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樂樂
內容摘要:維爾高爾《海的沉默》這部法國小說寫于納粹統(tǒng)治時期的1942年,它從第一人稱法國老人的內心獨白,講述借宿自己家里的德國納粹軍官和侄女之間的沉默無言的愛,力求委婉地表達不屈的人性和抵抗的意志。早在1944年,《海的沉默》已被翻譯推介到中國,幾乎成為所有介紹法國抵抗文學的文章重點推介的作家作品。并且它的魅力并不局限于特殊情境下的彼時彼地,直到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被多次翻拍成電影,被翻譯成72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本文采用文本細讀法,從中國讀者的審美心理與思想價值的層面上分析法國小說《海的沉默》在中國接受中引起共鳴的因素。
關鍵詞:海的沉默 期待視野 審美定勢
《海的沉默》講述了在二戰(zhàn)淪陷區(qū)的法國,德國軍官威爾納因軍務需要住進了當?shù)卮迩f里的一戶人家,房間主人老爺爺與他的侄女由于對侵略者的痛恨始終對軍官表現(xiàn)出疏遠與沉默的態(tài)度。愛好文藝的威爾納崇尚和平,是一位熱愛法國文化和向往純樸生活的青年。在長達半年的相處時間里,軍官一直彬彬有禮,進退有度,十分尊重房間主人及其生活方式,每天回來必會問候致敬、道晚安。通過威爾納的言談舉止與每晚的漫長獨白,老人與侄女慢慢增進對軍官的了解,改變偏見,存有好感。軍官和少女之間甚至日久生情,互生愛慕。然而由于政治局勢和對立立場以及民族尊嚴的原因,那位法國老人和他的侄女始終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對威爾納每晚的問候致敬報之以沉默。故事的結尾,在最后一晚,威爾納向老人和少女憤怒而又凄然的進行最后一次內心獨白,他會面了在巴黎的好友,好友揭露了這場戰(zhàn)爭卑劣兇殘的本質,打破了威爾納對德法和平共處的理想主義的幻想。他決定自暴自棄走上聽之任之的的道路,重返前線,奔赴“地獄”。在威爾納道過最后一聲“晚安,再見”后,一直沒有與他交流的少女在此刻說出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話“再見”。
一.委曲含蓄的傳統(tǒng)美感
縱覽全文,故事時間從11月的冬天到約莫半年后的春天,地點主要集中在房間客廳內,三個人物:老人、少女和軍官。以小說來講它的敘事性并不強,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和突轉成長的性格,全文似涓涓細流,以一種細膩柔美的抒情性語言風格講述三個人的同檐相處。從整體風格上來說,《二十四詩品》有一個范疇可以很好的概括這種克制、簡而盡和古樸的風格——委曲,一種委婉而含蓄的美感。以這一審美范疇而言,它與中國讀者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不謀而合。這種委曲主要體現(xiàn)在敘述角度、人物情感上。
在敘事角度上,老人作為敘事者以第一人稱觀察講述了這個故事,采取回憶的方式,有一種娓娓道來之感。這種內聚焦模式的敘事結構使讀者與敘述者平起平坐,有什么視點比這個位置更有利?他聽到了軍官的滔滔不絕的問候告白,也看到了侄女細致微妙的動作表情變化,一切通過老人回憶中的意識流動表現(xiàn)出來?!八兀瑤е环N莊重的執(zhí)拗,然而其中還飄忽著一些殘存的笑意,望著我侄女那冷若冰霜和頑固不化的倩影。我侄女感到了這一點。我看到她臉上泛起淡淡的紅暈,眉宇間漸漸刻出一道皺紋。她的手指抽針的動作有點太猛、太硬,冒著把線扯斷的危險?!雹?/p>
內聚焦的敘述方式不同于中國古典小說全知式的敘事,沒有人知道威爾納和少女在此刻怎么想,只能從語言和動作來展示二人怎么做,從側面表現(xiàn)威爾納與少女之間“似往已回,如幽匪藏”的朦朧情感。它以“見證人視點”隱藏在讀者之中,給讀者指明視線所向。與古典小說“虛寫”的筆法有些類似,不正面直接的描寫,而是襯托、迂回的表現(xiàn)。這種表達方式非常適合本文中克制的情感,情感致使她紅了臉,自尊卻使她冷若冰霜?!冻聊穼㈤L達半年的相處主要挑選七個夜晚進行詳細描述。全文講述和描述相結合,通過老人的回憶講述事情始末,而在這七個具體夜晚,敘事手段變?yōu)槊枋?,比如上引段落就是詳細的描述?!爸v述對時間的關注其實質也就意味著對情節(jié)的壓縮;描述對空間的依賴是建立在將細節(jié)放大的基礎上,所以講述如同‘掃描,而描述有如‘定格。”②
總的來說,講述性語言只約占小說14%以推進故事發(fā)展,全文以描述為主。在大量描述中,人物形象、人物情感全盤托出。威爾納彬彬有禮,氣質儒雅,不厭其煩的訴說他對法國文學,德國音樂的喜愛,受到蒙蔽的他認為兩個國家終會和諧共處,期待著法國對他的接納;以及溫婉少女的剪影,縫補丁、打毛衣、斟咖啡、準備早餐;羞澀少女的剪影,垂頭紅臉,手忙腳亂掩飾內心的慌亂;自尊執(zhí)拗少女的剪影,倒豎柳眉,炯炯閃爍著憤怒的目光。盡管是法國人,可主角與中國古典小說中溫潤如玉的君子,溫柔似水的少女何其相似?所以連法國文學專家羅大岡先生在閱讀完小說后也感慨道:“廣泛地說,西洋文藝,音樂及其他藝術,通常都是力的表現(xiàn)。我國文人藝士所企求于表現(xiàn)的是韻致(grace)?!婀值氖牵寒敺▏髡撸芰送鰢拇碳?,悲涼的情緒填塞胸懷深徹骨髓的時候,偏偏暫時離開了大鑼大鼓的常調,而寫出《最后一課》及《海的沉默》一類的委婉悱惻的,比較近乎我國傳統(tǒng)情調的作品?!雹?/p>
