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 要: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xù)進步和教育水平的持續(xù)提升,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下的高中歷史課堂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進步需求。所以,建立創(chuàng)新、自主、合作的高中歷史課堂就變得非常關鍵。內容簡要分析了生本理念構建高中歷史高校課堂的方式,力求為今后的相關工作提供參照。
關鍵詞:生本理念;高中歷史;課堂
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指真正以學生為主的,為學生學好而設計的教育。此類理念在許多學校運用后獲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教育領域的注重。生本教育理念與傳統(tǒng)教育理念存在很大差異,生本教育屬于一類新式理念,其可以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切實感受到教育的真諦,也可以使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必定會成為未來教育界的主要研發(fā)和發(fā)展方向。
一、生本理念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特征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平等性。課堂是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平等交流的平臺,課堂體現的是和諧的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關系。(2)開放性。如果需要,課堂上可以進行探討,可以是學生和學生討論,也可以是老師和學生的討論。(3)自主性。歷史課堂上問題的提問方與解決方均是學生,學生求知欲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前提。(4)合作性。高中歷史課堂中應用小組協(xié)作模式,成員在歷史課堂進行交流討論。各組員均具能夠管理他人與接受他人管理。(5)生成性。學生在高中歷史課堂進行討論、研究以及展示的階段,會找到很多新問題,此類問題或許會變成課堂教學的重要材料。
二、生本理念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方式
1.有效更新教學理念
老師不能只重視教書,需更加重視用書。比如人民版歷史必修二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的課程,歷史老師曾經只是簡單介紹講解,然后通過設計表格,要求學生把相關知識填入表格,之后把教學內容簡單帶過,就算是教授完成。現在歷史老師改變了教學理念,基于課程內容的根本線索,規(guī)劃出一系列豐富的教學活動,比如設定“時代變遷發(fā)展體現——中國古代手工業(yè)與現代手工業(yè)比較”題目,將學生分組,每組自行討論問題,結合其他資料對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變化研究討論。如果有新問題當堂提出,并由別組對問題進行討論,最后由小組代表進行回答。把相同的課程內容應用不同的教學理念進行教授,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教學成效也會有所提升。
2.把握總體課程目標
我國新課改要求教學中需充分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所以,老師需以三維目標理念時刻提醒自己、要求自己,切實改變曾經只關注課本中知識的教授方法。例如,教授辛亥革命大背景的時候,歷史老師可以規(guī)劃一個“走進先烈心中,體會先烈情懷”的課程教學情境,運用深情的解說,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情感,在情緒的影響之下,學生感受到先烈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們要永遠銘記。講解“中華民國”成立的部分,歷史老師可以設計出“展現材料搜集成果,感受民國初年變化”的主題活動。要求學生自主搜集且展現“中華民國”相關的文字和影像資料,在搜集的材料中感受民國初年的氛圍。以上歷史教學的設計更好地消除了學生單純記憶知識的限制,讓學生切實體會到這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內涵和意義,進而有效滿足三維目標的相關要求。
3.重視學習過程
傳統(tǒng)教學通常僅以教材上知識的教授為核心,老師往往只將歷史知識灌輸學生,更重視教學結果。但新課改要求老師不僅要重視學習成效,還需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老師在教學階段需明確學生的需求,建立自主學習理念,為學生樹立獨立學習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階段漸漸學會學習方式和團隊合作。比如,人民版歷史必修三中的《工業(yè)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這堂課,歷史老師能夠首先要求學生應用一句話簡述心中的文學內涵,多數學生應用博大精深、迷信落后以及神秘莫測來形容,切實體現了學生對這方面課程的感性認知、需求和疑惑。結合學生的現實狀況,歷史老師可講解19世紀以來出現的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同時對20世紀的西方文學和蘇聯(lián)、亞非拉美文學取得的主要成就做出闡述,綜合各種文學特點,向學生展現文學歷史的繁榮發(fā)展。最后,引導學生提高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形成高尚的文學審美情趣,提高個人文學修養(yǎng),以學生為本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成效。
綜上所述,生本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切實提升了高中歷史教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激發(fā)了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有效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孫小軍.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歷史高效課堂[J].成功:教育,2012(10):164.
[2]吳紅宇.淺析構建生本高效課堂實踐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6):251.
[3]孫涵.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4(8):70.
[4]宋振.論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戲劇之家,2014(13):185.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