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雯
摘 要:新課改實施后,義務教育必須從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本轉變?yōu)橐浴皩W生”為本,改變過去扼制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和諧課堂。和諧不僅能創(chuàng)造教學之美,更能提高學習效率。在和諧的氛圍里,學生的學習情感會得到激發(fā),學習能力會得到發(fā)掘,身心健康會得到發(fā)展,整個教學也會變成師生共享的過程。
關鍵詞:新課改 和諧課堂 自主性
初中思想品德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性卻沒有真正體現(xiàn)出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在中考壓力下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導致整個教學過程缺乏活力?;诖耍槍π抡n程標準提出的“構建和諧課堂”的要求,教師該怎樣構建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融洽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氛圍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師生關系良好,課堂氛圍就變得寬松、和諧、愉悅,就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知識學習中,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學習的自主性與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使師生關系融洽呢?我認為: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信任是很重要的。
在教“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課前,早自習時我見到一名男生因沒有完成數(shù)學作業(yè)而受到教師批評。因此,上課時,我特意多說了一句話:“我們雖然改變不了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希望大家都能調(diào)整好情緒。”但在講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一直在補數(shù)學作業(yè),說實話,我挺生氣的。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把他叫起來批評一通,但轉念一想,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他對我產(chǎn)生反感。所以,我走到他身邊,只是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當我回到講臺上時,他已經(jīng)將數(shù)學作業(yè)收拾起來,拿出了思想品德教材。為了讓他趕上進度,我有意將重點內(nèi)容重復了一遍,看著他認真學習的樣子,我的內(nèi)心舒緩了一些。緊接著,在授課過程中,我特意選了一道適合他的題目讓他回答,不出我的意料,他答對了??粗樕想[隱的笑容,我知道已不用我再說什么了。從那兒以后,這名學生從未在我的課堂上開過小差,一直都能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和我的關系也越來越好?!熬慈苏撸撕憔粗?,對學生報以尊重之心,相信他們也會回報給教師同等的尊重。因此,我經(jīng)常在課堂上說“別著急”“慢慢想”“請坐”“再思考一下”等語言。學生不認真時,我會走到他跟前,輕輕地拍拍他的肩膀、敲下課桌,幾乎從不大聲訓斥學生,我努力為學生營造著輕松、快樂的課堂。
在學校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就是師生關系,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就會給彼此的交流帶來障礙,使雙方形同陌路,從而影響教學活動的展開,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二、鏈接課堂內(nèi)外,延伸教學空間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例子比較老舊,如果教師授課時僅僅依靠教材內(nèi)容,就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中考試題也依托于時事材料來考查學生的能力。由于學生對時政內(nèi)容不熟悉,他們在解題時往往無從下手,這一變化也使得學生對教材的學習熱情逐漸降低。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將課內(nèi)外知識有機地鏈接起來,利用課外資源延伸教學空間。
例如,在學習“敬人者,人恒敬之”一課時,為了將教學重點“學會尊重別人”真正內(nèi)化為學生的素養(yǎng),我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選取了2015年8月發(fā)生在溫州一火鍋店服務員朱某將滾燙開水澆向顧客林女士的材料。首先,我利用多媒體介紹了整件事情的經(jīng)過及朱某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的結果。學生聽后紛紛表示不可思議,有的對林女士的遭遇表示同情,對朱某的行為表示憤慨;有的卻認為朱某的過錯雖遠遠大于林某,但林某在言語上盛氣凌人,甚至說臟話,也難怪朱某氣憤。于是我趁機將預先設計好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依據(jù)教材知識進行分組討論:(1)你認為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2)這一事件給我們什么啟示?最終學生給出了讓我驚喜的答案。第一問學生做到了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他們能認識到:人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別人的尊重,林某在言語上不懂得尊重別人,這是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之一;朱某不僅與林某犯了一樣的錯誤,還傷害了他人,這是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第二問,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們要真正平等地尊重他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要遵守基本的交往禮儀,要遵循社會公共生活的共同準則,做到文明禮貌、遵紀守法。課堂進行到這里,可以說教學任務已經(jīng)順利完成,但如果沒有對課外材料進行有效選取,學生則不會對所提出的問題投入如此大的熱情,也就更談不上有效解決問題了。