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中國情調
在敘事功能方面,徐岱《小說敘事學》里將功能歸為三種:情節(jié)模式、情態(tài)模式和情調模式。情節(jié)以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為主導;情態(tài)以人物來謀篇布局;而情調以意境與氣氛取勝。這部小說正是以“沉靜”的情調氣氛取勝于中國讀者。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道家思想觀念已經(jīng)潛移默化的融入我們的生活中,連魯迅先生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④知足常樂、大智若愚、無中生有、上善若水等日常成語都出自道學。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虛靜之道正是其中的核心美學之一。最完美的音樂是人們聽不到音樂本身,最巨大的形象往往是無邊無際難以被人以感性所把握的,揭示出了一種既訴諸感覺又超越感覺的悖論的審美體驗。小說對虛靜之美的渲染,首先表現(xiàn)在對沉默的描寫。全篇由大段的老人內心獨白和威爾納喃喃自語組成,沒有回應的沉默籠罩懸浮在整個文本之上,造成一種壓抑低沉的空氣凝滯感。與其說讀者在“看”這部小說,不如說讀者在“聽”。我們屏息傾聽,凝眸注視,動用全身器官感受沉默。
有看見的沉默:“我侄女的木然不移,當然還有我的,使這種沉默變得越發(fā)沉重,重得像是鉛鑄的。茫然不知所措的軍官自己也保持一動不動?!甭犚姷某聊骸耙驗樗淮我矝]試圖從我們口中得到一個答復,一次首肯,或甚至一道目光。他說話的時間并不長,從沒比第一個晚上長過很多的。他說出幾個句子,這些句子有時因為沉默而中斷,有時又是一句連一句持續(xù)不斷得像單調的祈禱?!彪y以呼吸的沉默:“有的時候,他讓這種沉默彌漫到整個房間,使它像一種沉重的不適于呼吸的氣體一般直到每個角落深處?!庇懈惺艿降某聊骸俺聊掷m(xù)良久。它變得越來越濃重,仿佛早晨的霧氣,濃濃地紋絲不動。⑤
這種沉默是無聲的抵制,少女的“沉默”尷尬而壓抑,代表著一種不屈的反抗;感情卻也在真實的流動,所以少女聲音是沉默的,動作卻是垂頭、紅臉、顫抖。情感與理智的角逐使故事的魅力并不局限于這封閉促狹的空間和寥寥人物,悖論美全盤托出,隱喻了整個民族的“不沉默”與集體暗潮涌動的喧囂。
而且,我們是在“聽”這部小說,因為音樂也是促進威爾納和少女情感發(fā)展的重要橋梁。在詳細描寫的七個夜晚中,在第三個夜晚少女聽到威爾納講述起法國文學和德國的音樂時,對軍官的態(tài)度有了微妙的變化。而在第四晚,威爾納彈奏著巴赫的《第八前奏曲和賦格曲》,風琴聲悠揚而起,這正是他住進來之前少女一直在練習的樂曲。文章這樣寫道:“她沒有離開她的安樂椅,她也沒有放下手中的活計。她的目光向我迎來,給我送來我鑒別不出的信息。”⑥在平穩(wěn)緩慢的巴赫前奏曲中,少女對威爾納的情感有了質的變化,如魚得水般的順理成章。中國古典美學中以音會友不正是如此?高山流水,君子知音,深情領略,是在解人。
再次,“無聲”之美還體現(xiàn)在對話的寥寥無幾。對話是兩人或兩人以上的談話。全篇在軍官—老人,老人—少女,軍官—少女這樣的關系中,少女只說過兩句話,老人也只說過兩句。威爾納完全是自言自語。
如圖所示,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只有結尾時軍官—少女這個關系中,相互道了再見。在其他的關系中,都是單向型沒有回應的言語?!耙磺卸际鞘侄?,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雹邇蓚€聲音的對話才意味著主體間真正的平等交流,才完成一次意義的循環(huán)與認同。所以,之前的沉默在此刻升華,剛開始平等對話,似乎要開始溝通時,威爾納正在離開。結尾盡管只說了一句再見,可這卻使得前前后后都從這一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包含的信息量也是最大的,如同包孕性的剎那,想象自由奔馳。
可是讀者從開始進入的故事的時候并沒有期待或者想象它是這樣詩性的氣氛,為什么?這就是題材的原因。故事設定的一開始,主角就是矛盾對立的雙方,侵略國的軍官與被侵略國家的少女、老人同處于一個屋檐下,這樣的題材的讓讀者感受到了某種不安、緊張,形象期待由此產生。在期待視野的等待中,你以為表面上的風平浪靜都是鋪墊積沉,在接下來的某一刻終究會看到針鋒相對、勢如水火。可是直到最后一刻人物之間穆如清風,笙磬同音。它打破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卻以委曲、沉靜的寫意式美感使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尤其是與中國道家哲學的審美定勢相暗合。
