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勃 劉雅萍
摘 要:經濟發(fā)展在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由于政府監(jiān)管不到位,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等原因,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公共危機,并且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公共危機的類型也在不斷增加,如何妥善處理不斷出現的各類公共危機事件已成為了政府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關鍵詞:公共危機 政府形象 危機管理
一、引言
根據國際經驗,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發(fā)展中十分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此時常常發(fā)生經濟失衡、社會秩序不穩(wěn)定、公眾心理紊亂等現象,導致大量公共危機事件的爆發(fā)。同時,在政治民主化水平和民眾政治素養(yǎng)不斷提高的當下,政府不再是“萬能和權威”的代表,它的地位時時刻刻在受到質疑和挑戰(zhàn),民眾對政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能否在國內外樹立一個權威、高效、負責任的政府形象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而良好的政府形象也對公共危機能否順利解決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社會民主化不斷加強,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不斷發(fā)展和普及,同時我國也進入了公共危機的多發(fā)時期。各種各樣的公共危機不斷發(fā)生,如三聚氰胺事件,甬溫線動車事故,天津港爆炸事件等。公共危機頻發(fā)不僅說明我國政府管理與社會發(fā)展狀況嚴重脫節(jié),政府改革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同時這些危機事件也大大損害了我國各級政府的形象,使得人民對政府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為各級政府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加劇了社會的矛盾與沖突。盡管零八年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對于如何有效的應對公共危機進行著各種嘗試,也在不斷改善著已有的政府形象,但是在此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因此,如何在危機多發(fā)期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從而保證公共危機的有效解決,降低危機造成的損失,就成為了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二、公共危機的誘因及特征
1.公共危機事件的誘因。從全球范圍來看,溫室效應增強,環(huán)境不斷惡化,人口爆炸式增長,資源日益緊缺,恐怖主義滋生,社會壓力和沖突增加等等因素都在催化著公共危機不斷發(fā)生,但是具體到中國顯然不能一概而論。作為一個有著將近14億人口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有著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國情,相應的在公共危機領域也有著不同的誘因。
1.1經濟發(fā)展不均衡。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們的人均國民收入仍然很低,社會財富差距仍在不斷加大,社會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東西部經濟發(fā)展也存在著較大差距。人口與資源環(huán)境,效率與公平正義等矛盾在經濟的不平衡發(fā)展中被不斷放大。同時,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巨大,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經濟的總體發(fā)展水平,致使政府無法在社會保障事業(yè)上投入足夠的資金,給社會弱勢群體提供足夠的公共事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會穩(wěn)定。
1.2政府管理不完善。近些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直在強調“簡政放權”,“精簡審批程序”和“去行政化”等政策,但是我國各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越位”和“缺位”現象,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政府層級設置過多、人員臃腫導致辦事效率低下,權力與責任不匹配出現“不作為”和“不敢作為”的現象,同時缺乏科學、民主和高效的行政決策制度及切實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1.3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經濟粗放發(fā)展帶來的眾多后果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生態(tài)破壞。由于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各類重污染企業(yè)將大量的工業(yè)廢水、廢氣不加處理的排放到自然中,更是加劇了環(huán)境的惡化。大氣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等已經成為了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霧霾更是成為了懸在各級政府心中的一塊巨石。眾多污染事件的不斷爆發(fā)也昭示著環(huán)境污染正在成為公共危機的又一重要誘因。
1.4第三部門發(fā)展不充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難免會出現政府和市場的雙失靈現象,這時第三部門就必須擔負起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作用。雖然近年來政府一直在提倡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但是我們的非營利組織發(fā)展仍不充分,政府對私人成立社會公益組織并沒有放開。很多政府沒有必要再管的公共領域出現了政府想放手 ,但是找不到合適承接方的尷尬局面。
1.5道德失范。改革開放后我國公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但是精神層面并沒有跟上物質生活的變化,尤其是公民的道德水平仍然處在一個極低的水平。網絡的普及對原有的道德體系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必要的公民規(guī)范和指導嚴重缺失,導致人們在面對不斷出現的新的社會問題時無法進行正確的道德選擇,造成行為上的偏軌甚至越軌。
