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華
摘要:高中政治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政治基本常識、了解解題技巧,還應該把政治課上成思維課,通過關注生活,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政治課教學效益。
關鍵詞:哲學思維;真理;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6)18-0019-03
科學發(fā)現(xiàn)能喚醒人們的好奇,激發(fā)人們的熱情。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之旅,從而培養(yǎng)哲學思維能力,應成為廣大中學教師的教學目標與不懈追求?,F(xiàn)以《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為題,圍繞屠呦呦先生獲諾獎這一話題,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思維。
課題: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過程,明確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從而感受哲學思維的實踐性、辯證性、批判性和超越經驗等特征。
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授導法、問題探究法、圖示法等。授課時,教師充分利用材料,用預先設置的問題導人,引導學生先讀書預習,再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展示,最后教師點撥概括,采取邊板書、邊指導學生讀書討論的方法組織教學,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哲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主要教學過程
材料一:2015年10月5日,北京時間17時30分,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幾百年前人類就開始研究抗瘧藥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條件極為艱苦的環(huán)境下,屠呦呦團隊與國內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并從《肘后備急方》等中醫(yī)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開創(chuàng)了治療瘧疾新方法,世界數億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種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治療瘧疾的標準藥物。
材料一說明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并展示答案后,老師歸納: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板書)
為什么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材料二:在當時,研究青蒿素有好幾個團隊,但其他團隊都認為青蒿素作用小而放棄了。屠呦呦領導團隊做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方子的積累探索,在實驗室篩選了許多藥物最終才確定了青蒿素的研究。
青蒿素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普遍篩選。根據文獻確定對象,篩選了數千個藥物最終確定幾個藥,青蒿只是其中之一。第二階段是青蒿被作為再篩選的對象,但也只有10%-40%的抑制率,遠沒有胡椒的90%高,效果并不理想。到了第三階段,屠呦呦受東晉名醫(yī)葛洪《肘后備急方》啟發(fā),開始考慮提取過程當中的溫度,用低沸點的溶劑去提取.由于得到了有效成分.使青蒿的抑制率幾乎達到100%。
材料二說明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展示后,老師歸納:認識具有反復性(板書)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一開始,青蒿素的研究有不同的團隊,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西藥結合的研究,其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等決定了她不可能像其他團隊那樣放棄對青蒿素的研究,從而使對青蒿素的研究具有持續(xù)性。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xiàn)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對青蒿素的研究在經歷了三個階段后思路才清晰起來,從而使對青蒿素的研究具有反復性、持續(xù)性。
問題探究①:運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分析,為什么認識具有反復性?
學生討論并展示答案后,老師歸納:因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板書)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xiàn)。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觀物質對象發(fā)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材料中,屠呦呦運用實驗工具領導團隊不斷地進行藥學實驗,終于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這種抗瘧藥。
材料三:在幾百年前,人類就發(fā)現(xiàn)了較為有效的抗瘧藥物。1630年,西班牙傳教士朱安·魯珀發(fā)現(xiàn)了“金雞納”治療瘧疾有效,但副作用很大。1820年,法國醫(yī)生在金雞納樹皮中提純出“喹啉”后,人類似乎找到了“抗瘧”的盾牌,但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的抗藥性,又使瘧疾的防治重新成為世界各國醫(yī)藥界的研究課題。上世紀,屠呦呦團隊篩選了幾千種藥物,反復進行抗瘧實驗,終于使青蒿提取物對瘧原蟲抑制率達100%。
材料三說明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展示答案后,老師歸納:認識具有無限性(板書)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xù)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瘧原蟲的抗藥性產生后,使得人們認識的對象發(fā)生了變化;幾百年時間里人們一直在進行著世代相傳的抗瘧研究;較后一代人既繼承前人的實踐結果,又不斷進行著新的實踐,從而使認識具有無限性。
問題探究②:運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分析,為什么認識具有無限性?
學生討論并展示答案后,老師歸納:因為,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板書)
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為了治療瘧疾,人類找到了“金雞納”樹皮;為了減少“金雞納”的副作用,人類提純出了“喹啉”;為了解決瘧原蟲的抗藥性,人類提取了“青蒿素”,這些都說明,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推動了認識的發(fā)展。每一階段的實驗,都會產生新的實驗工具,拓展人類的認識,促進人類對瘧疾認識的發(fā)展。不斷進行的抗瘧實驗,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瘧疾的能力,提高了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了認識不斷深化。
材料四:針對瘧原蟲的抗藥性,屠呦呦改進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使青蒿提取物抗瘧效果有了顯著提高;又用低沸點溶劑提取,使抗瘧效果更高;反復不懈地實驗更使抑制率達100%。1972年分離出青蒿素結晶時,動物實驗非常好,但臨床效果卻不好,于是有人猶豫了。但屠呦呦執(zhí)著堅持,自己的以身試藥以及全部病例痊愈的結果證明,青蒿素確實是一種高效的抗瘧新藥。多年來屠呦呦并沒有止步于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她還在繼續(xù)青蒿素在世界不同地區(qū)的新的適應癥的研究工作。
材料四說明了認識論的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展示答案后,老師歸納:認識具有上升性(板書)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是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屠呦呦不斷改進提取方法,使青蒿提取物抗瘧效果一步步提高,最后達到100%,說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每一次都是向事物的本質更靠近了一步。發(fā)現(xiàn)青蒿素后,屠呦呦并沒有止步于此,仍繼續(xù)青蒿素的新的適應癥的研究工作,是因為她知道,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會在發(fā)展中不斷超越自身。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fā)展了。
問題探究③:運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分析,為什么認識具有上升性?
學生討論并展示答案后,老師歸納:因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板書)
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不能用認識自身,也不能用客觀事物。只有實踐這一“橋梁”,才能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面對瘧原蟲的抗藥性,屠呦呦不斷用實驗加以對照,才使得抗瘧效果不斷提高。在分離出青蒿素后,她更是以身試藥,因為,她知道,實踐,只有實踐,才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而且,只有實踐的不斷進行,才能一步步揭開事物的本質,使人的認識更靠近事物的本來面目,從而推動認識不斷上升。而那些在不同地區(qū)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fā)展了。
總之,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以上內容,也可以用三維坐標表示:其中,橫坐標x軸代表認識的廣度——認識具有反復性;縱坐標v軸代表認識的深度——認識具有上升性;z軸代表時間的寬度——認識具有無限性。用時空觀對“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進行分析,更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辯證思維的合理性。
問題探究④:聯(lián)系四則材料,從《認識論》的角度說說從屠呦呦抗擊瘧疾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討論并展示答案后,教師歸納: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決定追求真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大膽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正確對待前人的經驗,不能全盤照搬,也不要全盤否定;追求真理不可能一帆風順,要敢于堅持,與時俱進。
教學提綱: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因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認識具有無限性。因為,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3.認識具有上升性。因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教學效果分析
教學實踐表明,關注生活,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哲學思維,能克服學生死記硬背的陋習,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據統(tǒng)計,高一學生的主動聽課率由原來的38.2%上升到91.4%,高二學生的主動選修率由原來的8%上升到29%,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哲學思維可以指引著人生的前進方向”(科學家波恩語)。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貫穿哲學思維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就一定能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使他們走得更遠、更快、更穩(wěn)、更好。
【責任編輯 李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