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主體間性教育視域下的學生提問與教師理答

2016-04-14 03:02:39馮建軍
當代教育科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師生主體課堂

●李 燕 馮建軍

論主體間性教育視域下的學生提問與教師理答

●李 燕 馮建軍

主體間性教育把教育過程看作是主體間的交往實踐過程,它把師生間的交流、對話、感染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形式。學生提問與教師理答是教育對話中的關鍵,有效實施主體間性視角下的學生提問與教師理答,才能真正提高教育對話的質(zhì)量。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更好地發(fā)揮教育過程中的主體間性,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和效果,使師生共享教學,實現(xiàn)精神共生。

主體間性教育;學生提問;教師理答

20世紀90年代末,有學者意識到過分迷戀單子式主客體取向的主體性教育帶來的問題,提出“主體間性教育”的思想。主體間性教育把教育過程看作是主體間的交往實踐過程,強調(diào)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基于民主平等理念的對話理解,實現(xiàn)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共同發(fā)展。學生提問與教師理答是教育對話中的關鍵,如何有效實施主體間性視角下的學生提問與教師理答,真正提高教育對話的質(zhì)量,這是主體間性教育實施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主體間性理論的教育學意義

主體間性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凸現(xiàn)的一個范疇,西方哲學從認識論和本體論等不同角度提出并分析了“主體間性”。胡塞爾從認識論的角度把“主體間性”看成是“自我”和“他我”的溝通,是一種認識上的“共同性”或“共通性”;海德格爾從本體論的角度將“主體間性”看成是個體的“此在”與他人和世界的“共在”,人與人因“共在”而結(jié)成主體間性;哈貝馬斯也從本體論的角度看待主體間性,他認為,一個具有主體意識的自我,并不是個人的事情,因為這種存在的主體性從一產(chǎn)生就已經(jīng)是一個主體間性。[1]

主體間性,也稱交互主體性。主體間性就其本質(zhì)而言仍是主體性,是主體性在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表現(xiàn)。馬丁·布伯通過“我與它”、“我與你”兩種關系的區(qū)分,厘清了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差異?!爸黧w—客體”框架的特征是單主體,忽視了主體共在的情況;主體間性所建構的“主體—主體”框架則把自我看作與其他主體的共在,而不是單子式的個體。因此,主體性的主體屬性存在于“主體—客體”關系中,適合人與自然、人與物關系的處理,而主體間性則更適合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2]

近年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已然成為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共識,使教師逐漸擺脫了“填鴨式”教學,但“雙主體論”仍無法擺脫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簡單相加,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方凌駕于另一方之上的情況,或者教師時時處處是主導,以致學生從屬于教師,或者變成學生的自我表演,失去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鑒于單一主體教育的缺陷,有必要把主體間性理論引入到教育實踐領域中,指導和優(yōu)化教學行為。在主體教育的交往實踐中,師生構成雙主體交往互動的關系,表現(xiàn)出主體間性。師生作為平等的主體進行知識對話與情感溝通,共同參與、推動、創(chuàng)造教育教學活動。學生提問和教師理答是主體間性視角下教學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方式。

二、學生提問與教師理答的主體間性特征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深入發(fā)展,師生皆可方便的獲取學習資料,米德所提出的“前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現(xiàn)象已經(jīng)同時顯現(xiàn),傳統(tǒng)的成人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和規(guī)則的“前喻文化”已然受到挑戰(zhàn),師生相互學習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甚至出現(xiàn)“知識反哺”的后喻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分明的時代已不復存在,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的成員,較之于以往,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課堂學習自主權。信息化時代為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提供了必要條件。教學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轉(zhuǎn)變?yōu)榛趯W生學習的教學,學生應主動承擔起學習責任。

“先學后教”是主體教育思想的運用,它表明:當學生已經(jīng)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就要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然后針對學生閱讀和思考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3]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問題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師理答的前提。課堂教學的建構,一是來源于學生有價值的提問和有意義的探究,二是源自于教師出色的課堂設計和課堂上的智慧理答,兩者缺一不可。

(一)學生提問的主體間性特征

第一,問題意識。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開展有效對話的必要條件。對話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彼此向?qū)Ψ匠ㄩ_,在對話中雙方皆具有發(fā)言的權利和傾聽的義務,處于一種以問題為鏈接的互動中,而互動的關鍵在于學生始終要處于一種自主能動的思維狀態(tài),不斷地在其中進行體驗、反思與想象。[4]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同時,還感到興奮和激動,對發(fā)現(xiàn)的真理不僅詫異,有時甚至驚訝,意識到和感覺到自己的智力,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愉快,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自豪。[5]因此,只有當學生基于自己的獨立學習,帶著對教材的思考、疑惑和見解走向教師時,師生之間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對話和互動。

