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摘 要:家校合作可以避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效果的相互削弱和抵制,優(yōu)化教育成果。但家校合作過程中仍舊會出現(xiàn)許多無法回避的問題。本文歸納了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建議,以期為家校合作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問題;根源
中圖分類號:G780
文獻標識碼:B
一、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家庭方面
(1)認識不足,觀念滯后。雖然不少家庭在觀念上已經(jīng)有了家庭和學校合作的意識,但是對其中的具體問題的認識還相當模糊。家校合作在家長眼中不過是迎合、敷衍罷了。
(2)合作意識欠缺。在當前的家校合作中,大多數(shù)是學校主導下家長參與的教育模式,家長在與教師溝通、與學校溝通中扮演被動、次要、從屬的角色。這種角色定位不是合作前提下的角色定位。
(3)家庭教育的幾個不良傾向。家庭成了學校生活的延伸,家長是學生放學后的“老師”——學?;瘍A向;家長按主觀意愿把孩子個人發(fā)展與整個家庭的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意在“光宗耀祖”——本位化傾向;盲目跟風,照搬別人育子心經(jīng)而不考慮個體差異——模式化傾向。以上三種不良傾向相當明顯,而過度隨意化與嚴重無序化在近幾年也勢頭漸勁,不可小覷。
2.學校方面
(1)認識上的局限性。只重視單方面地敞開門辦學,忽視深入家庭提供應(yīng)有的指導與服務(wù)是現(xiàn)在學校方在家校合作中的通病,這主要是學校方對家校合作的認識不夠深入造成的。
(2)實踐上的表面化與形式化。學校通常把活動的開展等同于家校合作,這只是一些流于面上的形式而已,家校合作遠非如此。家庭教育更要針對個體,講求個性,學校可以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和經(jīng)驗上的幫助,這更是深層次接近根本的家校合作形式。
3.操作過程
(1)合作機制不健全。例如,目前好多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僅處于輔助和支持學校工作的位置,至于其他制度保障,只不過是張榜上墻而已,制度形同虛設(shè),合作機制健全就更談不上了。
(2)家校溝通渠道有限。目前家校合作的溝通渠道僅限于校方組織的諸如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活動;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多地發(fā)生在學生學習或思想出現(xiàn)異常之時,家校合作還更多地停留在“問題解決式”的層面上,只有出現(xiàn)“問題”,才能觸發(fā)家長和教師的合作需求。家長會一般都由學校提出,很少有家長主動提出要求召開家長會。學校“走”入家庭的手段很是單一,一般是校訊通、QQ群等的手段,通常也是告知作業(yè)或是反饋而已,談不上家校合作或是指導、服務(wù)家庭教育。
二、產(chǎn)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1.歷史原因
第一,我國歷史上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學校為主體的單一教育模式,學校在學生的教育方面承擔主要教育任務(wù),這種觀念和習慣影響和制約了家庭和學校的溝通和合作。第二,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師道尊嚴的權(quán)威性尚在,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家校合作中地位不平衡等。第三,長期的狀元情節(jié)和唯學習為本位的思想,使得與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無關(guān)的一切要求,家校雙方都不感興趣,于是造成家校合作內(nèi)容簡單、形式單一等問題。
2.社會因素
造成家校合作教育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是個人生活工作壓力大。作為學校方的老師和家庭方面的家長在合作時精力有限,難以有長期大量的精力投入。筆者在與部分教師和家長的訪談中得知,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很少有時間來參與學校正規(guī)教育以外的家校合作教育。
3.其他因素
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個人經(jīng)歷以及家庭經(jīng)濟狀況等方面的制約,而校方的管理體制、教師的個性差異等也是家校合作中存在諸多問題的成因。
三、問題解決的建議
解決家校合作存在問題的前提是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還應(yīng)出臺相關(guān)的規(guī)定條文予以保障,而合理利用家長資源,進而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是家校合作得以有效實施的主渠道。
有了家校教育目的的一致,有了規(guī)定上的保障,有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支撐,這樣才能形成高效的教育環(huán)境,使家校合作達到實效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