這是我在教學中鏈接課堂內(nèi)外的一個簡單實例。實際上,課外教學資源有多種形式,如文學作品、影視歌曲、書報新聞等,這些資源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提高他們的自身修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法律意識、公德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特別重視這一方面。
三、實施鼓勵教學,激發(fā)課堂活力
德國師范教育之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喚醒、鼓舞,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要喚醒、鼓舞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激勵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名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從而激發(fā)學習熱情。
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運用過鼓勵教學法,表達過“你很聰明”“你做得很好”“你很不錯”等鼓勵性語言。我認為:這種沒有確定指向性的語言對學生不會起到實質(zhì)性的鼓舞作用,真正的鼓勵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達到歷史的、具體的統(tǒng)一。例如,在學習“我自信、我能行”一課時,我提出問題后并沒有指定某名學生來回答,只是問:“哪位同學想試著回答一下?”然后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澳奈煌瑢W試一下?”我又一次提出。班級里一位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站了起來,非常小聲地回答了問題,然后又很快地低下了頭。我意識到這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機會,于是就微笑著問她:“這件事給你什么啟示?是悅納自我、積極參與,還是挑戰(zhàn)自我?”這次她回答的聲音大了一些。待她回答完后,我立刻肯定了她的說法:“非常正確?!苯酉聛?,為了幫助這位學生走出自我束縛,我利用多種機會與她交流,進行鼓勵。如在校園里偶然遇到她時說:“這段時間你作業(yè)的正確率提高了,但在主觀題的解答方法上還須下些功夫?!苯?jīng)過一學期的努力,這名學生不僅在學習成績上有了進步,其精神面貌也有了改觀,初中生應有的神采在她身上也體現(xiàn)出來了。
有人說:“孩子都是夸出來的?!钡拇_如此,我們做教師的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樹立自信心、擺脫自卑感,讓學生在自我認可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尊重學生差異,促進全面發(fā)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名學生在智力水平、知識儲備、心理傾向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不能在教學上搞“一刀切”,而應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來備課,如設計難易層度不同的問題等。如果進行實踐與模擬活動,就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創(chuàng)設不同的角色,使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
在學習“好習慣受用一生”一課時,我摒棄了過去“整齊劃一”的練習模式,設置了能滿足不同主體需求的題目。第一部分是簡單的選擇題,如:下列關于習慣的說法錯誤的是( )。A.習慣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B.習慣有好習慣和壞習慣之分C.習慣有利于我們的身心發(fā)展D.習慣會對人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影響。這一部分是為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而準備的。第二部分是稍難一些的選擇題,如:如果生命是船,那么習慣便是能讓它遠航的帆。良好的習慣能讓你的生命之船在遠航中繞過冰山和暗礁,看清風息風起,潮起潮落,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A.習慣能讓人終身受益B.習慣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C.好習慣使人受益一生D.習慣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這一部分是為了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準備的。第三部分是分析說明題,如:請你談一談對下面這句話的理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一部分是為基礎較好、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而準備的。這種方式教學全面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與運用能力,使不同主體都得到了鍛煉。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個體差異;既要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又要呵護學困生,最終使每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和諧課堂的構建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是在幾個方面注意了就能在教學上獲得成功的。因此,教師應本著自己的初心,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來實現(xiàn)自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薛曉陽,蔡澄,馬蘭芳.教育原理與策略[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
[2]劉煥偉.激勵理論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3]石登艷.小議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文史教育研究,2014(4).
[4]劉鐵芳.從自然人到社會人:教育人性基礎的現(xiàn)代轉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