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良
【摘要】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是每個學科的基本教學任務,歷史學科要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加強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首先要關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讓學生在汲取歷史精華中接受德育教育,其次要結合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歷史及社會主義巨大建設成就開展德育教育,另外,還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
【關鍵詞】歷史教學 德育教育 教學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個學科的基本教學任務。歷史學科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特別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
我們偉大祖國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從人類告別愚昧邁入文明時起,到公元15世紀以前,我國一直是當時世界上為數(shù)很少的幾個先進國家之一。中華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由中國人民培植的優(yōu)秀文明傳統(tǒng),從古至今,一代代相傳,一脈相承,因此它與我們正在建設著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分不開,割不斷的。我們要積極地從古代文明中汲取營養(yǎng),同時借鑒世界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不斷前進,創(chuàng)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當代社會主義文明,以嶄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進行這方面的德育教育。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她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又培育了為世人稱道的道德風尚。到社會主義階段,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被繼承和加以弘揚,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進行德育教育。
二、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必然性進行德育教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經(jīng)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經(jīng)過長期的痛苦摸索,從多次失敗中找到的,我們要教育學生應當珍惜這一正確的選擇,“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建立,實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祖國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國家的富強。我們要在中國現(xiàn)代史的教學中教育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有光明的前途。
三、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開展德育教育
在中國現(xiàn)代史的教學中,要給同學生講清講足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使他們了解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和前途的無限光明。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我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是在一個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們的生產(chǎn)仍然落后。經(jīng)濟不發(fā)達,我國當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國情,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和改革事業(yè)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還要廣大青少年學生艱苦奮斗,努力學習,以便將來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
四、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策略
1、從思想上要明確認識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德育教育,是廣大歷史教師義不容辭光榮使命,要認真鉆研《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學習教育部頒發(fā)制定的《中小學加強中國近代史、現(xiàn)代史及國情教育的總體綱要》、《中小學歷史學科思想和政治綱要》,認真鉆研歷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在教學中運用。德育教育必須寓于歷史教學活動之中,緊密結合歷史教材,以便得出結論,要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在講授時,要充滿感情,表現(xiàn)出主觀上的愛和憎,贊美和批判等鮮明的階級感情,只有這樣,才能以生動的歷史事實感染學生。
2、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進行德育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是認識歷史、分析歷史的基本方法,也是認識、分析歷史的基本原則,是正確認識歷史的前提。進行德育教育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對歷史知識,進行科學分析,去教育學生認清歷史發(fā)展的真正規(guī)律,預見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樣,才能使德育教育對客觀世界及事物的發(fā)展以正確地反映。以真實的歷史,真實的德育教育廣大的青少年學生,就能使廣大的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我們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無比正確的。
3、運用比較方法進行德育教育。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求同存異,或者求異存同,從而探尋正確的道路和適宜的措施。德育教育要進行歷史的縱向比較,這樣才能認識中國現(xiàn)實社會所處的階段,才能看清中國的歷史進步,發(fā)展趨勢和前景。開展德育教育只有社會主義放到同一歷史時期內,進行不同國度的橫向比較,才能找出長短差距,探求適合本國國情的國家制度,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的,才能發(fā)人深省,催人奮起。
4、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以正面教育為主,要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在歷史教學中,要講歷史積極有利因素方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講歷史中消極不利因素方面,要深刻分析產(chǎn)生其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使學生心理能夠產(chǎn)生出一種民族的緊迫感和憂患感,歸納到一點,通過歷史教學,增強青少年一代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使命感。
5、從實際出發(fā),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必須從教育的對象學生出發(fā),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思想與現(xiàn)實存在的一些不夠正確的認識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我國近現(xiàn)代史,接受愛國主要熏陶。
6、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除課堂講授外,還可組織一些其它的活動。如參觀、調查、訪問、搞專題報告會等等。在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使用教學掛圖、課件、錄像等,使之真正把課內外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