏之以德,促進交流融合,其云:“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針對漢武帝征戰(zhàn)匈奴、窮兵黷武的政策,又云:“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綏之以德,使窮發(fā)之地盡為編戶乎?”[5]6247在《賜薛延陀璽書》中,唐太宗也重復這一觀點:“所有部落,愛之如子,與我百姓不異?!盵6]438這種開明、和平的民族政策,導致當時 “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元正朝賀,常數(shù)百千人”[5]6253,其后的高宗、中宗、玄宗、德宗等都繼承了這一政策,以綏靖懷柔之心,友好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這就和漢朝在處理對外關系上樹敵好戰(zhàn)、積貧積弱形成對比,為文人“以漢寓唐”、歌頌盛世之治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作為古代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平衡關系的政治手段,漢唐都有和親政策,但發(fā)生背景不同:漢代多是因戰(zhàn)敗而和親,屬迫不得已。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繁榮期,國力強大,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具有極大的向心力和威懾力,在此情況下的和親,固然也因懷柔需要,但更顯示出大國之治的兼容包舉之心,具有相當?shù)恼胃叨?,氣略非凡。唐太宗云:“北狄世為寇亂,今延陀倔強,須早為之所。朕熟思之……若遂其來請,與之為婚媾,朕為蒼生父母,茍可利之,豈惜一女!”[2]23所以在處理具體民族關系上,唐王朝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政權雖有過矛盾沖突,但親善一家、和親和睦始終是主流,所謂“公主和親實資輔佐之功,廣我懷柔之道”[7]138。唐王朝在和親的對象、方式及人數(shù)上均比漢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具體而言,漢代的和親對象只有匈奴與烏孫,唐則與突厥、吐蕃、吐谷渾、契丹、奚、回紇等民族都有和親關系;漢朝和親多以宮女代替宗室女,唐代一般都是宗室女,如寧國、咸安、太和公主皆“天子真女”;從規(guī)模和和數(shù)量上看,唐代和親也遠超漢代,兩漢各類和親計約16起,唐代則多達27起,終唐一朝,東起海隅,西達大漠,北至磧北,都留下了和親公主的足跡,正如陳陶《隴西行》所云:“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边@就更為唐人集中抒寫和親、進行時代感悟提供了契機。

中國詩歌素有關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重古尚古的傳統(tǒng)思維容易使詩人借助歷史問題來關照和評價社會現(xiàn)實中的某些現(xiàn)象,這就出現(xiàn)了詠史詩。其將詩歌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用在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詩人因史事而起興,通過史實比擬和諷喻現(xiàn)實,對某一社會事件作出獨特的評價,可謂時代精神的載體。既然漢唐有著諸多可比性,唐人又有明顯的“宗漢”情結,故唐人需要借助昭君出塞和親這一歷史事件,詠史懷古、今昔對比,對其不斷解讀,比較漢唐社會政治狀況,表現(xiàn)歷史感受和抒發(fā)時代體認,展現(xiàn)盛世之治。如此情況下,昭君出塞就成為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重要選題,其興起勢在必行。

二、唐代昭君詩的嬗變

關于昭君的詩作從興起到蔚為大觀,綿延有唐一代三百年之久,其持續(xù)時間長,寫者眾多,成為罕見的文學現(xiàn)象。伴隨社會政治風氣及文學思潮發(fā)展等,唐代昭君詩的創(chuàng)作也經歷了一個嬗變,在昭君形象的塑造、主題思想及題材功能上都體現(xiàn)出新的特色。