2.公共危機的特點。
2.1公共危機具有突發(fā)性。一個公共危機事件的發(fā)生不是偶然的,它常常是由事前一連串的小事件不斷積累,再由某一個關鍵事件的爆發(fā)而引起的。雖然事件在成為公共危機之前會有一些細微的預兆性事件的發(fā)生,但是由于管理者缺乏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常常不會去關注這些細小的事情,直到最后危機集中爆發(fā)并引發(fā)廣泛的社會輿論后才會注意到,使管理者感到措手不及。
2.2公共危機具有高度的破壞性。公共危機作為一種群體性事件,危機一經發(fā)生其影響的往往不是某個單獨的個體而是社會中的一個群體,有時危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甚至會從地區(qū)性的事件演變成全國性的事件。公共危機波及范圍的廣泛性使得它具有了高度的破壞性,其往往會對一個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社會財富、物質資源等造成嚴重破壞,甚至會威脅到政府的存立。
2.3公共危機種類的多樣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危機多指由自然災害引起的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但是隨著各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為引起的危機事件正在變的越來越多,諸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光污染、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恐怖襲擊等公共危機的發(fā)生頻率也越來越高。
2.4公共危機具有兩面性。雖然公共危機會給一個地區(qū)的經濟社會帶來嚴重的破壞,有時甚至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公共危機在造成破壞的同時,也會帶來改革的契機,促進社會的調整和變革。
三、政府形象塑造的對策
1.樹立公共危機管理的新理念。
1.1放棄“全能政府”的觀念。建國初期我國生產資料嚴重緊缺,各行各業(yè)百廢待興,國內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穩(wěn)定因素,加之民眾整體素質低下,缺少自我發(fā)展的能力,為了更好的建設新中國,黨和政府實行大包大攬的政策,全面掌握各類資源,進行經濟建設?!叭苷惫倘蛔寚彝^了最艱難的時期,但是進入改革開放后“全能政府”卻成了發(fā)展的阻礙。長期的“全能”形象讓政府認為自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也讓民眾對政府形成了嚴重的依賴。危機解決不好,政府擔心自身形象遭到質疑就會選擇“捂”和“堵”,對民眾進行隱瞞。危機事件一經曝光,民眾因長期依賴政府而形成的“政府萬能”認知就會轉化為對政府的不滿和敵對情緒,釀成更大的危機。
1.2相信市場機制和社會群體。國家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作為國家管理工具的政府,它的職責之一就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要提供所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經濟多元化發(fā)展和民智不斷開啟的當下,政府應該相信市場和各類社會群體,放開對公共事物的完全壟斷,從“一家獨大”轉為“多部門協(xié)同”。同時鼓勵它們參與到公共危機的預防、處理等工作中。
1.3改變“棄車保帥”的陳腐觀念。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集體主義”思想的影響,中國政府在社會管理中一直保持著“舍小為大”、“集體至上”的管理觀念。這種理念雖然在危機處理中能夠最大限度的集中資源解決公共危機,但是在社會利益越來越多元化的當下,這種做法往往會損害民眾的個人利益。因此,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不能打著“集體至上”的旗號,將民眾的利益拋之腦后,只想著保全政府自身的利益。政府在解決危機時應該考慮多方的合理利益訴求,提高民眾滿意度。
2.政府形象塑造的對策。
2.1改善公共危機的預警機制。公共危機雖然是突發(fā)事件,但它并不是不可控的。實時監(jiān)控潛在危機,針對各地區(qū)不同的情況分別建立不同的科學、有效、快速的危機預警機制,定期對民眾進行危機應對培訓,雖不能絕對地防止公共危機的發(fā)生,卻能使損失最小化,為處理危機留出更多的時間。
2.2加強信息公開,構造透明政府。在信息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幫助下,民眾不再是政治活動中的“聾啞人”,政府無法再壟斷信息資源。隨著民智的不斷開啟,民眾開始對政府持懷疑態(tài)度,要求政府進行信息公開的訴求不斷增多。這時政府如果不利用具有權威性的主流媒體公開公共危機的相關信息,那么就會讓小道消息和謠言占領輿論的高點,將民眾的態(tài)度引向錯誤的方向,為公共危機的解決帶來極大的阻力,使民眾更加不信任政府,從而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政府應及時公開并更新危機處理信息并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2.3提高政府人員素質。公共危機的決策、解決等環(huán)節(jié)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執(zhí)行人上。因此,這就需要參與到危機管理中的政府人員具備較高的危機處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采取恰當的措施,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如果政府人員不具備相應的素質,不當的措施或者言論甚至會加重公共危機的嚴重性。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深水區(qū)”,長期以來積攢下的問題在最近一、二十年里集中的爆發(fā),各類公共危機不斷發(fā)生,危機管理也終于納入了政府的日常管理中。在分析公共危機的成因時雖然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但是我們要看到自己國情的特殊性,科學理性的分析才能夠制定出有效的危機預防及管理措施。公共危機中政府的不當措施也在消耗著自己的“信用度”,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一降再降,給政府的管理帶來諸多阻礙。但是只要政府能夠改變陳舊的管理觀念和制度,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危機事件,就一定可以在危機中改善政府形象。
參考文獻:
[1]盧紅屹.公共危機中的政府形象塑造[J].傳承,2008(04).
[2]陸鳳英.公共危機管理視野下的政府形象塑造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2012(05).
[3]葉靈杰,陳娜.論公共危機處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J].宜春學院學報,2011.
[4]翟年祥,張煒婕.網絡公共關系視角下的政府形象塑造[J].滁州學院學報,2014(06).
[5]榮潔.公共危機中政府形象建設的困境及對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