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2012年,當我起步研究翻轉課堂的時候,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年多以后會創(chuàng)立翻轉課堂本土創(chuàng)新的完整體系——微課程教學法。
微課程教學法有一個著名的教學模型(見下圖)。第一模塊的靈感,來自“任務驅動”理念和上世紀80年代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的教改創(chuàng)意。
上世紀80年代,木瀆中學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了一種今天叫做“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自主學習教改模式。當時,我們去木瀆中學學習他們的教改經驗,發(fā)現這個方法在發(fā)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很有潛力。
考察歸來,我在任教班級開始實踐。備課首先就是吃透教材,否則,給不出問題,學生就沒有辦法高質量地自學。所以,教改首先是加強教師自身業(yè)務素養(yǎng)的修煉。
記憶中,給學生的問題總共兩類,一類屬于總體把握,如某框內容“主要講了哪幾個問題”?這類問題表面上很平常,實際上,考查學生結構化思考的抽象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像教師備課那樣從總體上駕馭課文。當他們遇到復雜難題時,也能很快發(fā)現屬于哪一類板塊,從而整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另一類屬于細節(jié)分析,即把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其他應當掌握的知識全部轉化為問題。細節(jié)問題,用什么是、如何、為什么等方式提出,指向明確,沒有一個是學生不知道怎么辦的。問題的內容涉及概念、事實、判斷、原理、運用等。
由于學生在課前基本掌握學習內容,課堂經過提問、糾正偏差,就可以進入重頭戲:案例分析。我至今記得,簡單的內容,5分鐘就能完成新課學習;復雜的內容,15分鐘搞定。以當時一堂課45分鐘計,每堂課至少有30~40分鐘用于案例分析等理論聯系實際的項目學習式的難題,很像今天的協(xié)作探究。
當時,哈佛MBA課程還沒有進入國內,案例教學法純屬自創(chuàng)。我習慣把案例的前半段拋給學生,后半段“吃掉”,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策劃解決方案。結果,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快提高,學習很有成就感。
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式。我所在學校的教務處,每次期中考試過后,都會讓學生做調查問卷,其中有一項是:“你最喜愛上哪一門課?”榮幸的是,我的課被“最喜愛”的百分比在全年級最高。這使我從教期間一直堅持這一教學模式。
今天國內中學的翻轉課堂模式,與我當年的實踐相比較,除了有視頻支持之外,總體上好像沒有超出我當年的實踐水平。但是,微課程教學法由于有現代教育理論理念和教育技術的支持,已經遠遠超越我當年的實踐水平。
我想,我有義務告訴教育界同道一個事實:最早嘗試今天叫做“翻轉課堂”的教改實驗,不是美國林地公園高中,而是中國江南水鄉(xiāng)名?!K省木瀆高級中學。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