(一)形象嬗變

唐以前昭君詩多寫其別鄉(xiāng)出塞的無奈及痛苦之情,在形象塑造上以悲傷憂怨為主,如陳昭《明君詞》:“跨鞍今永訣, 垂淚別親賓。 漢地隨行盡, 胡關逐望新。交河擁塞霧, 隴日暗沙塵。 唯有孤明月, 猶能遠送人?!扁仔拧睹骶o應詔》:“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聲?!?再如庾信《王昭君》:“別曲真多恨,哀弦須更眼?!?鮑照《王昭君》:“既事轉蓬遠,心隨雁路絕。霜鞸旦夕驚,邊茄中夜咽”,展現(xiàn)悲怨的昭君形象。殆至唐代,詩人在昭君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多以平民化的視角敘事抒情,賦予昭君人性化的關懷,展現(xiàn)其平民女性的一面,這就使昭君從政治偶像的神臺上走下來,走向尋常兒女,向著具體可感、豐富多樣的形象轉變,揭示了昭君身為女性的種種復雜感受,剖析其靈肉精魄,在藝術內涵上更為出色。如東方虬《昭君怨》三首:“漢道方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須薄命妾,辛苦事和親。掩淚辭丹鳳,銜悲向白龍。單于浪驚喜,無復舊時容。胡地無花草,春來不似春。自然衣帶緩,非是為腰身?!崩钪小锻跽丫罚骸岸昝挤岳?萬里陷窮邊。滴淚胡風起,寬心漢月圓。飛塵長翳日,白草自連天。誰貢和親策,千秋污簡編?!睙o名氏《昭君怨》:“銜悲出漢關,落淚灑胡鞍。關榆三夏凍,塞柳九春寒。眉任愁中結,腰隨帶里寬?!?通過環(huán)境對比和細節(jié)描寫,注重展現(xiàn)昭君作為普通人的心理感受和鄉(xiāng)土情懷,展現(xiàn)其復雜可感的形象。中唐以后,這種嬗變趨勢更為明顯,如戴叔倫《昭君詞》:

漢家宮闕夢中歸,幾度氈房淚濕衣。惆悵不如邊雁影,秋風猶得向南飛。

再如董思恭《昭君怨》:

新年猶尚小,那堪遠聘秦。裾衫沾馬汗,眉黛染胡塵。舉眼無相識,路逢皆異人。唯有梅將李,猶帶故鄉(xiāng)春。琵琶馬上彈,行路曲中難。漢月正南遠,燕山直北寒。髻鬟風拂亂,眉黛雪沾殘。斟酌紅顏改,徒勞握鏡看。

詩人除從自然環(huán)境來襯托昭君的思鄉(xiāng)之情外,還從外貌、行動及心理活動等方面入手,選取多方面的生活細節(jié),以細膩生動的場面展現(xiàn)昭君形象,展現(xiàn)人性關懷,探求其內心的深刻感受,表現(xiàn)其內在的心理與命運,沖破前人詩歌中單一的描寫,凸顯更為豐富多情的昭君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進一步。此外儲光羲的《明妃曲》展現(xiàn)了昭君對婚配不幸的痛苦及孤寂生活的無奈;杜甫的《詠懷古跡》將昭君的思鄉(xiāng)之情從生前寫到身后,議論、抒情、敘事相結合,既有總局的觀察,也有細微的情節(jié),以深厚廣博的關懷全方位展示昭君的一生,在昭君形象的塑造及主題表達上都體現(xiàn)出高度的藝術性。

(二)主題嬗變

初唐詩人塑造昭君形象時,繼承傳統(tǒng),“多哀怨之聲”[8]393,情感悲戚,展現(xiàn)了昭君的忍痛別鄉(xiāng)、一去不返,如“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9]211,“妝鏡菱花暗,愁眉柳葉嚬”[9]210,“緘書待還使,淚盡白云天”[9]210。此后伴隨著唐代國力的增強,特別是盛唐時代,推行武力開邊政策,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獲勝,詩人的民族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日益提升,昭君詩在主題思想上逐漸由同情昭君命運轉向對和親政策的反思和批判。如東方虬《王昭君》:“漢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須薄命妾,辛苦遠和親”[9]211,通過感慨昭君的命運,明確反對和親政策,譏諷漢朝君臣的軟弱。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反對和親的創(chuàng)作思想,占唐代昭君詩的主流??梢哉f唐代的詩人,對于和親,多持反對態(tài)度,詩人借此反映漢唐時代的變化,抒發(fā)自我的時代意識和現(xiàn)實感懷。如李中《王昭君》:“誰貢和親策,千秋污簡編?!比株拧对伿贰罚骸皾h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胡曾《漢宮》:“何事將軍封萬戶,卻令紅塵為和戎”,蘇郁《詠和親》:“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虜雛更多”[9]5361,都明確表達對和親政策的反對,這種思想一直持續(xù)到晚唐。