三.思想價值的貼合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部小說在1942年發(fā)行后不久,就被戰(zhàn)時重慶地區(qū)的《時與潮文藝》于1944年引入中國。當時的中國抗日戰(zhàn)爭已為最后階段,日軍垂死反撲,國共政爭激烈,局勢異常嚴峻。如此,《海的沉默》這樣的反戰(zhàn)小說在當時受到關注與推介也和時代、局勢的影響有關。再者,宣揚人道主義理念為主的“人的文學”早從五四開始就成為一種思想潮流,1918年周作人先生《人的文學》發(fā)表后,更是成為革命青年學習外國文化的指路燈。在這樣的觀念下,例如都德《最后一課》,維爾高爾《海的沉默》都于此時期被翻譯推介過來。
如果說,1944、1945年非常時期《海的沉默》在中國接受中引起共鳴的因素,主要歸于政治局勢與文藝思潮,那么其后和平時期乃至今日,那就完全是靠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爸挥袑徝赖牧α坎拍芡溉虢?jīng)典,而這力量又主要是一種混合力:嫻熟的形象語言、原創(chuàng)性、認知能力、知識以及豐富的詞匯?!雹嗳绫疚那皟晒?jié)的文本細讀,可以清晰看出《海的沉默》含蓄、沉寂的形象和語言風格于中國傳統(tǒng)審美定勢相暗合,才會引起眾多中國讀者的共鳴。作為愛情小說來說,敵對陣營的愛情故事經(jīng)久不衰,也是因為其中包含著一種成熟的認知能力,即愛(人性)具有超越性。西方最早有《圣經(jīng)》中的參孫的故事。參孫力大無窮能夠徒手擊殺雄獅并只身與以色列的外敵非利士人戰(zhàn)斗,然而卻愛上了非利士人的女子;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飛,也是相中了曹營的夏侯氏;就連前不久熱映的《美人魚》,它所構想的故事框架也是人魚族與人類兩個互相敵對陣營的愛情故事。這樣的愛情故事在表達反戰(zhàn)思想、愛好和平與展現(xiàn)普遍人性(異中之同)方面戲劇效果非常強烈,其中包含的政治與人性的矛盾,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戰(zhàn)爭與和平的矛盾能夠引發(fā)人們深思。
那么作為戰(zhàn)爭小說來說,法國文學素以暴露黑暗、呼喚光明而著稱,它在自己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執(zhí)拗的批判意識和戰(zhàn)斗傳統(tǒng),這與魯迅為首的新文學的批判精神相契合,吸引了我國新文學一代的譯者。波多萊爾、雨果、羅曼羅蘭、巴爾扎克等法國作家的作品也是以這樣的思想內涵贏得了中國學界的青睞,《海的沉默》也同樣如此。少女與軍官威爾納長達半年的相處,對威爾納的問候始終保持沉默,不卑不亢。這就是一種無聲的抵抗,在西方或者稱為表現(xiàn)“人的尊嚴”,在中國更多的如同道德上的一種君子氣節(jié),一種不畏懼敵對勢力“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信仰,一種不屈服的愛國情懷,成為對侵略者強有力的批判。
四.小結
《海的沉默》盡管為異國語境,卻偶然與否的表達出了某些中國美學的特性,如委曲、沉靜、君子之風,給人以流水迢迢的意蘊美。在思想價值上又與魯迅為首新文學的人道主義、批判精神相契合,這些都成為它在中國接受中引起共鳴的因素。我們在賞析一部作品時,結合具體的語境與受眾,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作品的召喚結構所留下的空白點,也提供給讀者完善“理解”的可能性。
注 釋
①維爾高爾:《海的沉默》,祝一舒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②徐岱:《小說敘事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87頁。
③羅大岡:《時勢造成的杰作》,載《文學雜志》1947年第2卷。
④魯迅:《魯迅書信集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⑤維爾高爾:《海的沉默》,祝一舒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⑥維爾高爾:《海的沉默》,祝一舒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9頁。
⑦巴赫金:《詩學與訪談》,白春仁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40頁。
⑧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江寧康譯,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