第二,民主氛圍。民主教育是充滿自由精神的教育,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是尊重學生思想的權利。每個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做的首先是要點燃學生熊熊燃燒的思想火炬,讓學生敢想、敢問。當我們無視學生的潛在能力,把他們當作“低能兒”進行“培養(yǎng)”時,學生的表現(xiàn)也往往令我們感到失望;但當我們充分信任學生,給他們提供機會,并積極鼓勵他們展現(xiàn)自己的智能時,學生所迸發(fā)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常常令我們驚喜。

主體間性教育認為,教育是主體間的交流活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平等交往的關系,它主張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基于民主和平等理念的“我—你”,而反對傳統(tǒng)教育中的“我—它”關系。對于教育者而言,離開對學生的人格尊重和潛能的信心,就無法實現(xiàn)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和精神交往,因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陶行知語)因此,唯有教育者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才能真正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面對每位富有個性的學生。[6]

第三,有效提問。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課堂時間畢竟有限,“滿堂教”和“滿堂問”都不是主體間性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如何使學生的問題有質(zhì)量,實現(xiàn)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的結(jié)合至關重要。

學生應獨自解決基礎的問題。在學生個體學習階段,應盡量讓學生進行獨立學習,可借助工具書,但不要依賴教輔書。學生過于依賴教輔,自主學習慢慢便演化成面向教輔查找答案,學生在獨立學習中必然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被隱藏起來,這不僅無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且還會導致學生的認知帶有“虛假”、“泡沫”的成分。學生出現(xiàn)“假知”現(xiàn)象,自然無法提出個性化的問題。有效的提問一定是建立在學生個性化思考的基礎之上,學生應在獨立學習過程中,以已有知識、經(jīng)驗積累為基礎,逐步培養(yǎng)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獨立完成和解決處于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的內(nèi)容和任務。

小組合作發(fā)現(xiàn)共性的深層次問題?!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以學生個體獨立思考為基礎,小組合作對話可以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解決學生個體學習時獨自無法解決的疑問;聽取小組成員不同見解,積極吸收有效成分,修正、充實自我觀點并能夠有效拓寬個體思維空間;小組討論過程中,互相質(zhì)疑問難,激發(fā)靈感,思考程度逐步深入,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一個教師無法回答每個學生的提問,通過小組討論,使課堂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地解決班級集中教學和因材施教的矛盾。

(二)教師理答的主體間性特征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要按自己的思路來預設課堂就可以了,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跟著教師走。隨著課堂主體發(fā)生變化,教師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主體間性教學理念不僅帶來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變化,教師理答應具備的主體間性特征也更加凸顯。

第一,充足的知識儲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如今很多教育者對這句話持批評態(tài)度。究其根源,批評者認為這句話傳達的教學理念是單向“灌輸”式的,并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但此話要求教師應該擁有更多知識的這一觀點永遠不會落伍。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首先要有充足的知識和資料儲備才能達到“揚棄”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這樣的教師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它能夠給學生的遠遠超出教材的預設。

第二,充分的了解學生。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預想學生在獨自學習和合作學習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教師課前的準備必須以學生的準備程度為基點,利用學生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的認知空白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前提下,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設置一個高于學生目前認知能力的問題,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使之處于一種“心理失衡”狀態(tài),促使學生為了達到新的“知識結(jié)構”平衡,不得不去尋找新的理論和知識點,以彌補這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7]

第三,對話意識與對話技巧。主體間性教育過程不是灌輸、強制的過程,而是師生之間的“主體—主體”對話過程。教師由事件的重述者和經(jīng)驗的傳遞者轉(zhuǎn)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預習之前,教師要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從而自主的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開始學習。同時,只有師生皆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才能充分自由的展現(xiàn)自己的豐富性,以各自全部經(jīng)驗、情感、個性投入到教育生活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才能真正作為平等的主體進行知識的“對話”與情感溝通。

三、基于主體間性的教師理答策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期的教育改革都是在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教師在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的同時,一定要明確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既不能再搞“灌輸式”教育,也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學習。主體間性教育理論,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同樣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更好地發(fā)揮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間性,使師生共享教學,實現(xiàn)精神成長。

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就教育與發(fā)展的問題,提出兒童的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兒童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也稱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表現(xiàn)為由已經(jīng)完成的發(fā)展秩序的結(jié)果形成,兒童能夠獨立地解決智力任務。一是兒童的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稱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兒童在他人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發(fā)展水平。維果茨基強調(diào),只有教學走在發(fā)展前面的時候,才是好的教學。“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明天為方向”。[8]

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非常重要。學生只有自主學習,才可能真正完成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所應達到的目標,并進一步提出高質(zhì)量(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教師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智慧理答學生的問題,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zhuǎn)化為新的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推動學生不斷發(fā)展。