安史之亂后,戰(zhàn)亂頻仍,國力衰微,民不聊生,以和親而消弭戰(zhàn)爭的思想興起,“早得用蛾眉,免陷邊戍卒”[9]7992。在民族關系上,統(tǒng)治集團也傾向于以和親的方法求邊境之安寧,如肅宗《封寧國公主制》“將成萬里之婚,冀定四方之業(yè)”[10]11505,而擔任和親重任的公主也表示“國家事重,死且無恨”[11]4468。此后咸安公主又和親回紇,去世后憲宗為其“廢朝三日”[11]4472,時人頌之“及禮從出降,義重和親,承渥澤認三朝,播芳猷於九姓,遠修好信”[3]6960。在此情況下,昭君詩創(chuàng)作對和親政策自然由反對演變?yōu)楦桧?,如張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9]212,從國家政治高度出發(fā),反對戰(zhàn)爭,歌頌和平,肯定王朝的和親政策,頌揚昭君的歷史功績。白居易《王昭君》:“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9]4871,也借昭君對元帝的思念描寫其塞外生活,隱含對昭君犧牲個人幸福而維護國家安寧的贊頌。

晚唐政局腐朽,江山風雨飄搖,這時的昭君詩創(chuàng)作在主題思想上更多傾向于諷喻,借反對和親政策而譏諷時事、刺君刺臣,借以斥責晚唐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如汪遵《昭君》:“漢家天子震寰瀛,塞北羌胡未罷兵。猛將謀臣徒自貴,峨眉一笑塞塵清”[9]7019,徐夤《明妃》:“不用牽心恨畫工,帝家無策及邊戎。香魂若得升明月,夜夜還應照漢宮”[9]8269,都采用假設和反證手法,將關注的重點由昭君本人轉向揭示造成昭君命運悲劇的深層原因。如李咸用《王昭君》:“古帝修文德,蠻夷莫敢侵。不知桃李貌,能轉虎狼心。日暮邊風急,程遙磧雪深。千秋青冢骨,留怨在胡琴?!盵9]7441指出若帝王以修文德為本,國力強盛則“蠻夷莫敢侵”,因而就根本不必用“桃李貌”去“轉虎狼心”;胡曾《漢宮》則直言:“何事將軍封萬戶,卻令紅粉為和戎”;李山甫《陰地關崇徽公主手跡》痛斥道:“誰陳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兒為國羞。寒雨洗來香已盡。澹煙籠著恨長留??蓱z汾水知人意,旁與吞聲未忍休”,都表示出對和親政策的反對,探求昭君被迫出塞的客觀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而戎昱的《詠史》,在主題思想上表現(xiàn)更為明顯:“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將譏諷與批評的矛頭直斥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力度。

(三)體式與功能嬗變

唐代昭君詩由單純描寫昭君而延伸至整個和親政策,關注婦女命運和民族關系,在體裁領域不斷開拓,除了五絕、五律外,還增加了七絕、七律、七言聯(lián)句體、五七雜言歌行體以及組詩形式的昭君詩。從搜集到的73首唐代昭君詩來看,有絕句44首,包括五絕、七絕;律詩22首,包括五律、七律;連句體1首。從時間上看,初唐主要是五絕和五律,各7首。盛唐主要是七絕和五律,分別為7首和4首,其余七律1首,五絕2首,其余為古體和五七律;中唐主要是七絕和五絕,分別為8首和5首;晚唐主要是七絕,有13首,五律4首;可見就體式而言,昭君詩在唐代是不斷嬗變,諸體兼?zhèn)涞模煌瑫r期又各有側重。此外,據李曉明先生的統(tǒng)計,“在《全唐詩》中的卷十九《相和歌詞》中,收有題名為《王昭君》的詩共19人25首,題名為《明妃曲》或《昭君怨》的詩共5人5首,在其卷二十三的《琴曲歌詞》中,收有題名為《昭君怨》的歌詞共4人5首”[12]126。足見其體裁種類之豐富。