(一)不理答是最好的理答

課堂教學提問的過程,是又一輪學生合作學習的開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帶著小組共同的問題、困惑、思考、見解和意見,與其他小組展開對話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必急于回答,而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辯難。教師應堅持中立原則,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主動探索、獨立思考、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作為傾聽者的角色,聽取、欣賞學生的問題及其對問題的思考。這樣的教學根植于主體之間,既尊重每一個主體價值之間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又積極展開主體間的交往,使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以充分展現(xiàn),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論壇。《學記》在教學的宗旨中提到“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就是說教師要時時觀察學生,而不加以指導,直到學生怎么想也想不通,無法表達時,再對其進行啟發(fā),這樣學生才會牢記于心。因此這一階段,教師不理答就是對學生問題最好的理答。

(二)以問題的形式進行理答

“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9]在課堂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會有新的問題生成,此時學生思維活躍,認識進一步深化。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容量、節(jié)奏和時段銜接,當學生因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思維受限,無法對知識進行融合、遷移時,教師應該適時補充學生認知過程中的漏洞;當遇到學生感悟不到位,思考不全面偏離主題時,教師應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此時,教師可用問題的形式來理答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所提的問題應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nèi),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問題的設計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達到挖掘?qū)W生潛能,以舊引新的目的。教師要根據(jù)對講課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巧妙的設計問題,藝術性地呈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打開學生的思路。[10]

(三)以評價的形式進行理答

由于部分教師對對話理念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加之傳統(tǒng)教學習慣的影響,課堂上師生對話常常流于表面化,徒有問答形式而無實質(zhì)內(nèi)容,從而形成脫離對話本質(zhì)的“無效對話”。如不管學生說什么都以廉價的“你真棒、你真聰明、有創(chuàng)意”等贊嘆性、鼓勵性評價作為回應,等學生信馬由韁討論過后不管討論結(jié)果只管展示自己的“標準”答案,或者“請君入甕”將學生引到標準答案上來。這樣的課堂只是為體現(xiàn)新課標理念而存在的外在表演,并無實質(zhì)意義和價值。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是空泛的好或不好,而應該針對每個問題的提出或回答情況給予中肯評價:不是破壞性的、否定性評價,而應是建設性的、肯定性評價;不僅要進行判斷式的評價,更應給予診斷式、發(fā)展式的反饋;不僅應是結(jié)果性評價,更應該是過程性評價。這樣既能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意味著教師是旁觀者。課堂上教師智性引導的旁落,使學生缺少理性深入的思考,表現(xiàn)欲過強,求知欲明顯下降。這樣的課堂往往熱鬧而浮躁,所謂的大膽討論發(fā)言往往淪為天馬行空、信口開河,學生的自我意識非但無法提升,反而趨于“平庸化”。流于浮夸表演性質(zhì)的課堂對話,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效率都無法得到保障。對于課改以來將學生主體絕對化的現(xiàn)象,有學者批評到,這樣“造成的是思想懶漢的作風,是自我心理的狹隘性和封閉性,自我個性和基本評判能力的喪失”。[11]只有構建理性和諧的對話體系,主體間達到“互識”與“共識”,才能共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諧共生的新型教育關系。

總之,主體間性是課堂教學的本真追求。在主體間性教育視域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共同的教育內(nèi)容為中介建立起“主體——主體”的交往關系。通過學生提問和教師理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交流、對話、感染,主體間與主體間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關系。師生通過對話溝通,不斷走出自己原有的狹隘視界,走向視域融合,最終達到課堂質(zhì)量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完美建構。

[1]吳岳軍.論主體間性視角下的師生關系及其教師角色.教師教育研究,2010,(2).

[2]馮建軍.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3]余文森.先學后教——中國本土的教育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5,(2).

[4]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解釋學的基特征[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470.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周蕖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68.

[6]李鎮(zhèn)西.讓心靈自由飛翔——我的語文教育觀[J].課程·教材·教法,2015,(4).

[7]徐進勇.課前準備——有效課堂的源泉[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8]維果茨基.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余震球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8.

[9]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7.

[10]何安明,惠秋萍.課堂教學中知情交融的操作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5,(9).

[11]王富仁.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同時堅持三個主體性[J].語文學習,2003,(1).

李 燕/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研究生 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寬寧)

猜你喜歡
師生主體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美在課堂花開
論自然人破產(chǎn)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翻轉(zhuǎn)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關于遺產(chǎn)保護主體的思考
麻辣師生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重視“五老”作用 關愛青年師生
中國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庄河市| 江油市| 嵩明县| 图木舒克市| 马鞍山市| 武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新疆| 华亭县| 鄱阳县| 温泉县| 卢湾区| 惠州市| 普格县| 嵩明县| 大姚县| 灌南县| 弥渡县| 蒙自县| 稻城县| 墨脱县| 通江县| 蒙阴县| 鄂尔多斯市| 陆丰市| 肥城市| 海淀区| 改则县| 山东省| 正定县| 仁怀市| 龙江县| 雷山县| 侯马市| 济南市| 咸阳市| 离岛区| 塔城市| 阿图什市| 固安县| 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