唐代詩人不僅借昭君出塞來關注國家民族命運,還融入更多個人理想價值的思慮,借昭君而感嘆自我,由人及己,使得昭君詩出現(xiàn)新的功能,轉向表達內斂、精致的個人世界。如盧照鄰一生屢遭讒言而懷才不遇,其《昭君怨》“合殿恩中絕,交河使?jié)u稀。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歸”[9]209,以昭君的不幸喻示自己報國無門,感嘆蒼涼而深刻。再如李白《于闐采花》“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9]1693,也借昭君遭遇抒發(fā)自我對于命運不公的憤慨,明人胡震亨曰:“太白則借明妃陷虜,傷君子不逢明時,為讒妒所蔽,賢不肖易置無可辯,蓋亦以自寓意焉?!盵13]詩人們以昭君“有色不見寵”的凄慘命運,抒發(fā)自己明珠暗投、“懷才不見用”的痛苦心情,在對傳統(tǒng)昭君詩主題繼承的同時,還糅進了文人自身的情緒,在抒情功能上體現(xiàn)出明顯的嬗變傾向,在對傳統(tǒng)史事的詠嘆中糅合了濃厚的個人感情色彩,如王嗣奭《杜臆》卷八云:

因昭君村而悲其人。昭君有國色,而入宮見妒;公亦國士,而入朝見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14]280

作為詠史詩的一類,唐代昭君詩的嬗變固然有著社會政治文化背景、文學發(fā)展思潮等多方面原因,但文人自身的心態(tài)轉變無疑是重要因素。無論怎樣抒寫昭君,因為披上歷史的外衣,無所顧忌,所以詩人在反映生活、表達感情上更為自由和真實。而現(xiàn)實是歷史的折射和影響,有唐一代三百年,伴隨著國力發(fā)展和民族關系的變化,對于和親的看法也歷經波折,這不能不影響到詩人的主觀創(chuàng)作心態(tài)。昭君詩在思想內容、題材功能上的諸多嬗變,歸根結底都和詩人自身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價值取向的選擇及個人遭遇的變化等相關??梢哉f,通過昭君而歌詠歷史是其報國思想的曲折表現(xiàn),將寫昭君出塞作為展現(xiàn)政治策略、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一種手段,因此,在昭君詩中,傾注了詩人飽滿的感情和全部的心血。而伴隨著外在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創(chuàng)作主體心態(tài)的變化必然引起創(chuàng)作體裁與方式的變化。比如初盛唐時,因為反對和親,昭君詩多以宣揚國力、逞強懷柔的面貌出現(xiàn),在思想內容和抒情方式上張揚時代情懷,感情激昂豪壯。殆至晚唐,國力衰微,昭君詩歌創(chuàng)作上則更多議論說理意味,情調低沉憂思,以史為證,借昭君出塞而憤激時政,回味歷史、感慨現(xiàn)實,抒發(fā)詩人自我的深切感受,其凌駕古今,超越物我的個人主觀化感情色彩,更為強烈。

三、唐代昭君詩的影響

唐代昭君詩將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在一起,古為今用,在嬗變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演進,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特色,直接影響著后世文人對昭君題材詩作的關注和創(chuàng)作熱情。

首先,作為詠史詩的一類,唐代昭君詩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名作迭出,激勵著士人對歷史現(xiàn)象的關注,對時代政治的思考。唐代昭君詩摒棄了長期以來昭君詩創(chuàng)作中狹隘的民族觀念和文化偏見,以開明包容的眼光和宏大高遠的政治觀念重新審視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和親關系,從維護民族團結,推動文化交融,追求和平共處,促進國家建設的高度歌頌昭君出塞,抒發(fā)情感,表現(xiàn)出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這就為后代開辟了廣闊的吟詠空間和全新的創(chuàng)作領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也為人們研究唐代文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繼唐之后,昭君出塞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的重要題材,成為詩人觀照時代政治,反思民族關系的重要切入點和歷史傳統(tǒng),后世昭君詩風行不衰,自宋元到明清,綿綿不絕。據清代胡丹鳳《青冢志》統(tǒng)計,計有四百余首之多。[13]

其次,唐代昭君詩在形象塑造及主題的諷諫精神方面影響深遠。這在宋元以后表現(xiàn)明顯。宋人在昭君詩的創(chuàng)作中摒棄單純的政治說教,普遍以人性化的關懷抒寫昭君,展現(xiàn)其豐富可感的一面,如郭祥正《王昭君》、薛季宣《明妃曲》、姚寬《昭君曲》、劉子翚《明妃出塞圖》、張翥《昭君怨》、汪循《明妃》、胡夏客《王明君辭》等,典型如歐陽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在主題思想和形象展現(xiàn)上,無不有唐人的風范。而王安石《明妃曲》:“意態(tài)由來畫不真,當時枉殺毛延壽”,借昭君言宋,以古喻今,抒發(fā)對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的不滿,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諷諫意味。其余如盛世忠《王昭君》:“蛾眉卻解安邦國,羞殺麒麟閣上人”;釋智圓《昭君辭》:“靜得胡塵唯妾身,漢家文武合羞死”等,都將歷史的反思和現(xiàn)實自我感受結合起來,議論說理,體現(xiàn)出強烈的諷刺精神。此外,唐人昭君詩中強烈的個體意識,也影響著后世此類詩歌的創(chuàng)作,如王睿《解王昭君怨》:“莫愁工人丑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9]8350,張蠙《青?!罚骸皟A國可能勝效國,無勞冥寞更思回。太真雖是承恩死,只作飛塵向馬嵬”[14]8083,一反傳統(tǒng),不從民族恩怨、國家政治角度評論王昭君,而是從個人價值命運的角度肯定昭君的歷史貢獻,這無疑是唐代詩人為后世昭君詩開啟的另外一個重要主題。

再之,唐代的昭君詩以追求抒情為主,追求多樣化的藝術手法,以史為鑒,描寫、抒情、說理結合,特別是將人、景、物置于流動的時空中,以時間的推進、跳躍、倒置、錯位等方式關聯(lián)畫面,敘事記人,在意境構筑上更為精湛,形成空間、時間相交叉的立體結構;而在思想內容上由己及人,物我觀照,以作者為主體去感受歷史人物,借昭君而抒發(fā)鄉(xiāng)愁國恨,這就增加了“詩為我用”、抒情言志的意味,最終融詠史、抒情、議論三位一體,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更進一步,影響著后世詠史詩的藝術手法和發(fā)展方向。

[1] 胡應麟.詩藪外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 劉明華.唐代詩人“以漢喻唐”表現(xiàn)手法及政治內涵——以杜甫詩歌為中心[J].杜甫研究學刊,2000,(3).

[5]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 李世民.唐太宗全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7] 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臺北:學林出版社,1992.

[8] 石崇.王明君詞序[A].蕭統(tǒng)文選[C].北京:中華書局,1977.

[9] 孫海通.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 王欽若.冊府元龜·外臣部·和親[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1] 劉昫.舊唐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12] 李曉明.唐詩歷史觀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胡丹鳳.青冢志[M]浙江,永康胡氏退補齋.

[14] 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猜你喜歡
和親昭君
唐代和親綜合考證
炎黃地理(2024年4期)2024-05-30 14:55:17
昭君出塞
昭君
黃河之聲(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4
昭君出嫁
昭君
草原歌聲(2020年2期)2020-09-25 08:38:04
兵不厭詐:和親公主是間諜
試析十六國北朝和親的特點
長江叢刊(2017年18期)2017-12-05 13:49:47
絲綢之路上的和親
政治關系親屬化才是“和親”的真正內涵與實質
唐都學刊(2017年6期)2017-01-27 21:59:45
昭君別院
中國三峽(2016年5期)2017-01-15 13:58:51
永城市| 泸西县| 治多县| 库尔勒市| 都匀市| 永春县| 探索| 湘潭市| 博客| 保靖县| 宜宾市| 吴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开阳县| 习水县| 南澳县| 武陟县| 华容县| 枝江市| 汨罗市| 济南市| 梨树县| 乌恰县| 红原县| 汤阴县| 潜山县| 霸州市| 浪卡子县| 诸城市| 宝应县| 玉林市| 九江县| 门源| 马鞍山市| 贺州市| 剑川县| 达日县| 土默特左旗| 大埔县| 南乐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